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

摘 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具有坚实的基础、强大的动力、牢固的机制和稳定的秩序,对此,需要发展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学原理,把握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律。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从平台、动力、机制等不同方面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充分且根本的保障。这也进一步要求我们把握好秩序轻重尺度,以确保经济沿着最佳路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 基本经济制度 发展规律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以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平台保障

经济发展平台是经济个体及其治理者发展和进行经济活动的工作台,并为其提供所需环境和条件。经济个体和治理者的差异性造就了经济发展平台的层次性和多样性。尽管平台千变万化,但有一点永恒不变,即土地是一切平台及其资源的载体。土地产权关系决定了平台经济的性质和运行状态。而纵观古今中外历史和当前的社会发展情况,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对于确保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现在盛行于西方社会的土地私有制下的市场经济最早始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管仲改革土地国有制度中的井田制,不仅增加了国家赋税收入,也在实际上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秦国的商鞅则对井田制进行了更彻底的革命,走上了土地私有制和市场化的道路,以及“六废六立”的配套改革彻底解放了秦国生产力,秦国率先崛起并统一全国。此后两千多年的发展中,这种土地所有制并未有根本性改变。秦后土地完全市场化形成单一产权结构,政府失去控制土地的把手,必然形成如下格局:土地买卖引发土地兼并,土地落入官僚地主手中,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无立锥之地;由于工商业不发达,失地农民难以就业,只得落草为寇,甚至成为土地战争中的农民起义军;官僚地主收地租兼放高利贷,其利远高于产业利润,产业实体发展无动力,土地小规模出租,小农经济成常态;小农积蓄资金置买土地,但非扩大规模经营,而是出租土地,收取的租金耗散于科举应试等其他事项,土地规模效应失效;工农业细小化,导致产业资本积累不足、扩大机制失灵,使资本主义一直处于萌芽状态,很难有质的突破。

资本主义发展使土地和劳动力及所有资源资本化,社会上各种平台成为资本剿杀的战利品,广大人民群众流离失所,无就业生产保障,贫民窟和难民营成了他们的栖息之地。与之不同的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更高水平的有机构成、集约经营和产业提升。在这样的发展要求和追求下,唯有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能为各层次经济主体和个人提供可靠的高质量发展平台。

我国实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地批租制度既为低收入阶层兜底,又不封顶高收入阶层投资收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根据农村土地制度,为农户免费配置宅基地、口粮田和承包田,确保农民生产计划和生产经营可持续发展;城市棚户区建设确保低收入市民有房可住(租),为打工或自谋职业者提供维持基本生计的活动空间。低收入阶层依据其立身之地,建立事业发展平台。二是城市商品房、店面和厂房的批租开发为较高收入者开辟了广阔的平台和发展空间。三是高铁、高速公路、医疗、学校、水电等大型工程是国家必须建设的公共设施,资本主义国家因建设用地购买交易费用太高致使工程难以进行,而中国因土地公有,从而为大型基础设施建设节约了巨大的土地征用交易费用,使工程得以顺利进行。

改革创新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保障

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平稳的政局,优越的制度和长期稳定的收入预期,而这些要求,中国都能满足。主要表现为:稳定的政局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载体,中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受国家宪法的保护,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中国上下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将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使集中与民主达到平衡一致,计划与市场实现均衡统一;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形成了稳定乐观的居民未来收入预期。

供给侧创新主要取决于创新理念是否先进、创新体系是否完整。西方经济学推崇熊彼特物理性创新理论,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这种毁旧建新的经济增长过程被称为“破坏性创新”或“创新性毁灭过程”。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只局限于企业家技术层面的生产要素组合,而不触及人际关系和制度层面的系统结构,因此,所形成的经济发展动力是非常有限的。

中国创新经济理论还包括了改革与整合的概念。创新是有机体全要素、全结构、全系统再生链条持续进化的过程。“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要素相互作用,能够创造出新的再生链条。客观上,相克对立的要素在离散的同时,也在和解合化统一。因此,只要条件具备、方法得当,要素合化力就会大于离散力,经系统要素错综耦合,必然创造出新的衍生物。这种再生链条不断滋生,最后整合成强大的系统创新力。

