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网络表情包:后现代社会的文化表征与符号

核心提示: 网络表情包是后现代社会交往的产物,它的生产与交往模式充满模糊意义和不确定性,导致了表面上的“滥用”现象。但其背后是后现代性所主张的去中心性、非理性、不确定性逻辑,以及对当代社会权力结构和交往秩序的改变。表情包所隐含的后现代逻辑,指示了当下社会文化变迁的一个方向。

【摘要】网络表情包是后现代社会交往的产物,它的生产与交往模式充满模糊意义和不确定性,导致了表面上的“滥用”现象。但其背后是后现代性所主张的去中心性、非理性、不确定性逻辑,以及对当代社会权力结构和交往秩序的改变。表情包所隐含的后现代逻辑,指示了当下社会文化变迁的一个方向。

【关键词】社交媒体 表情包 社会文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现代社会经历着从工业化到信息化的转变,同时也承载着从现代性到后现代的社会文化转变。这些转变渗透于社会交往的方方面面,主要体现在:从“宏大叙事”转向“微小叙事”的语言游戏正在消解原有的知识权力;无利害关系的分享状态在矛盾社会中重新建设“情感共同体”;以及非中心性和不确定性主张作用于以信息复制和图像传播为基础的社会再生产秩序。在人人皆成图、处处皆风景的斗图时代,个体在赋予表情包意义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塑造了个体生存的文化生态。表情包传递的不再是简单的符号意义,而是一种承载着当代社会文化状态的后现代逻辑。

表情包的语言游戏:从“宏大叙事”到“微小叙事”的知识权力消解

后现代性对现代性的反抗之一,体现在以“微小叙事”的语言游戏来取代“宏大叙事”的知识权力。在现代社会里,知识构成的权力基础隐含在各种文化形式和社会关系中,外在表现为宏大叙事的语言特征。在后现代逻辑下,知识在“电脑霸权”下转化为冷冰冰的外化符号,其权力和功能被消解的同时,知识的获取也不再是通过心灵的规训,而是通过多重复制完成。互联网所营造的交流环境,为以复制为特征的微小叙事提供了语言游戏的实践场所:在这里,宏大叙事的知识权力被颠覆,交往的主体性被消解,微观符号的泛在与复制构成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交互主体”。

网络表情包是典型的微小叙事语言游戏。随着越来越多的在线生成器被开发出来,个体不仅是符号的传播者,而且能自由自在地生产语言符号。这种开放性特质使得表情包能够作为一种泛在的图像符号、语言游戏和文化现象,对现代性所建构的知识权力形成消解。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表情包生产者的主体性被融入其中,以呈现自我或自我关系的方式与他者互动交往。语言文字大量被表情图像替代,简单而夸张的形象被赋予“我”的主观表现力,个体对世界的认知也在互动过程中不断生成和修正。这一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呼应了法国哲学家萨特关于“他者凝视”的思考,即网络互动中,个人与他者的“凝视”促进了个体自我形象的建构。相对于由理性、整体性和中心二元性等构成的语言固化框架而言,微小叙事特征的网络表情包正在形成对现代性知识权力的消解,在“自我”与“他者”的互构过程中呈现为具有泛在性、可复制、微小叙事与高度交互性的后现代逻辑,进而促成后现代社会的“一个审美现象”。

分化的“情感共同体”:作为后现代社会的“一个审美现象”的表情包

波兰著名思想家齐格蒙特·鲍曼将后现代社会描述为“一个审美现象”,强调一种无利害关系、无外在目的,在一种情感被表现出来之前就被分享的状态。现代国家所建构的社会秩序之外,网络媒体为非制度化的社会交往提供了巨大的弹性空间,为了适应这种碎片化的、充满矛盾态度的社会交往方式,个体需要发现或创造能够将个人经验与世界组合在一起的某种方式。网络表情包作为一种泛在情绪的载体,恰恰满足了后现代社会情感分享的审美需求。这呼应了后现代主义学者格里芬的定义:后现代指的是一种“广泛的情绪”,一种认为人类可以而且必须超越现代的情绪。这种情绪在虚拟社会交往中表现为人对自我的观察与符号呈现,在日渐轻量化的媒介技术推动下,信息和图像的无限复制不仅构成新的交往秩序,而且对社会文化和交往模式产生影响。

