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时代,促进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高质量发展,就是要站在新的起点上,按照党的十九大要求,以人民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推动文旅产业实现规划融合、内容融合、价值融合、政策融合、体制机制融合、城乡融合,完善产业和产品链。通过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加快发展以文旅为载体的新兴服务业,扩大消费市场,带动经济社会和文化又好又快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一、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异同
文化产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精神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包括3个层级9大类和24个中类。三个层次分别为:核心层,包括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文化艺术;外围层,包括网络文化服务、休闲娱乐服务、其他 (艺术品代理、广告、会展等);相关层,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等。
旅游业又称为“体验经济”或“休闲经济”,无烟工业、无形贸易。是以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为基础,以游客需求为导向,为游客在旅游活动中的吃、住、行、游、购、娱提供服务,满足游客体验和休闲需求的集合性、综合性产业。旅游产业历史悠久,比文化产业的范围要广泛的多。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具有相同点:二者同属于以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的“人本产业”,是符合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朝阳产业,具有娱乐性、参与性、时尚性和个性化特征,在国民经济统计体系中同属于新兴服务业。二者同属于环境友好型、契合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产业,符合国际发展潮流和产业转型升级要求,契合国家产业政策支持方向,发展空间广阔,前景无限。从国情特点来看,二者在我国均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和群众基础(宋朝的雕版印刷业、元明清戏剧产业、工艺美术、节庆活动、庙会,以及穆天子传、徐霞客游记等),群众喜闻乐见。同时作为完整的产业形态,都是近现代引进和借鉴西方标准和分类,与我国历史悠久、文化遗产资源极为丰富的国情和文化传统高度契合的产物。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也具有明显的不同:第一,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内容生产、创意设计和传播平台,细分行业众多,而旅游产业则是吃住行游购娱集合性的综合性产业。简言之,文化是内容和传播,而旅游是体验休闲,是载体,二者既高度契合又互为互补,日益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统称为“文旅产业”。第二,文化产业以创意、内容及其价值引领产业发展,而旅游则以休闲、体验和度假方式为文化产业拓展市场空间。第三,文化产业既有有形的产品(报纸、书籍、工艺品等),也有无形的服务产品(演出、电影、动漫游戏等),而旅游产业则主要为无形的体验型、休闲型、和娱乐型服务产品,类型众多,延申和拓展的潜力极为广阔。
二、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机理和途径
作为消费性文化服务业的创意、内容和所具有的引领和溢出特点(影响力经济、眼球经济),表明文化产业几乎可以与所有的消费服务业融合发展;而作为生产性文化服务业的创意设计、艺术授权、电商平台、品牌等则具有“中间品”的特征,因而几乎可以和所有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融合发展。
从历时性的角度看,文化产业经历过三个发展阶段:一是文化产业发展阶段;二是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阶段;三是文化经济发展阶段。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正处于第二阶段,即与相关产业普遍融合,并进一步向文化经济发展迈进的阶段。
今天,“文旅融合”成为一个理论和实践的热点。“融合”即内在关联性的结合、混合,或曰“跨界组合”,或曰“混搭组合”等。如何探索文化和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途径?建议从以下三个维度思考。
一是供给创造融合发展,即产业、产品和服务融合发展。要通过创新思维和供给侧改革提供文旅融合发展的新产品、新服务,从而拉动新的市场消费需求。
二是消费拉动融合发展。要准确把握消费市场发展的趋势和新热点(网红经济、亲子消费、夜间旅游等),引导跨界融合。
三是政策推动融合发展。要从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经济布局中寻求文旅融合的新途径,如产城融合、城乡融合、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川陕老区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倡议、“南南合作”等。
四是体制机制融合。2018年,我国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合并,成立了国家的文化旅游部。在没有合并之前,文化管理部门和旅游管理部门在体制上的摩擦、政策上的摩擦比较多,在两个部门合并以后,怎文化和旅游在功能、结构、思想、理念、工作、体制机制、政策都要合并起来,能融则融。
五是价值融合。文化和旅游,这两个产业,都是为人的精神生活服务的。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不光解决物质需求,还要解决人的精神需求。物质需求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神产品的供给也存在结构性缺口,也需要供给侧改革。
文旅融合的具体路径,可以有以下几种:
——文旅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推动都市旅游、商务旅游、遗产旅游、工业旅游发展。
——文旅产业与新农村建设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旅游、特色旅游、采摘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扶贫、自驾车旅游发展。
——文旅产业与教育融合发展,推动教育旅行、科普旅游发展。
文旅产业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体育旅游、健康旅游、医疗旅游、养老旅游发展。
——文旅产业与国家长城文化公园、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以及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等重点项目建设融合发展,推动文旅产业跨地区、跨行业融合发展,如设计规划“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科普旅游等,进而形成国际化、生活化、特色化的大型文旅产业带。
——文化旅产业与“一带一路”建设融合发展,推动跨境旅游、边贸旅游、海洋旅游发展。
三、推动四川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建议
四川地处我国内陆腹地,人口众多,山川绮丽,人文独特,资源丰厚,交通便利,具有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的优越条件和巨大潜力。新时代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要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解放思想,突出特色,高起点的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更紧密地融为一体,更大程度地拓展消费市场,实现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是要顺应文旅产业上游化、高质量的发展趋势,集聚高端人才,强化内容创新,大幅度增加文旅Ip的数量和质量,推动文旅产业的供给侧结构优化,以供给创造消费需求。
二是要顺应文旅产业专业化、主题化的发展趋势,加强文旅项目的主题策划,围绕主题内容策划系列文旅活动项目,吸引游客的眼球,形成持续不断的热点。
三是要顺应文旅产业差异化、体验化的发展趋势,围绕主题内容,拓展并优化跨地区、跨行业的文化旅游线路,满足不同消费者的精神体验需求。
四是要顺应文旅产业生活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切实搞好文旅特色饮食、特色产品的开发设计,从而既满足游客的需要,又能不断提高所在地区的美誉度和经济效益。
五是要顺应文旅产业传播能力提升的要求,加强新媒体、短视频、网红、大数据的运用,营造文化旅游氛围,形成文旅传播先声夺人的优势及持续性的消费效应。
六是顺应文旅夜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打造特色小镇、城市文化街区、文旅商业一条街,改造提升乡村庙会,拉动城乡文旅消费。
推动文旅融合,还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改革管理体制。在现行体制下,建议强化多部门组合的文化旅游委员会,解决文化旅游与体育、健康、规划、农业、林业和国土、发改等部门的体制分割和内耗问题
规划引领。打破城乡、区域和行业壁垒,按照文旅发展下新要求,统一制定区域文旅产业及旅游线路规划,并与相关省份、地区紧密合作,形成城乡和区域文旅一体化发展新局面。
改革试点。尝试建立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实验区;结合遗产保护和特色小城镇建设,建立乡村文化旅游发展实验区(四川平武),探索二者融合发展、推动文化旅游扶贫攻坚的有效途径。
加强人才培育。培养既懂文化、又懂旅游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尤其是市场急需的中介人才。
最后,构建以公共财政为引导的社会化的文化旅游投融资平台,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作者齐勇锋,中国传媒大学协同创新中心二级教授、中国民族节庆专委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