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地方要闻 > 正文

千亿产业的生态经济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湖南作为农业大省也是生态大省,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称,在21.18万平方公里的潇湘不地上奇峰险峻、雾天一色、丹霞腾飞、碧水清波,地处全球茶产业发展的黄金地带。做好山地文章,具有极大的生态经济价值,对于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发展、生态与经济的有机结合、特色农业助推精准扶贫、凸显农业的多功能性,走出生态与农业相结合的新路子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发展前景。“茶祖在湖南,茶源始三湘”。湖南产茶历史悠久,自古名茶荟萃,素有“江南茶乡”的美誉。针对茶叶具有“天人合一”的生态属性、商品率高的经济属性的产业特点,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早在2013年湖南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建设茶叶强省,打造千亿产业”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湖南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茶叶产业提质升级的意见》和《湖南省茶叶产业发展规划》等文件。制定了茶叶产业发展规划,从科技研发、基地建设到品牌创建、市场流通、茶文化发展等环节,明确了方法、措施与扶持政策,推动了茶叶产业的快速发展。并以此为契机,不断开展深入调查研究,不断寻找茶产业新的突破口,补短板强弱项,探索茶产业生态经济发展的转型之路。

生态立业—五彩湘茶的淬炼出炉

茶叶产业是“金山银山”。每年根据产业特点、自然气候条件、市场变化、产品进出口等情况,组织生产、销售、科技等人员代表进行专题研究,查摆问题,研究对策。并于二三月专题召开年度“茶叶行业工作会议暨千亿产业推进会”。会议传递产业政策与信息,总结全省茶产业发展成就,强化交流与学习,坚持创新引领,突出品牌宣传打造,依靠科技和文化提质增效,加快千亿茶产业的建设步伐。紧紧围绕产业振兴要求,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为主线,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以农业“百千万”工程为总抓手,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坚持高质量发展,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大力实施品牌强农、特色强农、质量强农、产业融合强农、科技强农、开放强农六大行动,推动全省茶叶产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助推千亿茶产业与生态经济有机结合、与特色农业发展有机结合、与大农业高质量发展有机结合。明确全省主推湖南红茶、安化黑产、潇湘绿茶、岳阳黄茶、桑植白茶五大特色省级区域公共品牌,引领我省茶产业发展战略,使全省千亿茶产业发展不断形成广泛共识。至2019年底,全省茶园面积已发展到280万亩,产茶28.7万吨,出口4.93万吨,创汇1.7亿美元,实现茶叶综合产值910亿元,实现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增收、创汇、效益的稳步提升。茶产业已成为精准扶贫、助农增收、区域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支柱产业,成为全省农业经济发展的一张闪亮名片。

茶叶产业发展需要政策导航。从明确建设千亿茶产业开始,就用政策引领产业健康发展。近年在湘发〔2018〕1号和湘政发〔2018〕3号文件的激励下,各地相继将茶产业列入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重点发展产业,先后出台支持茶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加大茶产业投入和支持力度,分解任务,明确了各自努力方向与既定目标及其扶持举措,为湘茶跨越式发展、千亿茶产业建设提供资金引导和政策保障。如2019年,省政府及省发改委、省农业农村厅、省工信厅、省扶贫办等部门产业专项资金切块投入超过2个亿,引导地方财政扶持资金投入3亿多元,引导城建投、经建投、旅建投及产业园区建设等资金近5亿元投入或参股茶叶企业,同时还吸引5亿元的社会民间资本进入茶产业,总计超过15亿元,解决产业发展投入不足、基础薄弱等问题。省相关厅局、茶业协会等方面在深入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为省委省政府当参谋,并相继递交了《强力打造公共品牌,早日实现千亿产业》、《湖南新增茶叶加工产业链报告》、《助推湘茶进军千亿产业的调研报告》和《关于我省茶叶产业公共品牌建设的几点意见》等多个报告,为省委、省政府打造我省茶叶公共品牌、千亿茶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出台提供重要资料与决策参考。

