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从体制机制建设视角看国家治理现代化

摘  要:坚强有力的政治领导、高效运转的专业机构、切实可行的公共政策、持续不断地社会及舆论监督,人民福祉和国家利益得到有效保障和实现,这样一个“五位一体”体制机制框架,无论是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方面,还是在一般意义上,可以作为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努力方向之一。

关键词:治理现代化  透明度  社会监督  公共政策

【中图分类号】D03               【文献标识码】A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发生和发展,在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强大组织和动员能力的同时,也暴露出社会治理和危机应对方面的薄弱环节和问题。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十分宏大的体系,包含宏观、中观和微观等多个层面。目前,宏观层面的顶层设计、战略目标任务与基本原则已经明确,蓝图已绘就。本文则从技术角度,讨论中观层面的体制机制建设。

本文的基本观点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坚强有力的政治领导、高效运转的专业机构、切实可行的公共政策、持续不断的社会及舆论监督,这一系列的举措最终落脚点是保障和实现广大人民的福祉和国家利益。这样一个“五位一体”机制,可以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框架下体制机制建设的基本出发点。政治领导、专业机构、公共政策、社会及舆论监督与人民福祉及国家利益之间的互动关系可以用图1直观地表示。

薛1

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

政治领导即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政治领导,需要健全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制度体系,自上而下、贯穿始终,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就是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出发,从维护国家利益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福祉的角度出发,作出政治决断和决策。政治决断和决策需要专业机构的智力支撑,同时也需要相关部委和地方政府的有力支持。党的领导体现在决策和执行两个层面。决策意味着要依靠专业机构的知识和判断,执行也意味着要依靠大量的专业人才和专业知识,两者缺一不可。

纵向角度看,党的领导就是中央到地方各级党组织的政治领导。横向来看,举凡政府机构、事业单位都有各自的党组织。因此,各个部委和各级政府要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各个机构的党组织则要保障各自的正常高效运转。

决策执行的反馈来自专业机构与政府部门。但社会舆论、社会监督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因为,在中国这样一个超大型国家,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可能存在失真的情况。因此,为确保决策者获得全面准确的信息,需要建立健全多渠道的反馈机制,这也是正确决策的必要条件。

建设高水准的专业机构

这里所说的专业机构,指的是专业性强、关系到亿万人生命健康的专业性机构,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机构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全球一流的专业人才和专业水准。当今社会,公共卫生、食品安全等问题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其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专业机构和专门的知识。鉴于中国的超大人口规模、国土地域面积以及对世界经济等方面的巨大影响,必须建设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专业人才队伍,建立和运行世界一流的专业机构。

法律保障下的独立运作与垂直管理。专业机构基于相关法律赋予的职权和职责,在其所负责的专业领域独立运作,借助法律权威独立行使职权。同时,要建立全国统一的信息收集、整理、甄别系统,并且建立权威的信息发布系统;明确相应工作流程,按期主动发布有关流行病、传染病等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应以法律形式对传染病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反应机制、流程等作出明晰、可操作的规定。

专业机构的高效运作依靠学术共同体的支持。为避免误判,应鼓励学术共同体内部追求真理、坚持真理。即使已经作出决策,也要允许学术共同体内部出现争论和批评。这是保持专业机构学术水准和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专业机构内部也要设置考核机制,此外,专业机构必须保持一定的人员流动性,建立与其他机构的交流机制,从而使得专业机构能够始终保持高水准运转。

保持100%的透明度。专业机构的财务、人事、业务运作情况全面接受社会监督、保持100%透明度,是保证专业机构业务水准和良好运作的必要条件。100%的透明度,意味着专业机构的全部财务、人事、采购、决策等信息全面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此外,专业机构的运作应该高度制度化,制度化程度决定着专业机构运作的效能与公信力。

制定高质量的公共政策

中国是人口大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发达便捷的交通体系和高度发达的通讯网络。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显著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受教育水平也迅速提高。这些因素对公共政策的质量和效率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首先,公共政策必须具备高度专业性。这就决定了相关政策措施要基于甚至只能基于专业信息和政治决断,而不是“拍脑袋决策”。公共政策必须具有适用性;这意味着,相关政策措施要考虑目标、资源、工具手段、能力、社会利益之间的平衡。“不惜一切代价”的表态是国家整体政治意志的表达,而公共政策则是综合平衡多种因素之后的最优解,甚至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次优解。

第二,公共政策的制订与实施必须充分考虑后果与影响,必要时要对后果与影响进行模拟或者推演。超大型国家、超多人口、发达便捷的交通系统、人员物资流动的迅捷性,都是制定公共政策时必须考虑在内的关键变量。

第三,公共政策的配套措施要充分考虑资源与能力,以及公众的科学素养与组织水平。自媒体时代,人人都能传播信息,因此,公共政策的传播技巧也很重要,要避免引起公众误解与恐慌。在万不得已、必须采取极端措施的情况下,如武汉市“封城”,必须采取政治决断,体现出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政治意志。即便如此,政治决断和政治意志并不能直接转换为公共政策,在二者时间仍然需要对具体的措施,包括措施的名称、时间与地理范围、强度等级等问题进行“包装”,同时要伴以有效的信息沟通:既要说清楚政策措施的内涵与必要性,又要避免过度解读,避免引起恐慌。

接受必要的社会与舆论监督

专业机构、公共政策的高度透明,是保障专业机构高效运作和公共政策取得显著效果的必要条件,也是政治领导获取专业机构和公共政策执行情况反馈结果的关键环节。

因此,有效、持续的社会与舆论监督是专业机构、公共政策具有权威性、公信力、透明度的基础。即,专业机构和公共政策保持权威性与公信力,有赖于专业媒体和公众的持续关注。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当然可以借助成熟的科学技术,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等,获得来自公众的直接反馈。但需要注意的是,一般而言,公众的注意力容易转移,因此专业媒体的持续关注是社会监督的关键。

最终目标是保障人民福祉与国家利益

人民福祉、国家利益是党的领导、专业机构、公共政策、社会监督的共同目标,也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的、贯穿始终的政治领导是体制机制建设的核心。在政治领导、专业机构、公共政策与社会监督之间的良性互动,保障相关的体制机制能够正常运转,核心目标则是人民的福祉和国家利益。如此以来,“五位一体”的框架构成了一个逻辑闭环。

“五位一体”互动关系所能达到的理想状态是,强有力的政治领导在专业机构、相关部委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作出政治决断和决策,相关部委与地方政府制定出适宜可行的公共政策,组织和动员足够的资源有效落实具体政策,媒体和社会的监督使得专业机构和公共政策的落实保持高度透明,从而使国家和社会有效地应对公共卫生事件,将人员和经济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人民福祉和国家利益得到切实维护和保障。

【本文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责编:周素丽 / 臧雪文

责任编辑:国家治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