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当代社会思潮对青年群体的影响研究

核心提示: 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当代青年能够接触到的各种思潮不断增多,社会思潮对青年思想和行为的塑造也愈加深刻。当前,泛娱乐主义、新消费主义、新爱国主义和积极的民族主义是对青年群体影响较大的社会思潮。这些思潮有着明显的时代特色,也存在着和资本、技术相互交融的特点,引导青年健康成长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青年思潮的影响。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当代青年能够接触到的各种思潮不断增多,社会思潮对青年思想和行为的塑造也愈加深刻。当前,泛娱乐主义、新消费主义、新爱国主义和积极的民族主义是对青年群体影响较大的社会思潮。这些思潮有着明显的时代特色,也存在着和资本、技术相互交融的特点,引导青年健康成长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青年思潮的影响。

【关键词】青年 社会思潮 新消费主义 泛娱乐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五四运动100周年。五四运动是青年为主,各个社会阶层广泛参与的爱国主义运动。中国青年第一次作为主要力量参与其中并不是偶然,而是源自于早期新文化运动背景下各种社会思潮冲击,激发了青年的爱国热情和担当意识,从而一举作为主要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回顾百年之前的五四运动,不难看到,社会思潮对青年人精神和行为的塑造发挥着重要作用,引导他们投身于革命事业,开启了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百年之后,中国新一代的青年人在多元化思潮的影响下会走向何方,这是一个值得全社会关注的主题。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当代青年与五四青年所处的社会环境相比,无论是国家的综合实力,还是个体处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在互联网普及的技术条件下,当代青年能轻而易举地连通世界,获取信息的渠道更为通畅,接触的社会思潮更为广泛,其思想和行为的影响机制也更为复杂。综合而言,对当代青年影响较大的社会思潮主要有以下四种。

泛娱乐主义思潮易导致青年的理性缺位

尽管社会主流观点对泛娱乐主义思潮对当代青年的影响颇有微词,但需要正视的是,泛娱乐主义思潮的出现是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跨过了缺衣少食的物质紧缺时代,物质丰腴必然让人们有更多的精神追求和娱乐需求,泛娱乐主义思潮的出现可以说是物质条件改善后人们娱乐需求不断提升并得以满足的一种体现。娱乐本身属于人的天性,一个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产生大量的娱乐需求也是无可厚非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当青年群体的娱乐需求被资本和技术裹挟之后产生扭曲的后果值得反思。

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等娱乐传播工具普及的前提下,资本市场率先关注到青年人娱乐需求的潜在市场,游戏、直播、视频和短视频等娱乐方式迅速在青年人生活中占据了重要位置,青年人喜欢的动漫、体育运动、二次元等娱乐内容获得了资本市场的青睐。无论是娱乐工具还是娱乐内容,都在资本运作下出现了迎合青年人娱乐需求的转向,这与当代青年作为互联网原住民更容易接受新的网络娱乐方式和网络娱乐内容息息相关。但在逐利目的的驱动下,一些娱乐方式和娱乐内容出现了违规和过载的现象,比如在野蛮生长期的网络娱乐新工具被用来传播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违法内容;一些不太成熟的艺人被包装为流量明星并成为青年偶像,利用饭圈误导青少年的价值取向等。最典型的是常年占据微博排行榜多是娱乐新闻和明星绯闻,而非关系国计民生的议题,这些情况有可能潜移默化地让青年一代出现对社会事务的冷漠症。

实际上,必须正视在物质丰腴时代,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必须正视娱乐本身带有社会化和教化的功能。对当代青年而言,刻板的、严肃的社会化和教化方式难以被完全接受,而活泼的、轻松的社会化和教化方式更受欢迎。其实,青年并不排斥主流价值观。近年来,不少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国产电影大爆发,引起了资本市场的极大关注,也让不少媒体人不断反思主流价值观与娱乐产品融合的问题。泛娱乐主义思潮本身并不是思想毒瘤,而是时代产物,人们需要深思的是,如何在满足青年娱乐需求的同时,实现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