品牌补短板--五大公共品牌发展成雏型。安化黑茶经过发展思路调整后,平稳度过风险期,品牌宣推、市场拓展有序推进,继续保持一定程度的增长;“潇湘”绿茶品牌不断扩容,雪峰山、罗霄山、南岭部分产茶县相继纳入,其品牌宣推强力推进,对全省茶产业牵引力不断增强;“湖南红茶”品牌后发赶超,展示展销及推介活动从国内延伸到了非洲、澳洲,并投放了央视、机场、地铁广告,开通了“湖南红茶”高铁专列,其渠道与市场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岳阳黄茶”被省级列为支持重点后,其推动力、聚合力正在蓄势待发,力领全国黄茶产业发展;“桑植白茶”品牌相对较小,但爆发力强,增长快。全省已形成“三湘四水五彩茶香”的发展格局。同时,衡阳以“南岳云雾”、怀化以“碣滩茶”、郴州以“郴州福茶”、常德以“常德红茶”、株洲以“茶祖红”等作为区域性公共品牌的宣传打造等正在积极推进之中。针对红茶条件好、潜力大、品牌弱的短板,近年重点打造“湖南红茶”,促进“五彩湘茶”协调发展。省茶业协会、省茶叶学会、大湘西促进会、省茶叶研究所、湘茶集团、湖南中茶等相关部门成立了“湖南省红茶产业发展促进会”,并组织湖南红茶品牌企业先后对接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杭州)、深圳湖南农产品产销对接会、香港美食节暨国际茶展、湖南农产品投资香港澳门推介会,并在湖南茶业博览会、中部国际农博会(长沙)等展会期间举办规格高,规模大、内容丰富的“湖南红茶”品牌推介会,全面展示、宣传、推介“三湘四水五彩茶”,推动湖南茶叶产业发展壮大、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大龙头带动大产业。茶产业龙头企业形成“茶叶湘军”,产业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茶业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了5家;全省省级以上茶叶龙头企业达到69家,其中2019新增17家;市级、县级龙头企业则突破了300 家。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的茶叶企业2家、10亿元以上的企业5家、1亿元以上的企业28 家;涌现了茶叶综合产值100亿元以上的县1个、茶叶综合产值50亿元以上的2个、茶叶综合产值20亿元以上的县6个、茶叶综合产值10亿元以上的县15个。全省正在朝着打造 300 亿元湖南红茶产业集群、400 亿元潇湘绿茶产业集群、300亿元安化黑茶产业集群、100亿元岳阳黄茶产业集群、50亿元的白茶产业集群聚集区和产业带目标扎实推进,为实现千亿湘茶产业目标夯实产业载体、效益指向和生态保障。

生态优先—有机茶成为“香馍馍”

如何实现生态优先,茶与生态有机结合的一种重要方式——有机茶生产。生态优、土壤无污染、不施化服、不打农药、不搞化学喷杀病虫害,使茶园通过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物理方法以及推广有机茶配套技术,全面实现茶园的生态化,生态的无污染,茶叶的有机保质,开拓国内外更广泛的市场。为破除欧美贸易“绿色壁垒”,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国内开始有机茶的生产,到90年代中后期中国的有机茶得到快速发展。我省有机茶生产始于90年代后期,至2002年长沙县金井茶厂生产的有机茶,产品质量100%达到欧盟标准,首先获得瑞士IMO有机茶认证后出口欧盟和美日等地,并成为湖南第一个有机茶出口基地,之后石门、沅陵、南岳、古丈等县区积极推进有机茶园的建设与认证,相继有白云山、红星茶场、青山茶场、南岳林场、沁心茶场等获得有机茶国际认证,符合标准的有机茶很快就得到了国外的认可,有力推动了湖南茶叶出口的恢复与发展。我国农产品于20世纪90年代初农业部实施绿色食品认证。2001年,在中央提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背景下,农业部开始实施“三品一标工程”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并制定了相关国家标准,进一步推动了有机茶的发展。至2012年湖南有100万亩茶园通过无公害认证,5万亩茶园获绿色食品认证,2.6万亩茶园获有机茶认证,认证单位20余个,出口检验检疫机构备案管理的种植基地26个,面积2700多公顷。 至2019年底,全省种植和转化成有机茶的茶园面积达到50万亩,其中获得有机食品认证的有机茶园面积18.5万亩,年产有机茶9000余吨,主要产品为有机绿茶、有机红茶,是湖南茶叶出口欧盟的主打产品,出口创汇6000多万元。