中国的创新系统具有六大优势:政府强力推动创新、拥有强大的国有企业、研发投入比较大、拥有庞大和系统化的金融体系、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遍地开花式的科技园区。事实上,熊彼特所指的创新主体——企业家是在完备市场条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者。中国创新的底蕴在于:虽然亿万农户不是企业,农民也普遍不具有成本—利润核算概念,但中国农民能把社会经济关系等资源利用到极致,经过多种形式的合作,爆发出巨大的创新力,并推动中国经济的高效运行;除国有企业外,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等都有适合自身发展的空间,发挥出推动经济发展的巨大力量;中国集基础设施、金融、货运快递、教育、科学研究等实体与虚拟体于一体的网络平台,也产生出超常的创新力。

政府的调节功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机制保障

自然界存在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经济领域也一再强调资源配置优化、产业优化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等。企业或生产经营者利用要素替代原理,在技术许可的情况下,用廉价要素代替昂贵要素,以最低成本获取最高利益,或以效率高的要素淘汰效率低的要素。企业间为争夺市场份额,积极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其间,落后企业被淘汰,从而优化了产业结构以及经济结构。可见有优化就必然有淘汰,但经济主体淘汰下的资源应如何处理?如何再配置资源,实现被淘汰者的重新就业?为此,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匹配机制解决了这一难题。

优化机制主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而匹配机制则重在施展政府的调节功能。中国传统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发展调控是一个四维架构的治理行为。《管子·牧民》曰:“国有四维”,“守国之度,在饰四维”。四维由九个领域组成,为有形与无形的统一。“有形”是指国民经济构成与国家管理体系的结合形式,“无形”指的是国家和全民的意识形态,即礼、义、廉、耻。所有资源、产业和机构尽数配置于四维中的九个领域内,中央一领域统领周围八领域。四维匀称、轻重平衡,伸缩同步、张驰有度,全面均衡,缺一不可。全民异业而同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存在地位的高低、职业的优劣。

各产业、各业主和各就业者地位平等,但并不等于各产业、各业主和各就业者配置资源相等。配置资源多少要符合整个系统(中心)本质的要求。系统本质是“道”,即无形的规律的体现。《鬼谷子》曰:“治名入产业,曰揵而内合。”产业内合,即产业资源利用秩序下的结构功能匹配。结构功能匹配的原则为:个人配置资源量与其能力之比,人人相等;最弱者也应配置资源,确保基本生活保障。世界万物皆以轻重量之,相关事物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只要时空合适,都可以按其准则成功匹配。这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传统文化渊源。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秩序保障

高质量发展是无害高效的发展。无害不仅指无污染的自然性状无害,而且包括无两极分化的社会性状无害。“害”是区分经济有序与无序的分水岭,也是甄别经济高低质量的分界线。“害”向上由劣到优有六级,“害”以下有最劣的一级。因此,从纵向维度衡量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秩序轻重八级标尺。

纵向秩序表明经济个体相对地位关系,经济个体经济地位由其不动产和年收入多少来确定。许多学者以中国目前国民收入基尼系数较高认定中国社会贫富两极分化较严重,这个判断显然有失偏颇。因为中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可以有效保证最低收入阶层有随经济发展增值的固定资产。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确保农民房基地、房产和土地承包权长久不变。国家扶贫、救济和各种财政转移支付确保低收入阶层的基本生活福利保障逐年提高。

与纵向秩序对应的,还有横向秩序。横向秩序通过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资源配置优化机制和结构功能匹配机制,实现技术进步、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配置效率的改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横向维度测量经济高质量发展也有秩序轻重八级标尺。“不见其形;不闻其声,而序其成。”就是说,道虽然无形,但我们可以测试其变动的先后次序,确定事物变动轨迹。秩序是要素的有序化排列,是机制的表现形式,而机制是规律的表达方式。虽然规律是无形的,但我们可以通过秩序掌握机制,由机制深入规律。秩序的轻重标尺为掌控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抓手。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保障下,确保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章可循,永远不偏离最佳路径。

【本文作者为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治理体系研究”(HB19ZD04)阶段性成果】

责编:臧雪文 / 李 懿

责任编辑:国家治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