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青年语言贫乏的三维解读

核心提示: 从语言维度看,美感语言运用能力退化会导致青年语言贫乏;从社会维度看,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会使青年形成语言表达惰性;从精神维度看,精神家园的荒芜会导致青年语言贫乏。青年需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从专门化的语言中抽离出来,不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避免出现语言贫乏问题。

【摘要】从语言维度看,美感语言运用能力退化会导致青年语言贫乏;从社会维度看,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会使青年形成语言表达惰性;从精神维度看,精神家园的荒芜会导致青年语言贫乏。青年需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从专门化的语言中抽离出来,不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避免出现语言贫乏问题。

【关键词】青年 语言贫乏 网络环境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青年语言贫乏问题逐渐显现。中国青年报社2019年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坦言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受访者认为最明显的表现是基本不会说诗句(61.9%)和基本不会用复杂的修辞手法(57.6%)。互联网时代,很多年轻人语言贫乏,“无论是描述什么东西还是事件,都喜欢用同样的方式去表达”;“习惯用一套固定的句式、夸张的语气词来表述”;“日常表达基本不会用成语、诗句等,而是不自觉地复制别人说的话”。提升青年语言表达能力成为高等教育需要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语言维度:美感语言运用能力退化会导致青年语言贫乏

美国学者乔治·斯坦纳在《语言与沉默:论语言、文学与非人道》中提出,17世纪以后,人类知识书写语言的习惯已经发生了变迁,随着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以前描述性、接近于文学表达的知识表达语言逐渐被公式演算、图表所替代;今天专业化领域内部知识表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语言危机,言词语言和数学语言之间的分野日渐扩大,大众对专门化领域内部知识的了解越来越难。随着专门化、精确的数学语言运用能力越来越强,人们美感语言的运用能力在退化,创意表达与书写中创造性使用语言的能力日益匮乏。

在传统社会中,语言的诗性得到了普遍呈现,比如,古代文人在实用文、诗文写作上极具语言美感。在现代社会中,语言运用更为细致、复杂、紧密,基于行业分工细化了相关规定性和操作性。随着专门化语言表达的纵深发展,公众在表述过程中可能会犯念错字、写错词等低级错误,陷入谈吐词穷的窘况中。隔离传播限制了人们对美感语言的开发,当代青年也不例外。

很多情况下,多数青年认为谙熟日常语言并流利使用就已足够,对于生产知识、利用知识、转化知识并不关心,当他们进入更广泛的大众范畴时,发现其所使用的语言已经被职业化了。语言运用内部发生了分化,修辞性的美感语言缺席,表达陷入瓶颈,比如医生需要掌握更多的医学术语、科学家要具备精准表达专业术语的能力等。尤其是在互联网环境中,语言能力的分化加剧了青年美感语言运用能力的下降,职业化和专门化的用语倾向遮盖了部分语言的美感。青年语言贫乏不仅仅是个人形象的问题,听语言的能力与操作语言的能力日益成为青年综合素质的重要一环,创造性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加重要。青年要提升美感语言的运用能力,需要从专门化的语言中抽离出来,从日常实用语中跳出来,从分化的细枝末节处溯源到美感语言中,培育语言美感。提升青年诗性言语表达能力和言语叙事能力,弥补语言能力分化带来的某些不足,促进青年日常表达的审美化、创造化,避免出现语言贫乏问题。

社会维度: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可能会使青年形成语言表达惰性

当今时代是一个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网络为人们语言交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信息传播技术、网络媒介的快速发展令语言表达更为丰富,新的用语习惯出现,新词层出不穷,话语表达和接受范式发生了极大变化,人们阅读的速度在加快、捕捉信息的能力不断提升,语言的使用进入一个复杂境况。传统社会中,语词的潜力能得到深入挖掘,人们比较能接受审美性话语的存在,而在网络环境中,海量的网络信息并没有极大提升网民的表达水平,部分青年的语言不再鲜活、逐渐变得苍白,语言表达形成一定的惰性。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青年所使用的语词越来越少、表达越来越简易。网络语言流动性强、异常丰富,是一种多维系统化的视听语言,提供的是便于浏览的文字,语言在这里被大量浏览、检索、复制。网络语言的生产者通常会采取两种方式实现传播效果的最优化:一种是通过加工,提升语言表达的多维性、生动性,比如增加图表、视频、符号能够更精准地传情达意;还有一种是尽量使话语表达通俗易懂。在网络环境中,文学语词语言被降格,年轻人阅读文字所产生的快感,会被“爽性”表达理念所代替。同时,新语言、新词汇会在很快“升温”后又快速“降温”,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当代青年似乎失去了自我语言,习惯于从已有的网络公共信息中复制和拼接,甚至出现语言出格和失范现象,如语言异化、语言行为失德、信息虚假等,会对当代青年发展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语言的模仿、混乱使用可能会对青年进行语言负向塑性,并且媒介文化、网络文化又助长了这种“气焰”,对网络信息的惯性索取会使当代青年形成语言表达惰性,会弱化当代青年以文化为根基铸就的话语表达能力,陷入网络信息的洪流之中难以自拔。因此,青年需要适应新媒体语境的快节奏,打破网络语言的局限性,改正随意使用语言的习惯,不断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精神维度:精神家园的荒芜会导致青年语言贫乏

很多学者认为语言贫乏与精神贫困有关,如韩愈、刘勰等明确提出“为文养气”之说;方孝孺认为“气不充,则言不章,言不章,则道不明”。古代文人非常注重个体表达应以立“文气”为先,“气”是个体的精神内涵,古人认为读书、行走、思考可以很好地成就个人之“气”,“气”包含独立思考的能力、情感、文化觉悟、学识、道德修养等,是外化为语言的气质,“气”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具有差异性,外在表征是发言为声或为文。

很大程度上,青年语言贫乏是由于人文素养和创造能力的缺失所导致的,法国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认为消费主义已经将人控制于股掌之中,个体创造力在丧失,从而导致人们精神贫困。语言的贫乏是精神贫困的一种表征,是精神家园的荒芜。目前,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青年的精神世界中充斥着大量肤浅化、同质化的垃圾信息,独立思考能力缺失,日常交流语言泛化,语言背后无个体精神支撑,具体表现为语言贫乏。“语言的苍白意味着内心的苍白;语言的贫乏意味着精神贫乏。”当我们说一个人没有精神内涵而仅有华丽辞藻时,语言的外在形式是充裕的,但内涵不足,这个人的语言是贫乏的。如:在写作时,一些青年的作品结构混乱、语法不通,这种表达“失语”现象也是当下更多群体“失语”的侧面写照。在《文心雕龙》中,刘勰指出,蕴藏丰富的文思须得“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因此,当代青年应通过读书、思考、实践、写作等方式来充实个体之“气”,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避免出现语言贫乏问题。

(作者为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注: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17年度专项资助重点课题“汉日话语组织对比与翻译研究”(项目编号:2017ZA006)成果】

【参考文献】

①《遇到好笑的事儿,我却只会说“哈哈哈”》,《中国青年报》,2019年3月21日。

②吴媛媛:《网络环境下语言贫乏症的病因及治疗》,《人民论坛》,2019年第24期。

③刘一丁、陈晓琳等:《资源贫乏型语言间文本相似度计算方法》,《指挥信息系统与技术》,2019年第4期。

责编/赵橙涔 美编/陈琳(见习)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谢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