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推动基层治理创新10个重要观点

徐良平:群众满意度是检验基层治理成效的试金石

基层治理是个棘手活,群众满意度是试金石。优服务解难题,促改革强供给,就是要瞄准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和揪心事,努力把服务送到家、抓彻底、做到位。换句话说,只有更多地强调“治理为了人民”的理念,更多地落实“服务就是治理”的要求,才能真正把服务成果转化为治理成效。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中,既要用好社会力量拓宽社会治理思路,也要善用市场的办法探索治理新路。实践告诉我们,不管什么时候,“一切为了群众”的价值观不能忘,“一切依靠群众”的方法论不能丢。“枫桥经验”的根扎在基层,“枫桥经验”的路通往群众。根深才能叶茂,路正才能致远。群众路线走得越实,“枫桥经验”的旗帜就越鲜艳,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路子才能越走越宽。——中共绍兴市委常委、诸暨市委书记(《人民日报》,2019年11月25日05 版)

卢映川:将服务群众作为工作的核心内容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确保“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取得扎实成效,要着眼于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群众需求和基层治理突出问题出发,积极探索推进基层治理创新,解决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畅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需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大抓基层,既要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推动人、财、物和政策向街道社区倾斜,又要切实为基层减负。破解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难题,需在体制机制创新完善上下功夫,着力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服务群众的响应机制。——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委书记(《人民日报》, 2019年12月9日05版)

顾强:必须保持基层党组织在小区治理中的主体地位

创新基层治理,必须把党为民谋幸福的根本宗旨在实践中贯彻到位。从党的历史来看,党的支部建在连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党的支部建在小区、强在小区,同样具有实现党对城市社区治理工作的绝对领导权的重要意义。小区建设看似是小事,在群众眼里却是大事。以建强小区党支部为重要抓手,推动小区业委会规范有序运行,带来的效应变化是根本性的。推动小区治理科学化,必须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必须坚持维护小区居民的核心利益,必须形成齐抓共推小区工作的互动格局,在小区治理中让基层党组织说话有底气、领导有能力,政治功能、服务功能双落地。——中共淮安市清江浦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国家治理》周刊,2019年4月第3期)

向德行:推进社区工作者的职业化发展

社区工作者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社区工作者的职业化有利于稳定人才队伍,推进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社区工作者的职业化,涉及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建立相对独立完整的薪酬体系和晋升体系。二是有比较完整的工作规程和评价机制。职业化的发展方向要求社区工作者有可以遵循的明确工作任务、工作标准、工作要求和评价考核机制,这也是社区工作者职业化的本质含义之所在。三是建立起社区工作者的价值认同。社区工作不仅仅是社区工作者谋生的手段,更为主要的是实现个人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在工作中得以充分展现个人才能,实现个人愿望,体现个人价值。只有奠定了坚实的价值认同,才能为工作者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中共北京市委原社会工委政策法规处调研员(《社会治理》,2019年第1期)

马晓晖:构建以绿色、智慧为导向的创新体系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驱动力。绿水青山与创新实践相结合,不仅能够促进生态资源的转化利用,更能有效吸引创新要素集聚、助推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主动拥抱创新变革时代的到来,发挥好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落实创新政策,承接前沿科技,构建以绿色、智慧为导向的创新体系。必须坚定不移推进创新能力建设,打造创新主平台,深化政产学研合作,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形成有利于绿色转型的创新“生态链”。必须大力集聚创新要素,完善科技创新资本市场和人才政策,发展绿色金融,引进高端人才,不断提高创新要素保障能力。——中共湖州市委书记(《学习时报》,2019年6月3日A4版)