生态的多功能性—茶文旅产业融合

茶业具有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生态旅游、健康养生、产业融合等多功能性。为更好地展现其多功能性采取“会与展合一”、“产加销合一”、“文园旅合一”等多种方式促进产业融合。一是会展搭台扩大影响力。近年连续举办中华茶祖节等各种节会展20-30次,展示新科技、新产品、新市场,展示产业影响力,展示文化感召力,展示互鉴互学互帮互融。二是基地举办茶文化活动节。基地春茶展、大湘西茶展、品茗思祖茶展、神农茶都茶展、桑植白茶展、黑茶展、红茶展、黄茶展等文化节活动。近年随着安化“茶香花海”、沅陵“辰龙关茶庄园”、炎陵“万樟园茶旅产业园”、安化云台山茶旅、东江湖茶旅、吉首隘口苗疆茶谷旅游路线等茶文旅养项目的建成开放和茶陵“中华茶祖产业园”、安化“茶马古道”、君山茶博园、湘丰“茶博园”、新化紫鹊界茶旅、金井茶旅线路等的升级完善,加之每年的中华茶祖节、南岳祭茶大典、张家界春天茶会、怀化碣滩茶生态茶文化旅游节、常德红茶文化节、石门银峰茶文化节、古丈毛尖茶文化节以及主产市县茶叶开采节等节会活动,茶旅文结合亮点纷呈,有声有色。三是举办茶业技能竞赛。如2019年举办全省茶技竞赛、茶王赛、制茶职能大赛、“长沙绿茶”制茶能手技能比赛等品茗思祖活动月数十个系列活动,直接参与企业达 1700 家,参与人数达30多万。四是全媒体互动。纸媒、网络、融媒体、茶频道、自媒体等都是宣传的好方式。开展了《邂逅旗袍遇上茶》电视演绎大赛开幕式·香港文化名人、新闻记者春茶采风湖南行、黄金茶广州专场推荐会等一系列活动。全省茶产业同休闲、观光、旅游、文化、体验、科研、养老等关联产业的融合发展,在带动当地农产品销售、农民增收、旅游业发展的同时,通过茶文旅实现农民链式就业近10万人。据初步统计,全省2019年茶文旅服务收入超过100亿元,仅安化县的茶文旅收入就达25亿元。茶文旅服务产业已成为湘茶产业新的增长点。

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茶产业精准扶贫功不可没

全省茶叶产业基地主要分布在武陵山脉、罗霄山脉和老、少、边、穷地区,茶叶是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渠道和支柱产业。据统计,全省通过种茶、茶园与资金入股企业与合作社及务工等方式,探索“四跟四走”、“三带促三变”、“委托扶贫”等模式,开展茶叶产业帮扶以来,帮助20万户、5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人均茶叶收入在4000元以上,成效显著,堪为产业扶贫第一产业。精准扶贫首倡地的湘西自治州地区主要通过茶产业实现精准脱贫,部分茶农已走上致富之路。安化县实施茶产业扶贫项目27个,白沙溪等茶企积极参与,按照“三带动促三转变”的思路,形成了公共品牌、景区、合作社、龙头企业、实体带贫困户五大旅游扶贫模式,安化县全县15万贫困人口、茶叶从业人员36万人,其中9.4万人因茶脱贫,人均年增收4100多元。保靖县全县共有20213户83315人通过种黄金茶实现脱贫、115个贫困村出列;吉首市通过茶园“量化到户、股份合作、入股分红、滚动发展”等方式,使建档4.3万人因茶脱贫、年均增收2700元;会同县通过“四跟四走”茶产业委托帮扶,带动贫困户2650户9800多人增收脱贫。

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茶产业科技进步的春天

茶产业与生态协同、茶产业科技创新与业态拓展、茶产业与大健康、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与效益提升都与茶科技进步紧密相关,科技对茶产业的支撑作用不断加强。重点围绕生态科技、绿色环保科技、产品深加工科技、智能化自动化科技等进行科技攻关,多维度力促茶产业提升级。茶园基地选择适地适茶、生态优良、林茶互益、水土保持良好的区域,并使用绿色种植无公害技术,使茶园成为生态奇美绿意盎然的特色景观区、负氧离子很高适宜深呼吸的康养区、精致美观摄人心魄的旅游景区、观赏与釆摘体验相结合的休闲经济区、智慧农业与产业融合示范区。近年来茶产业获得多项国家级科技进步奖。拥有多个省、部级科研中心,开展了40多个行业瓶颈问题的科研攻关,获得数百项科技专利。并培养了一批年轻的茶产业发展人才。拥有中国工程院茶学院士。从科研到生产一线的一大批科技人才梯队为湖南茶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茶叶功能成分提制新技术与产业化”和《黑茶提质增效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南特色茶树种质资源收集与创新利用研究”、省茶叶研究所“湖南红茶工艺创新与产业化应用”等课题列入省重点研发项目,正强力支撑湘茶品牌塑造与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湘茶集团研发的臻溪活力饮作为健字号茶产品,“万人健康计划”战略全面推进,正在催生上亿、10亿乃至更高销售额的单品科技型产品等。同时,重点龙头企业、省茶叶学会、省茶叶研究所、专业合作社以及20余所各类技能培训机构等为全省的茶叶主产县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支持和技术全方位服务,举办湖南茶业科技创新论坛,积极探索湖南茶产业创新发展与提质增效途径,每年举办数十期茶业培训班,并与其他相关机构开办茶艺师和评茶员培训班,先后培训相关实用人才5万人次,为千亿湘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能技术、生态保护、文化拓展及人才保障。

(作者:李云才,系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湖南省委副主委,湖南省供销合作总社一级巡视员)

[责任编辑: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