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人民智库> 正文

新形势下我国家长教育需求与心态特征调查报告

调查发现:

·教育需求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家长对非智力教育的需求超过智力教育需求。心理素质、道德修养和身体素质成为家长在子女教育中最看重的三个要素。

·教育多元化的需求在学校教育中能够得到基本满足,但距离教育需求的充分满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上好学”的供需矛盾依然突出。课外辅导成为家长为子女获得优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家长普遍认为“教育越来越‘烧钱’了”,超七成家长给孩子报了课外辅导班。满足多元化的教育需求和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是家长选择课外班最主要的原因。

·家长普遍在教育子女过程中有积极情绪体验,同时,焦虑情绪体验也较为深刻。优质教育资源稀缺导致的超限竞争心态较为突出。

近年来,子女教育话题总是能成功引爆家长圈的“吐槽”。从“海淀家长不配有梦想”到“海淀妈妈们OUT了,你们忙着拼清北,顺义妈妈们在忙爬藤”,从“月薪三万,撑不起娃一个暑假”再到“报班问老公,一问全剧终”,网络爆贴虽然不乏对现实的夸张描述,但是在家长纷纷转发、评论的背后,折射出了家长在教育子女过程中的酸甜苦辣。此外,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世界的蔓延,海外学校的应对和国外抗疫政策让中国家长尤其是留学生家长对于出国留学的心态也发生着变化。

作为子女教育最重要的参与者,家长对教育有着哪些具体需求?在教育供给侧上,现阶段我国教育市场对青少年教育需求的满足状况如何?在教育子女过程中,家长又有哪些焦虑与期待?围绕这些问题,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在2019年下半年起推出了中国家长教育心态大型公众调查,现将本次调查的重要结论呈现如下。

关于教育需求:子女教育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相比于学业成绩,家长更看重非智力教育内容

调查结果显示,家长对子女“心理素质”(51.4%)方面的教育需求最高。同时,本次调查中家长也认为“心理素质”(51.0%)和“自信心”(49.7%)是影响未来孩子步入社会后能否应对重大挑战的最重要因素。

2.1

此外,“道德修养”(50.6%)、“身体素质”(42.8%)和“生活技能”(42.3%)等德育、体育和劳育也是家长在子女教育中较为关注的素质。相比之下,“学业成绩”(41.1%)的关注度次之,而“美育教育”(25.8%)的关注度相对较低。

长期以来,立德树人始终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从本次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不同于以往教育环境中广受批评的“唯分数论”,当前,家长对于培育孩子积极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道德修养最为看重,对德育、体育、劳育和智育的重视程度基本齐头并进。总体而言,家庭教育环境表现出积极健康的发展态势。

关于教育供需:德智体美等教育需求能够得到基本满足,但“上好学”的供需矛盾仍然存在;智力教育需求的满足情况最好,美育和体育的教育需求满足程度相对较低

当问及“孩子现在接受的学校教育,是否满足了您对子女的教育需求”时,调查结果显示,德智体美等各项教育内容基本都可以得到满足。其中,智力教育满足情况最好,分别有45.10%和45.94%的家长表示“完全满足”和“基本满足”;道德教育(完全满足度为43.10%,基本满足度为47.45%)和心理健康教育(完全满足度为42.34%,基本满足度为48.62%)次之;体育教育(完全满足度为39.25%,基本满足度为49.29%)和美育教育(完全满足度为39.50%,基本满足度为47.53%)的满足程度相对较低。

2.2

近些年,我国不断加大在基础教育领域的投入。一方面,教育普及化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国家整体教育经费投入不断上涨。2017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总量的4.14%,这已是连续6年超过4%。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基础教育各阶段专任教师数量均实现了持续而稳定的增长,基础教育各阶段的师生比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然而,调查结果同时显示,从“完全满足”比例看,德智体美教育的完全满足度均不足一半。这反映出当前我国公众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需求变化,“上好学”的需求与市场供给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矛盾。基础教育供给端仍存在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现象,如东西部地区、城乡地区教育差异较大,硬件设施齐全、教师素质高、学校资源丰富的“重点学校”仍是稀缺资源。

家长对优质教育和多样化教育的需求逐渐增加,然而大幅增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会面临巨大压力。为了提高我国基础教育办学质量,缓解基础教育财政支出压力,提供多样化的优质教育,鼓励民办力量投入基础教育事业发展是一个切实可行的路径。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18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18.35万所,比上年增加5815所,占全国比重的35.36%。

