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高质量脱贫的巩固与再发力

摘 要:高质量脱贫是做好新时代脱贫攻坚工作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脱贫既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目前,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仍存在深度贫困堡垒待攻克、脱贫基础欠稳固、后续发展乏力等问题,亟需“补短板”“再巩固”,从而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关键词:高质量脱贫 全面小康 社会保障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当前,脱贫工作进入到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和巩固脱贫成果的决战决胜阶段,脱贫攻坚战胜利在望。然而,越是到最后时刻、紧要关头,越需要检视掣肘高质量脱贫的主要问题,不断巩固脱贫成果,确保如期实现高质量脱贫目标。

高质量脱贫的四个要义

高质量脱贫是做好新时代脱贫攻坚工作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脱贫既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实现高质量脱贫,意味着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的终结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意味着补齐了乡村振兴的关键短板并开启城乡融合发展新局面;同时,意味着农民成为更加体面的职业,农村成为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的美丽图景将要变成现实。高质量脱贫是脱贫攻坚工作的应有之义,在脱贫攻坚战的最后阶段更需要领会其深刻内涵。

高质量脱贫是“真”脱贫。高质量脱贫是脱贫工作质的规定性,体现“脱真贫”的价值旨趣。首先,高质量脱贫符合“两不愁三保障”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是没有降低国家脱贫标准成色十足的脱贫。其次,高质量脱贫是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实际和政府财政承受能力的脱贫,没有随意提高脱贫标准,不是吊高胃口、掺杂水分的“虚脱贫”;第三,高质量脱贫是效果“过硬”的脱贫,不是指标脱贫、算账脱贫、虚假脱贫,也不是“盆景工程”,脱贫成果能够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群众的检验。

高质量脱贫是“低返贫”的脱贫。一直以来,返贫都是扶贫工作的顽症、痼疾,甚至成为世界反贫困工作的通病。一些贫困人口的脱贫之日也是返贫之时,以至于一轮一轮的脱贫工作几乎半途而废、没有善终,返贫人口出现的贫困问题甚至比脱贫前更加严重。高质量脱贫要兼顾短期和长期效应,在完善脱贫保障体系的基础上,培养和提高贫困人口的可持续脱贫能力,确保贫困农户遇病不返贫、遇困不返贫、遇灾不返贫。

高质量脱贫是“不间歇”的脱贫。高质量脱贫严格规定了贫困人口占比、贫困发生率的底线,没有达到标准则不能脱贫、出列、摘帽,需要继续进行脱贫工作。即使脱贫摘帽了,也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四摘四不摘”要求,不能“撤摊子”“歇歇脚”,仍需要巩固提升脱贫成果,保证脱贫攻坚有长久成效。扶贫脱贫是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在“贫困—脱贫—再贫困—再脱贫”的循环递进中咬住脱贫不放松,筑牢兜底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

高质量脱贫是“有保障”的脱贫。农村地域范围广,人口众多,脱贫、返贫与新生贫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进程中一定会交错发生。高质量脱贫并非所有的贫困人口都实现脱贫,没有贫困人口,也不是没有返贫、致贫现象。关键在于有一套完善的脱贫预警保障机制,能够防范贫困的发生,并对贫困进行全程跟踪,保证每一个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路上不掉队。

脱贫决胜阶段的主要问题

决战决胜阶段的脱贫攻坚战,其社会情境已经不同于攻坚战初期,与攻坚战中期也有较大区别。在此阶段中,大多数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已经脱贫,脱贫工作的压力有所降低。但脱贫的深层次矛盾和新问题还有不少,需要在最后的冲刺阶段加以重视。

