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推动高质量发展

核心提示: 在岁月的洗礼和实践的打磨中,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正确的中国经济发展道路,在理论创新与实践的互动统一中推动中国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理论为实践指明方向,实践是理论发展和完善的重要源头,不断拓展着理论认知的深度和广度。

【摘要】在岁月的洗礼和实践的打磨中,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正确的中国经济发展道路,在理论创新与实践的互动统一中推动中国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理论为实践指明方向,实践是理论发展和完善的重要源头,不断拓展着理论认知的深度和广度。

【关键词】理论创新 实践 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经济发展奇迹证明,只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才能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统一中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历史脉络:理论指导实践,推动经济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浴火重生的新国家,我们党领导人民在短期内建立起了国民经济体系,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生活,维护了社会的相对稳定。以“一五计划”为例,在“先执行,后计划;边计划,边执行”的进程中,国民经济在紧张的平衡中求突破、寻发展,最终蜕变为新中国的一个发展黄金期。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研究及其实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理论形成的重要历史渊源,此后一段时间内,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明确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党的十二大提出的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随着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为纲全面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决温饱、摆脱贫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成为党和国家的头等大事。1992年,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先后赴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视察,沿途发表了重要谈话,涉及邓小平理论的一系列核心内容: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发展生产力,应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讲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等。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为党的十四大召开作了充分的理论准备,党的十四大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

但与此同时,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收入分配不均衡等问题。面对新形势新问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中国发展实践,适应中国发展要求,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经济增长开始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为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机制到决定性机制的变换,意味着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的重大转变。随着我国经济进入了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发展实践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引领中国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

理论演进:实践丰富理论,倒逼理论创新

理论为实践指明方向,但理论并非空穴来风,实践是理论发展、补充、丰富和完善的重要源头,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作为理论之源,实践没有尽头,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脱离实践的理论,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理论,是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中国共产党是极具学习能力的政党。在岁月的洗礼和实践的打磨中,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实现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和经济强盛的经济发展道路。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多年,是经济理论指导实践,带动经济进步的70多年,也是实践丰富理论,助推经济发展的70多年。早在建国初期探索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时,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意识到了“认识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国情发展经济的产物。而计划经济理论的运用,既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苏联实践带动的结果,也是建国初期党和国家受社会所有制结构单一化的影响,为了稳定物价和维护市场秩序,结合经济现状和发展战略而作出的决定。

1978年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同新的市场经济体制间的利益格局彼此冲突,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迫切需要解答的问题。实践倒逼理论创新。邓小平同志指出,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让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理论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在结合国家经济发展实践的基础上,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创新性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效地解放了生产力,激活了经济发展潜能。尤其是作为特定历史实践的产物,“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推动了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不断拓展理论认知的深度和广度。面对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加剧、资源浪费和分配不均现象,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必须要回答的一个重大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中国经济发展指明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前进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和做优增量并存,面对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现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此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断提升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为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导)

【注:本文系福建省本科高校重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面向国家治理现代化需求的MPA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探索”(项目编号:FBJG20180089)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③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9日。

责编/赵橙涔 美编/陈媛媛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谢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