当然,泛娱乐主义容易被资本和技术快速放大和传播,其中肤浅、低俗、浮躁、虚幻的内容并不少见,资本的逐利性和技术的渗透性都需要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则加以引导和规范,才能实现在尊重当代青年生活方式的前提下,既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娱乐需求,又能让他们找到本真和人生价值的实现路径,避免在过度娱乐中迷失自我。

新消费主义思潮引发消费升级和消费符号化

中华民族历来以勤俭为美德,消费主义容易被冠以奢靡的标签。近年来,中国经济总量和消费总量占全球份额不断上升,政府在拉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不断强调提振消费信心,促进消费升级,并且出台了一系列刺激国内消费的政策和优惠措施。同时,中国经济增长也使一部分社会阶层形成了较强的消费能力和高品质的消费需求。新消费主义思潮的出现与国家政策导向、社会阶层分化以及消费升级有着密切的联系,对青年人的影响也是多层次的。

伴随着消费升级,新消费主义思潮下青年人的消费品质明显提高,最典型的变化是青年人购买商品不再满足于够用就好,而是要追求品质,高品质产品日渐成为青年人的宠儿,甚至一些看似普通的日常生活用品也出现了追求高品质的取向。可以说,青年人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国内消费品市场的走向,一些传统主打年轻人的消费品牌由于没有及时跟进青年人高品质产品购买倾向的潮流而转变,均面临着经营上的窘境。

高品质产品除了在物质消费层面上存有差异外,在社会意义上也有不同的解读,任何一件消费品背后都有其自身的社会含义,也就是社会学家经常提及的商品符号化。在新消费主义思潮下,青年人消费的目的不只是满足其基本的物质需求,吃饱穿暖,而是通过物质消费的方式达到把自己装扮成为某一类人或者某一种人的目的。有一些厂商充分利用青年人商品符号化消费的心理,打造一些高端品牌、小众产品或者新国货,这些商品背后都隐藏着青年人喜欢把自己定位于与众不同,并通过购买能够表达符号化的商品实现与他人区别的新消费主义思潮。

在新消费主义思潮引发消费升级和消费符号化的同时,还可以看到符合个性和兴趣的商品和服务让青年人更舍得花钱。最典型的是近年来汉服和cosplay的流行,这两者都不是一般的流水线产品,而是需要特殊设计和单件生产的价格不菲的定制品。很多青年人为了体现自己的个性,根据自己的兴趣不惜重金来打造,由此在很多趣群化平台上产生了专门生产、交易的空间。除了需要花费重金打造自己喜欢的消费品外,在一些看似小项目的支出上,青年人也是愿意付费购买的,比如主打青年二次元文化哔哩哔哩(B站)2019年第三季度月均付费用户数达到795万人;2019年二季度,腾讯音乐在线音乐付费用户数达到创纪录的3100万,同比增长33%。在以往看似免费的互联网产品和服务平台上,青年人为了自己喜欢的产品和服务都愿意花钱,这与之前数代青年人竭尽所能去寻找免费产品和服务的行为有较大区别。对付费模式的认可也反过来改变了一些产品的生产模式和销售模式,越来越多的小众品牌和小众产品逐渐涌现在网络和现实生活中,也有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和文化产品生产者进入小众品牌领域。

新消费主义思潮改变了青年人的消费模式,也导致了一部分青年出现过度追求品牌和奢侈品的消费现象,大城市里“月光族”屡见不鲜,高校里也出现了网络贷、信用贷等引诱学生超前消费、坑害钱财的消费模式,造成一些缺乏收入来源的青年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其背后是一些不法机构利用新消费主义思潮来蛊惑青年人,利用他们的从众心理和侥幸心理,并设置特定的陷阱引发债务危机,从而落入事先布好的圈套。还有一些青年人为了彰显自己的消费能力,满足自我表现的欲望,压缩正常的生活开支。这些都是新消费主义思潮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是需要纠正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应当在鼓励消费升级的同时,强调理性消费。