本次调查显示,相对于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在素质教育方面的表现更突出,除智力需求完全满足的情况与公立学校持平外,其他各方面的“完全满足”比例均比公立学校高出10余个百分点。

关于教育体验:家长教育子女的积极情绪体验高于消极情绪体验,“温暖”和“着急”分别是家长最常体验到的情绪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对家长的情绪状态做了调查。结果显示,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普遍可以体验到积极情绪,其中,“温暖”(46.6%)是最常体验到的一种情绪,随后是“快乐”(44.9%)和“享受”(41.5%)。小儿难养,虽然家长以“孩奴”自称,但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父母也真真实实地体验着陪伴子女成长所获得的正能量。

调查同时显示,分别有31.2%、25.1%和24.4%的家长在教育子女时经常体验到着急、烦躁或心慌等负面情绪。家长的焦虑情绪与盲目攀比、竞争压力和对子女未来发展的担忧等多种因素相关。其中,对学历越看重的家长,其焦虑水平越高。

对课外辅导班的态度:“教育越来越‘烧钱’了”,超七成家长给孩子报课外辅导班,多元化的教育需求和优质教育资源需求是选择课外班最主要的原因

调查显示,有74.4%的家长认为“教育越来越‘烧钱’了”。当问及“您是否给孩子报了课外班”时,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均有超七成的家长给孩子报名了课外班,报课外班的平均比值为76.4%。课外辅导市场向来被认为是有着潜在巨大市场规模的领域。数据显示,中国课外辅导行业营业所得收入从2012年的2281亿元增至2017年的3930亿元,六年同比增速都保持在10%以上。

2.3

对于上课外辅导班的原因,调查显示,“想让孩子学到的一些技能,在校内学不到,只能通过课外班学习”(65.2%)是参加课外辅导的首要原因。当前,校内教育还是以文化课为主,无法满足家长对于教育的多元化需求。“花钱买教育”成为越来越多家长的迫切需求。公众对于子女的教育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语数外等传统文化科目的学习上,对素质教育的需求也明显增加,音体美甚至滑冰、棒球、马术等“小众”教育的需求越来越旺盛。本次调查显示,在家长对子女教育的多元化需求中,“文化课辅导班”占比最高(75.6%),此外,对“美育类辅导班”(60.9%)和“体育类辅导班”(47.3%)的选择也较多,对科技类辅导班(32.9%)的选择也有一定比例。

“课外班可以提供一对一的定制化辅导”(57.9%)也成为家长选择辅导班的重要原因。与公立学校相比,课外辅导机构因材施教的优势明显,不仅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在学校无法获得的学习项目,同时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差异,还可以提供一对一辅导。在辅导机构“可以得到名师辅导”(50.5%)是家长选择课外辅导的第三大原因。

调查显示,有一半的家长报名课外班是为了让孩子“考高分,上名校”(50.2%)。毋庸置疑,家长希望孩子能接受更优质的教育。然而,现实情况是优质资源稀缺,且获得这些稀缺资源的途径有限,采访中获悉,“可以花钱买教育”的私立学校招生,也是重重关卡,甚至要求考察父母的学历背景。可见,为了获取稀缺的优质教育资源,参加课外辅导提高学业成绩成为最受家长认可的途径。

同时,当问及“您觉得上课外班对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是否有用”时,家长普遍表示有用。超六成家长表示“非常有用”(64.2%),有29.6%的家长表示“作用有限”,只有不足一成的家长表示“没什么用”(5.1%)或“不如不上”(1.1%)。课外辅导市场的扩张在一定程度上也破坏了教育的公平性。有经济能力的家庭让孩子参加课外班补充一些课堂教学的不足本是一件正常的事,然而,辅导机构普遍具有逐利性,存在各种超纲教学和提前教学问题,而这些问题又会进一步影响教育公平。“奥数”在国内屡禁不止,各种“幼小衔接班”“学前班”招生火爆,初高中的假期辅导班甚至出现“晚了会报不上名”的现象。在对不同年级的家长的采访中,家长普遍表示“参加学前班确实有用,也会建议周围的家长朋友参加”“别人都学你不学,就会比别人差”,这又大大强化了家长送孩子去培训班的意愿,从而极大地推进了课外培训市场的扩张。