返贫隐患依然较大,提质固效任务重。中国农村致贫、扶贫、脱贫情况复杂,即使已经脱贫的县市,脱贫攻坚工作也不能高枕无忧。现实中,不少脱贫户的生存状况还不够理想,没有达到小康水平,一旦失去脱贫优惠政策的扶持,极易在短期内返贫;尤其在深度贫困地区,多数脱贫农户还不够富裕,存在较大的返贫隐患。还有一部分人群,即贫困边缘户,他们的经济能力原本就不强,加上没有享受到脱贫帮扶政策,家庭的生产能力、经济能力在脱贫攻坚战中提升不明显。如今,一些贫困边缘户与脱贫农户处在同一层次上,甚至有些成长较快的脱贫农户经济状况好于贫困边缘户。在最后阶段的脱贫攻坚中,脱贫户有可能返贫,更需要防范贫困边缘户滑向贫困,否则,极可能因贫困边缘户滑向贫困而导致脱贫战果稀释,出现新旧贫困问题叠加的情况。

民生保障不平衡,补齐短板难度高。“两不愁三保障”是扶贫工作的焦点、靶心,但无论是“两不愁”还是“三保障”,不同农村地区都程度不同地存在发展不平衡、工作缺乏针对性的问题。即使在同一县市,不同的贫困村、贫困户也存在较大差异。比如,在一些深度贫困地区,“两不愁”已没有多大问题,但贫困户住房维修、重建还存在资金缺乏、时间紧迫的问题;在已经脱贫的地区,有的村饮用水安全保障还没有完全到位,自来水接到每家每户的工作尚在进行中。打赢高质量脱贫攻坚战仍存在诸多不足、短板,查缺补漏工作量大且实施难度高。

一些脱贫产业生命力不强,发展不确定性大。受到农村地理、环境和农民观念的限制,多数农村地区仍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田地小块、零碎,机械化、规模化程度低,生产效率不高。尽管在脱贫工作中,政府开发了一些针对本地农业特点、增加农户收入的产业项目,但新产业落地生根、产生效益仍需要一段时间。尤其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者年老、体弱,没有能力承接新产业,多数脱贫户依旧按照传统的劳动方式从事传统农业生产。此外,农村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成长缓慢,规模经营质量不高,没有做大做强主导产业,难以发挥“带头大哥”作用。再者,一些地方扶贫开发项目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投入成本高,但是效益非常有限,甚至处于亏损状态。更严重的是,新开发的产业运行主要依靠扶贫工作人员,没有真正落地到户,扶贫工作人员一旦退出,这些新产业就难以为继。

脱贫内生动力有待提升,部分人群退出的主动性较弱。国家采用“强力”方式推进脱贫工作,取得了很多可圈可点的骄人成就,为世界贫困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尽快脱贫,推出了令普通农户羡慕的扶持待遇,使得一些贫困户成为农村“光荣户”。这些脱贫户已经形成较严重的依赖心理,想长期享有贫困户待遇,内生能力弱。同时,由于精准识别贫困户需要采用共同生活、共同居住、家庭共同开支的整户识别方法,一些经济状况较好的子女把独立居住的父母推给政府,以老人劳动能力弱,不能从事农业生产,以及住房破旧、生活困难等为借口,向政府索价脱贫。“光荣户”“疑似贫困户”与脱贫的利益博弈在短期内仍有市场,消除脱贫户依赖心理、动员子女赡养年老父母需要一定的缓冲时间。

农村治理不到位,民生死角多。扶贫脱贫是经济问题,更是事关民生的政治问题、治理问题。高质量脱贫需要提升农村治理水平,没有有效治理就不可能实现高质量脱贫。但当前农村治理存在的错位、缺位等不到位问题,影响着高质量脱贫的实现。如,一些农村为了环保达标,禁止农户养猪养羊,甚至为避免鸭鹅等家禽粪便污染河塘,取缔农户养鸭鹅。农户的农业收入全部来自种植业,致富的困难会更大,只能依靠外出打工的途径增加家庭收入。再如,乡村治理在大病医疗上缺位。虽然新农合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有的地方也为农民建立大病统筹保障制度,但统筹水平不高,大病致贫时有发生。当前农村返贫、致贫的最大隐患是家人生大病,无论是贫困户、贫困边缘户,还是普通农户,一旦遇到家人生大病,都有可能在一夜之间致贫。

