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战“疫”说理】筑牢抗疫“心理防线”,打赢心理防疫战

微信图片_20200226125242

湖北逐步有序“解封”、武汉“清零”,一个个好消息接踵而至,中国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战中取得了阶段性重大的胜利。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发展,正常生活秩序逐步恢复,疫情防控进入了新阶段——“后疫情”阶段。新阶段面临着新问题,有专家指出目前社会心理进入了“换挡期”,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会逐渐显现。因此,重视和关注打好疫情之下的心理防御战是疫情防控战大获全胜的题中应有之义。

系统谋划,筑牢抗疫“心理防线”

坚持系统思维,就是要统筹规划、协调管理、合理安排,汇聚各方面力量,形成最大合力,筑起筑牢疫情防控的心理防线。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中多次强调疫情防控中心理疏导、心理干预的重要性。国家卫健委及时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影响人群分为四级,根据受疫情影响轻重情况的不同进行分类的心理干预。如今疫情防控进入下半场,疫情心理应激状态过后,心理问题的表现更加复杂多样。因此,国家卫健委于近日再次印发并下达《新冠疫情心理疏导工作方案》,要求将新冠肺炎疫情心理服务纳入疫情防控整体工作部署。一方面,党中央统筹兼顾,科学谋划,做好心理防控的顶层设计。另一方面,各部门结合实际,整合各方面资源,科学规范、有序地进行心理干预和疏导。坚持全国一盘棋,中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创造了奇迹,在“硬核”的生理健康防控中,我们取得了好成绩。面临“后疫情”阶段的公众心理健康问题,仍需要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构筑全方位、立体化、持续化的心理干预和疏导机制,打赢打好疫情防护的心理保卫战。

精准施策,纾解“疫”郁心结

随着全国复产复工的推进,生活的“启动键”和“快进键”逐步被按下,回归正常生活的民众会直面各种各样的问题。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打破了原本宁静祥和的生活,疫情期间,不少家庭遭遇了重大变故,生活因此而改变;大量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和工作者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长期封闭的生活也对民众的心理造成了不利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群体遭受重大灾难后会出现不同的反应,大约20%的受影响人群会在1年内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焦虑、抑郁的人群也会有所增加。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对待心理干预和疏导问题,既要统筹谋划,也要精准施策。心理防疫要注重不同人群的心理问题的特殊性,要因人、因地、因时、因势施策。首先,要重点关照患者及家属、病亡者家属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武汉。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考察时强调“要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病亡者家属等的心理疏导工作”,由于新冠病毒的不确定性,身体治愈后的患者及家属会存在“心理偏差”,想要快速回归正常生活,又担心他人疏远自己。同时,痛失亲人的家属更需要得到更多的理解和关爱。他们是此次疫情最直接的受害者,要建立动态追踪机制和社会支持系统对此类人员进行心理抚慰和帮助。其次,要及时关心“最美逆行者”的心理健康问题。他们是功臣和英雄,他们曾不断克服心理恐惧与可怕的新冠病毒正面“硬刚”,当突然从长时期、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中脱离出来时,可能会出现应激反应和心里不适。对于一线工作者的心理问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进行干预和疏导。最后,要全面关注普通群众的心理健康问题。疫情防控期间的封闭管理可能使得一些群众的心理“憋”出了毛病,产生了焦虑、失眠、抑郁、悲伤、愤懑等多种负性情绪,需要找到宣泄口。针对此类问题,可以充分利用媒体和基层组织,帮助群众找出根源,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及时消解群众的负面情绪。

人文关怀,穿好“心理防护服”

医疗检测和治疗,是为身体穿上的防护服;人文关怀,则是为心灵穿上的防护服。“硬核”的物理防护过后,“柔性”的心理防护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从“封城”到“隔离病毒不隔离爱”,从方舱隔离到方舱广场舞、方舱小品,“武汉加油”、“热干面加油”……疫情期间的人文关怀从未缺席,而且颇有成效。在“后疫情”阶段,心理干预和疏导中的人文关怀还要持续接力并且要转为重点。目前,正处于社会心理振荡期,在复工复产的途中,及时纠偏,消除外界对湖北的恐惧,是亟待解决的。灾难面前,多一份体谅和理解,多一份人文关怀,就多一份爱。做好人文关怀,需要实打实、心贴心的行动措施,需要全社会上下一心、互帮互助,需要共情和共振,需要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努力。

打好心理防疫战是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后疫情”阶段的心理干预和心理疏导决不能掉以轻心。在疫情心理防控战中,要坚持系统谋划、落实精准施策、做好人文关怀,帮助群众走出阴霾,尽最大努力降低新冠肺炎疫情对人民群众的心理伤害。

【注:本文是湖北省马克思主义中青年理论家培育计划(18ZD103)研究成果】

(作者:万军杰、钟亚丽,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王克]
标签: 抗疫   心理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