调查显示,还有23.8%的家长表示“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在学,自己心里痒痒”。一方面,校外培训过多渲染“上课外辅导班,就能考上名校”之间的强联系。另一方面,采访中大量家长反映,给孩子报了很多辅导班,其实都是家长之间口口相传,或者是看到“朋友圈”里同班同学上了什么班,赶紧给自家孩子也报上,不报名就会心慌,产生了“恐怕自己孩子缺了什么”的攀比心理和焦虑心理。上课外辅导班成了家长“花钱买安心”的安慰剂。值得注意的是,仅有9.5%的家长表示课外辅导班是“孩子主动要求的”。可见,报名课外辅导班更多是“家长的意愿”。

究其原因,可能既有家长思想层面的因素又有社会现实层面的原因。在思想层面,一方面,反映了家长思想上普遍积极向上的状态,迫切期待孩子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改变未来的生活,实现阶层跃迁,是相信教育可以改变命运的表现。另一方面,反映了家长当前的一种“强比较”的超限竞争心态。调查显示,相对于未报辅导班的家长(35.42%),报辅导班的家长更认同“超纲教学”(65.86%)。北大教授渠敬东指出,个人的教育陷入了一个全面的竞争状态。竞争涉及到各个领域,以致很多家长在子女上幼儿园期间就开始安排其上辅导班,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在无所不在的丛林中,每个人必须在每一刻都胜出才能最终胜出。从现实层面来看,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仍然较为单一,“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拿到好收入”仍然在公众心中具有强烈的认同感。本次调查显示,有75.82%的家长表示“子女想要实现阶层跃迁,考上名校对他们越来越重要了”。在给孩子报课外辅导班的家长中,有56.2%的家长认为“学历”是孩子未来步入社会最重要的因素,而这一比例在未报班的家长中只有30.8%。

疫情前,超过半数家长(56.9%)有送孩子出国留学的计划,疫情后,家长送孩子出国意愿明显下降

自21世纪以来,我国自费出国留学人数不断攀升。在本次调查中,有超过半数的家长(56.9%)有送孩子出国留学的打算,其中孩子在私立学校上学的家长将孩子送出国的意愿更是接近七成(69.9%)。通过对家庭所处地区进行分析发现,所在地行政级别越高,家长越希望将孩子送出国留学,生活在省会或直辖市中的,有66.5%受访家长有送孩子留学的打算。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西方发达国家的蔓延,国内家长对海外学校和政府的防控措施表示担忧,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问题让家长对于今后是否考虑送孩子出国留学产生了一定影响。据北京留学服务协会对全国100多家机构进行的调查显示,40%-60%中国留学生的大学申请、签证申请和出行受到疫情的直接影响。一家留学中介表示,春节到三月中旬的咨询量对比去年同时间段下降了三成多,而签约量几乎只有一半。处于早期观望阶段的学生,还没有确定留学计划的,当前他们会慎重考虑出国留学,采访中一些低龄段家长决定放弃原定的海外留学计划。但也有64%的留学中介表示他们不认为学生会因疫情改变留学计划,明确要出国留学的学生以及提早一两年做好留学准备的学生虽然可能会推迟入学但是并不会影响他们留学的决定。

选择将孩子送出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次调查中家长选择最多的原因是“国内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竞争太激烈,去国外留学相对容易些”(76.0%)。这进一步反映出公众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与国内供给之间的矛盾。

此外,有66.3%的家长认为“有留学经历,回国找工作会更有优势”,这反映了海外人才回流逐渐成为一个大趋势。教育部数据显示,2018年度与2017年度的统计数据相比较,出国留学人数增加5.37万人,增长8.83%;留学回国人数增加3.85万人,增长了8.00%。国家实力的增强和国内经济快速发展让更多中国留学生选择回国工作,未来几年,中国或许会迎来留学回国人员比出国留学人员多的回国高潮。

同时,48.2%的家长表示“更认同国外的教育理念”。当前,随着中国教育对外开放规模不断扩大,国际教育理念、国际学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快速进入中国。教育理念无国界,但是教育本身是有国界的。无论是对于公立教育机构还是对于在华办学的国际教育机构而言,国际教育资源如何更好地进入中国市场、更好地进行本土化改造,是当前使国际教育在中国落地生根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此外,34.0%的家长表示“不少社会精英送孩子出国留学,我也想让孩子去”,可见社会精英阶层对公众的行为有着极强的引领效应。这也进一步提示我们,引导精英阶层家长树立健康的教育理念对于推动我国家长良好的教育行为与教育心态具有重要示范作用。

【执笔:人民智库高级研究员 石 晶、人民智库研究员 尹泽轩】

责编:蔡圣楠 / 司文君

声明:本文为《国家治理》周刊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国家治理周刊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国家治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