齐格蒙特·鲍曼在《现代性和矛盾态度》中曾发问:“我们如何生活在这个碎片化的、充满矛盾的世界里?”这个问题直指后现代社会的交往状况。在充满矛盾的社会环境中,无论是现实交往还是虚拟空间的交往,都需要情感的妥协。网络表情包所承载的“欢喜”“恶搞”“无厘头”和“无法言说的意会”内涵,可以看作后现代逻辑下个体与周围世界的一种妥协。这种方式使得情绪被隐晦地表达,既避免了直白的情绪宣泄,也给了他者回旋的空间。

有趣的是妥协的结果,回应了现代社会交往圈层的分化。代际的分化、思想的分化、趣味的分化在以表情包为审视标准的交流中,尤为明显。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时代,代际之间的交流如此区隔,在不少中年人看来,他们子代所使用的一些表情包几乎无法理解甚至难以理喻。而在年轻人的群体中,“中老年表情包”的审美趣味也成为一个戏谑与调侃的对象。除此之外,一些就地取材的人像动图表情包,也在特定群体的内部交往中诠释了“不言自明”的场域意义。

不同于日常语言的交流,图像符号的互动更需要统一性,要求表情包的使用者对符号含义拥有一致理解。网络表情包所映射出的圈层分化,主要源自对符号意义统一性的理解匮乏,但这种难以沟通的背后,并非巴别塔的隐喻。代际之间表情包的沟通失效,也并不会影响其共享的家庭和社会空间秩序。消费习惯、话语方式和文化资本积累的差异,导致了网络空间中交往活动在不同群体间迥异的行动轨迹。而表情包作为一种典型的后现代文化符号,在并无利害关系和外在目的的状态下,以特有的分享方式造就了网络空间中日趋分化的“情感共同体”。

不确定性的主张:表情包的模糊意义与融入方式

按照鲍德里亚的阐释,在我们所生活的新世界中,以信息复制和图像传播为基础的社会再生产秩序正逐渐替代以劳动力和物质生产为基础的旧工业秩序。网络空间中的信息复制和图像传播,不再局限于人与人之间关系建构所依托的商品性或市场价值,而是倾向非中心性、不确定性的社会再生产秩序。

网络表情包作为一种普遍使用的图像符号,在传播的过程中被反复模仿和改造。从传播的主客体关系来看,表情包被作为客体生产出来,并在传播过程中反过来影响和塑造了人的交流方式。由于表情图取代了大量的言语表达,其结果一方面是交流内容从文字到符号的简化,另一方面也为交流填充了不言自明的“默契”。然而,受到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制约,对大量含义模糊的表情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尤其是那些“无厘头”风格的“内涵”表情包,模糊表达的不确定性更为明显。

可以说,表情包的内容和表意都具有不确定性,其生产和传播过程中呈现出的非中心性、高度复制和模糊性恰恰遵循了后现代性的逻辑。此外,在人与人的交流中,表情包常以轻松调侃的方式,突破使用者之间的权力距离,从而改变原有的交往秩序或创造出新的文化融入。表情包所蕴含的网络符号与交往环境相互塑造的关系,是超越了原有社会文化和交往秩序的后现代逻辑。

网络表情包是后现代社会的文化表征,与其赖以存在的社会文化相互塑造。一方面,作为网络语言中的普遍使用的符号,诠释了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社会交往。如果说语言掌握的界限也是理解这个世界的界限,那么后现代性要想超越现代性所建构的理性、整体性、中心性、结构性等组成的理解的固化框架,就必须在语言表现上寻求一种突破与创新。社交媒体的发展为这种语言上的突破提供了必要的土壤,表情包也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表象,是后现代社会交往的产物。

另一方面,表情包的生产与交往模式充满模糊意义和不确定性,导致了表情包表面上看来的“滥用”现象,但其背后是后现代性所主张的去中心性、非理性、不确定性逻辑,以及对当代社会权力结构和交往秩序的改变。看待这个现象,需要理解网络表情包所蕴含的后现代逻辑,这也揭示了当下社会文化的一个演变方向。

(作者为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网络舆论中意识形态话语冲突的弥合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8AXW007)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法]米歇尔·福柯著、莫伟民译:《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

②朱刚:《交互主体性与他人——论胡塞尔交互主体性现象学的意义与界限》,《哲学动态》,2008年第4期。

责编/李一丹 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谢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