胡晓海:提升干部队伍担当实干、服务群众的能力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不断提升干部队伍担当实干、服务群众的能力,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诉求。为此,要狠抓“关键少数”,督促领导干部带头落实、完善各自分管领域的分配制度、流程机制、工作方案,带着问题、带着思考跟群众交朋友、聊情况、解难题,形成以上率下的“头雁效应”,推动社会治理规范化、常态化。要狠抓责任落实,梳理职责清单和职权边界,启动“村社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实现依法处置一体联动,督促各单位扛起“管事”的职责,对依法依规、该办能办的事情,要让群众不找关系、不打招呼就能办成,决不能“撂挑子”“使绊子”。——中共南昌县委书记、小蓝经开区党工委书记(《江西日报》,2019年11月14日10版)

王彩莲:集成党政民各方力量,实现多元主体协同共治

一要始终坚持党委领导。探索建立基层社会治理“大党委”制度,通过搭建“共治委员会大平台”,使相关要素聚焦于基层社会治理需要;加强党对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力量的统筹协调,引导社会各主体共同参与治理。二要充分激发社群活力。聚力打造社群共治共建综合服务平台,最大限度激发社会群团组织在承接社区公共服务和基层政府委托事项的作用;加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引育力度。三要充分发挥乡贤作用。探索实施“乡贤资政参事”“乡贤公益助善”“乡贤乡风引领”等“乡贤+”系列工程,为广大乡贤能人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提供舞台。——中共永嘉县委书记(《温州日报》,2019年11月28日10版)

刘绍坚:坚持移动优先,推动县域媒体融合发展

当前移动终端已是群众获取信息的主渠道。县级融媒体必须适应发展大势,在传播渠道上加快建设自主的客户端,为本地居民提供周到的服务,打造活跃的本地化网上社群;在业务流程上遵循移动端传播规律,进行策采编发尤其是反馈、互动等环节的流程优化再造;在内容创作上及时提供更多真实客观、观点鲜明的信息内容,深入基层社区(村)蹲点调研,报道老百姓身边的人和事;在表达方式上以短视频、图片配合鲜活生动的语言,使报道更加丰富多彩;在人才培养上锤炼新闻工作者的“四力”,培育一批全媒体记者。同时,也要主动运用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扩大受众覆盖面。——时任中共北京市昌平区委常委、宣传部长(《人民日报》,2019年2月13日05版)

梁涛:打造法治为纲、德治为基、自治为本的乡村治理体系

由于社会结构深刻变动、思想观念深刻变化,部分乡村公序良俗失效、社会矛盾激增等问题突出,乡村治理面临新的困境。自治、法治、德治单一施策难以见效,必须多管齐下、多策并举,把三治要求接地气、具体化,体现出自治强基、法治保障、德治支撑的综合效能,实现社会充满活力、乡村和谐稳定。

坚持法治为纲,以法律为准绳,是乡村治理的前提和保障,重点解决治理的现实依据和保障问题,引导干部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坚持德治为基,以道德教化引领人民向善,重点培育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乡贤文化,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坚持自治为本,丰富基层民主协商的实现形式,让农民自己“说事、议事、主事”,做到村里事村民商量着办。——中共旬阳县委书记(《求是》,2019年第11期)

张平阳:把不动的土地变成活资产,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乡村振兴,关键要发展乡村生产力。发展乡村生产力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把不动的土地变成活资产。乡村振兴最基本的标志是“有人气”,这有赖于产业兴旺。乡村产业的基点仍然在“农”,基本出路是土地适度集中规模经营,这必然涉及土地流转。农民靠地而生,大多数农民担心土地流转后可能“失地”。如何打消农民顾虑?我们抓住稳定土地承包权、平等保护经营权这个关键,通过确实权、颁铁证让农民享有资产权利,为农民就地转产转业或多种经营、打通工商资本上山下乡通道提供保障。

农业产业发展融资难,是扩大土地流转、推进适度规模经营面临的现实问题。我们从放活土地经营权入手,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后,统一建立了评估体系、登记平台、交易市场和风控机制,与农商银行等银行金融机构合作设立专项基金,推动土地经营权在市场可交易、银行可贷款。——中共巴中市巴州区委书记(《人民日报》,2019年10月14日05版)

责编 / 蔡圣楠

责任编辑:luoting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