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着力点

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仍存在深度贫困堡垒待攻克、脱贫基础欠稳固、后续发展乏力等问题,亟需“补短板”“再巩固”,推动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巩固提升脱贫成果,防止脱贫人口返贫。当前,除个别地方需要继续完成剩余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外,脱贫工作的重点正陆续转移到巩固脱贫成果、提升脱贫质量、对接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上。在脱贫攻坚战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各级各类扶贫组织和相关工作人员要严把高质量脱贫关,不能有丝毫的骄傲自满心理和大功告成的错觉,更不能有松劲懈怠的表现;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建立后续帮扶、致贫返贫预警机制,确保脱贫决胜工作务实、过程扎实、结果真实;要对照“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要求,“回头看”“回头帮”,查缺补漏,用“绣花”功夫巩固脱贫成果,严防返贫、再致贫和贫困边缘户滑向贫困。

保持扶贫政策稳定,实现可持续脱贫。贫困人口是动态的,任何扶贫工作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已经脱贫的人口有可能因某种原因再度返贫。不仅如此,一些贫困边缘户和非贫困户也可能因病、因残、因灾、因学致贫或滑向贫困。因此,扶贫、脱贫政策不能因为实现了脱贫目标而终止,脱贫的标准也不能因为国家不再实施“强力”扶贫而降低。高质量脱贫要求扶贫脱贫政策保持长期稳定,脱贫标准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提高,并且,要把“扶上马”的脱贫户再送一程,确保他们真正实现稳定脱贫。

建立大病救助保障机制,完善健康扶贫政策。高质量脱贫需要政府为农村居民建立大病医疗保障机制,让所有农村居民都能享有大病救助保障。健康扶贫政策不能仅针对贫困户,而是需要把所有农户纳入进来。大病统筹保障是消除因病致贫的重要举措,政府必须保证生大病的农民敢看病、敢治病;加大大病医疗报销比例,切实减轻农户经济负担,切断生大病农户滑向贫困的通道。

加速新型城镇化发展,减轻农村脱贫压力。“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苦、农民穷、农民弱的问题已经在城镇化进程中得到一定缓解,高质量脱贫有必要从城镇化继续发展中寻求更有效的办法。高质量脱贫需要继续拓展城镇化就业渠道,鼓励更多的农村人口进城务工,增加农户的非农收入。将高质量脱贫融入到城镇化发展中,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组织城镇力量参与农村脱贫工作,提高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借助城镇化的强大势能开发更多有助于脱贫的新产业、新项目和新的就业岗位,满足农民就业和增收的需要。

壮大村集体经济力量,支持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相衔接。村集体要把有限资金用在发展农村公益事业、构建支撑产业上。新增的就业岗位要优先安置那些“无业可做”的劳动力,村集体公益岗位要优先照顾那些“无力脱贫”的弱势农户,确保农村弱势农户至少一人实现就地就近就业。此外,政府需要大力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增强其服务能力,为小农户提供劳动力、技术、管理、销售服务,使其与现代农业发展相衔接。尤其要扶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发挥好它们的“龙头”作用,支持小农户搭上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顺风车,确保小农户“两不愁”。

坚持扶智与扶志并举,激发群众内生动力。针对脱贫攻坚战中部分贫困户出现的依赖心理和“等靠要”观念,以及“逆向”攀比问题,高质量脱贫的下一步需要纠正“被脱贫”“强制脱贫”问题,让脱贫工作顺应贫困人口脱贫意愿;为贫困人口传递正能量,提供优质文化服务,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因地制宜植入发展基因,强化“扶智”“扶志”工作,消除个别贫困户的“坏习惯”和个别贫困村的“坏风气”;阻断贫困传导,根除贫困户缺文化、缺技能的“内伤”“硬伤”,彻底杜绝返贫、致贫隐患。

【本文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美好生活视域下乡村民生新需求与公共服务提升研究”(项目号:19BSH157)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贾玉娇:《论深度贫困地区的高质量脱贫》,《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年第14期。

责编:蔡圣楠 / 臧雪文(见习)

责任编辑:luoting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