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学术快递> 正文

蒙曼:文旅融合要懂自己、懂游客、懂情谊

蒙曼主题演讲

全国妇联副主席(兼)、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委员蒙曼在首届文旅融合创新品牌

高峰论坛暨文旅融合创新品牌(2019)理论研讨会上发表主题演讲

你看宜宾的舞台太高,然后我又不够高,所以我就脱离这个舞台跟大家聊一聊我的想法。我其实很外行,是做历史的,那广义一点说做文化,但是要说做旅游就远了,幸好现在文旅成了一家了,否则我永远不敢说我跟旅游有渊源。现在既然整个文化都跟旅游有这么深的关系了,我就在这样的一个大会上找到一点自己的位置。

跟大家分享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呢,其实要说文旅融合这个话题,宋朝有一个诗人叫白麟,在宜宾待过,写过一首诗叫做《寓居叙南》,他说“二老经行处,草木生辉光”。300年之后,黄庭坚讲到“向者名胜流,轻兹水云乡”, “名圣留”代表文化,“水云乡”就是当时杜甫、黄庭坚眼中看到的脚下行走过的土地。其实文化旅游的融合就是这么回事,就是眼睛看着水云乡,心里想着名胜流,眼睛有一个广度,心里能有一个深度,眼里有好奇,心中有回味,这个应该是旅游达到的境界,我说一点外行话,跟大家分享三个小小的、很不成熟的建议:第一是懂自己,第二是懂游客,第三是懂情谊。

第一是懂自己。现在我们讲文旅融合讲的是什么,讲的是尊重自然的多样性,尊重人文的多样性和尊重发展路径的多样性,这三者的统一。文旅融合要是没有多样性的话,其实是谈不到这一点的,就是特定的自然、特定的人文和特定的发展道路的统一,这是我心中的文旅融合。那这个自然、人文和发展路径,他们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我的理解是,自然是天造地设,人文是古人的苦心孤诣,这俩是基础,而关键在今天的人,是今天的人选择了发展道路。其实我觉得重点是两回事,第一个是选,第二个是调,选择和协调的问题。选择选什么,选择什么地方代表我们,什么东西代表我们这个地方,就比方说拿我们宜宾来讲,到底什么代表宜宾,是五粮液代表宜宾,还是燃面代表宜宾,是蜀南竹海还是李庄古镇代表宜宾,人们要特别珍视自己的选择权利,有的东西会强化,有的东西会弱化,选择是特别考验文化的东西。如果暂时觉得自己的文化力还不够的时候,我们一般的倾向是什么,是多选,千万不要少选,选少了,可能这个东西就被弱化的更加弱,到最后就没有了,等一天你再想选的时候,他已经不在那里了,所以选择是当代人的一个权力,是考验当今文化力的事情。第二个是协调,我们选择了这样的东西,说他代表宜宾了,代表长江了,代表中国了,到最后,怎么样把这些东西给协调好?很多朋友都看过红楼梦,里面后来给林黛玉建的潇湘馆,建了另外的一个园中园,还建了一个小的园中园叫稻香村,潇湘馆种的最多的是一层一层的竹子,稻香村里种的果子,如果换一下,比如说院里种竹子,潇湘馆里种果子,能不能换,是不能换的,为什么,换了就不是那个意思了,如果没有竹子、有桑麻,那这是一个农村,农村和林黛玉是不相符的一种气质。所以这些东西都很复杂,我想说的是现在在人的选择权之外,人有一个协调的权力。比方说五粮液也代表我们这个地方,蜀南竹海也代表这个地方,怎么样让它协调起来,看起来像五彩斑斓的大观园,而不是把五粮液的元素放在蜀南竹海里面,最后成了一盘大杂烩。所以我想这个是真正考验今天人的文化力和城市发展力的东西,这个是真正的懂自己。懂自己,不仅仅要懂自己的地方风情,还得懂我们这个地方的发展道路,我今天能做的事情是什么,这是我说的第一个意思,要懂自己。

第二个意思,我说要懂游客。懂游客是什么意思呢,其实旅游无非是向游客讲故事,讲故事需要考虑听故事的人是怎么想的,我们过去讲《百家讲坛》的时候,曾经有一个原则叫“以熟讲生”,讲完全陌生的话题他不感兴趣,讲完全熟悉的话题他也不感兴趣,你告诉他一点他知道的和不知道的,慢慢的会跟着你的节拍走了。现在也是,游客是什么人,游客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和文化背景,他想看的、想听的、看得懂的、听得懂的都不一样。我老家是河北的,我们河北有一个俗话叫做“好酒的不进茶坊”,喜欢喝酒的人,你告诉他哪儿的茶好,他不感兴趣,因为他的兴趣在于酒。更文化一点的说法是鲁迅讲的,“焦大永远不爱林妹妹”。旅游也是这样的问题,你有多好不重要,关键是怎么样跟游客的心贴在一起,所以这个其实是什么问题呢,是个性化发展的问题,过去大巴车拉来旅游团的时候没有这个问题,现在是自由行的时代,你的心得跟着游客走。比方说到我们这儿来的游客,应该是有各种需求的,喜欢酒的,带他去看五粮液集团,喜欢茶的让他去看我们的宜宾的早茶,喜欢历史的我们去看李庄古镇等等,喜欢吃的带他去吃燃面、白肉等等,这里面应该让每个人都觉得有一些合乎自我路径的存在,有这样的一些文旅方案存在,有这样的线路系统存在,有这样的服务保障存在,这样的话才叫做懂游客,才能够让游客心甘情愿的跟着我们走,然后走出来,觉得有趣味,这是第二个,懂游客。

第三个我想说懂情谊。情谊其实是文旅产业的最终基础。什么意思呢,其实产业,目标是让人掏钱,让人掏钱之前你得向人掏心,我觉得代表我们宜宾情谊的最经典的表达,应该是抗战烽火中李庄发出来的声音,一切需要的地方都有供给。那个时候李庄也好,宜宾也好,把这个心掏给了中国的文化,掏给了中国的未来,现在就是回馈,我们今天上午看到有同济大学的回馈,有N所大学的回馈,因为这个事情是你有一个掏心在前面的。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我们的长江本来就是多情的江水,宋朝的人在这儿讲“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是一个大江把两颗心连在一起了,陈毅元帅后来做了一番改造,他讲的是一个更大的话题了,“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那个是澜沧江那条河流了,是把情谊从一男一女扩大到一个国家和另外一个国家了。这个就是情谊能够沟通的一个典范,我在想,情谊怎么表达,比方说懂自己,我们也知道,我们要搞城市规划,我们要让城市和他的精神是吻合的,我们要分区建设,分点建设,懂别人我们也大体知道,我们摸准他的需求,提供他想要的服务。懂情谊是什么?懂情谊我觉得这个情谊里,不仅仅是旅游产品,还有旅游服务,这个情谊背后终极的那个因素是此地的民风民俗。现在旅游我觉得是这样的一个东西,大家到这儿来看,也不见得是看山,也不见得是看水,看什么?看一个让我舒服的地方,看一些让我舒服的人,所以我觉得这个背后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建设,不仅仅要建设有温度的旅游产品,要建立有温度的旅游服务,更要建立一个有温度的大的人文背景。其实这样的话,就不仅仅是旅游产业的提升了,更是整个城市境界的提升,是我们这个地方最终能够得到的精神滋养。

最后我就说一句话,懂自己,懂游客,懂情谊,才能宜主宜宾宜人宜天下,谢谢!

(作者蒙曼,全国妇联副主席(兼)、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委员)

责任编辑:国家治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