新爱国主义激发了青年的责任担当和家国情怀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近现代以来,爱国主义思潮是在国力积贫积弱、被西方列强侵略欺凌的环境中激发的,是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的。在生死存亡之际挽救民族危亡、在摇摇欲坠之时争取国家独立、在水深火热中实现人民解放,与列强抗争、与命运抗争是爱国主义的主线。新中国成立后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基本遵从了抗争和革命的主线,勿忘国耻、独立富强是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主要基调之一。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在强调抗争和革命的传统爱国主义思潮外,当下“强国一代”的青年思想和行为有了较大的变化,他们对爱国主义的诠释也有了新的内涵。比如,2008年汶川地震,举国上下齐心协力、共度难关,青年自觉发起了救援、捐赠等关爱活动,体现出新一代青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由此可见,新爱国主义思潮从近代以来屈辱史中的冲击——应对模式的抗争主线,逐渐转化为以担当、责任、开拓、进取为基础的内生——发展模式的自强主线。换句话说,新爱国主义思潮的最大特点,就是从追求自尊到实现自强,再到形成自信的转化中,在强调自尊的基础上,自强和自信将会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上升而不断增强。当青年一代面对外部风云诡谲的国际环境时,不再是无力的抗议,而是更加深刻地反思自身的不足和可以改进的方向,这是新时代青年的进步,也是新爱国主义思潮的体现。

新爱国主义思潮对青年人行为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中最突出的变化是青年人不需要大规模的政治动员和组织,就能够自愿、自觉践行爱国主义。在网络社会中,青年一代表现得更为及时和积极,形成了中国青年参与国家生活虚拟空间、中国对外表达话语和选择的重要民间力量。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青年的新爱国主义保持了比较强的一致性,各种哈美哈日等对抗的、争议的、非主流声音越来越少见,这与青年一代具有较强的信息识别能力有较大关系,他们多数时候能主动判断是非对错,而非被“洗脑”。

新爱国主义思潮下,人们需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判断,过度自信可能会变成自大。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在发展进程中仍然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中国人民还需要继续艰苦奋斗。只有建立在平等互助基础上的新爱国主义思潮,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积极民族主义重塑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二战之后,国际社会曾经兴起过一波殖民地国家独立的潮流,被称为第三波民主浪潮,其基础是在民族自决原则的前提下公民的集体选择,可以说是全球范围内民族主义的觉醒。民族主义觉醒和民族自决原则在苏东剧变之后愈演愈烈,甚至被西方国家用来颠覆国家政权,威胁国家领土完整,但出乎意料的是,民族主义最终在中东地区演化为极端民族主义,并爆发了“911事件”及其余波。自“911事件”之后,全球出现了一个比较明显的趋势是全球化思潮的退潮和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

一般而言,民族主义指的是一种基于各个民族的群体意识或者集体精神,严格意义上讲,每一个国家和每一个民族在特定条件下都存在或者唤起自己的民族意识,中华民族亦不例外。随着中国融入全球化并逐渐强大,民族主义时常被唤起,很多人提出要理性看待民族主义,由此在青年群体中产生出积极的民族主义思潮。

积极的民族主义思潮最显著的变化是从排斥到吸纳、从对抗到合作、从隔绝到沟通、从盲从到理性,这些新变化在最近几年表现较为明显。在中美贸易争端中,中国青年并没有出现举国上下抵制和排斥美货的民族主义运动行为,而是更加积极地去学习和吸纳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反思和审视国内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足。与以往遇到国际争端出现的对抗、隔绝的舆论场不同,中国青年主动在国际舆论场中发出理性的声音,而不是随意的谩骂和指责,这些都是积极民族主义思潮的体现。可以说,倡导合作共赢、强调相互理解、尊重他人利益的积极民族主义让当代青年抛弃了狭隘、自私的观点,在重大问题上既能够维护民族利益,又能够更加理性、客观的看待外部世界。当然,积极的民族主义也存在着向极端民族主义转换的风险和可能,因此,需要政府和社会加以合理引导,确保当代青年理性客观、平等自信地看待世界。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志愿服务与社会治理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参考文献】

①佘双好:《当代社会思潮的内涵、特征及其研究意义》,《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第19期。

②陶文昭:《互联网上的民粹主义思潮》,《理论导报》,2011年第7期。

责编/银冰瑶 美编/陈琳(见习)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谢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