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现代化是国家制度建设和治理改善的根本方位

核心提示: 现代化是近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基本方位,是连接国家宏观制度建设和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纽带。坚定不移地推进现代化是国家宏观制度建设取得进展的重要抓手。只有权力监督制度现代化了,才能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消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取得廉政建设的成功。

【摘要】现代化是近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基本方位,是连接国家宏观制度建设和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纽带。坚定不移地推进现代化是国家宏观制度建设取得进展的重要抓手。只有权力监督制度现代化了,才能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消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取得廉政建设的成功。

【关键词】国家制度 廉政建设 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现代化是近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基本方位

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就是一部现代化的发展史。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就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发展构想。新中国前三十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家通过一系列五年计划,进行了艰苦卓绝的现代化实践。然而,由于多种原因,中国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还是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后。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现代化,又重要依托于一系列新的发展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并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在这个战略体系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其它三个“全面”则属于战略对策或手段。实际上,这个目标只是国家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一组目标中的一个。准确地说,是最近的一个阶段目标,即“近期目标”。“中期目标”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第二个“百年”目标,而“远期目标”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的全部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发展目标。依据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表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实际上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1.0版本。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现代化国家”调整为“现代化强国”。从“国家”到“强国”,虽一字之差,却暗含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站起来”“富起来”的基础上,要早日实现“强起来”目标的必然诉求。因此,党的十九大调整过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2.0版本。

之所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承上启下,是因为该目标上承改革开放早期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下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远大目标。从时间表来看,“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完成,也就是第二个百年目标实现的时间。但是,从具体的目标内容来看,还是有重要的差别。因为“三步走”战略目标主要局限于经济发展指标,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则是综合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设定的目标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才将这个目标调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且明确了时间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建设”可以是一个过程,而“建成”则是一个确定的目标实现状态,展示了坚定的决心。

“近期目标”明年就要实现,而从“近期目标”到“中期目标”,时间跨度有30年之久,是比较长的。为了确保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需要细致设计和谋划。正因为如此,党的十九大将这30年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现代化是链接国家宏观制度建设和战略发展目标的重要纽带

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上,党中央将国家宏观制度建设和治理体系发展的总体目标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二〇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从时间维度来看,国家宏观制度建设目标的阶段划分与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时间节点完全匹配。在了解了上述国家发展战略阶段安排之后,这个结论就是显而易见的。具体地说,国家宏观制度建设规划的时间阶段安排正好与“两个一百年”发展战略目标的时间阶段安排完全一致。

从逻辑关系上来看,国家宏观制度建设和发展战略目标之间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制度建设本身并不是目的,绝不是为了制度建设而搞制度建设。毫无疑问,制度建设,尤其是国家宏观制度建设的核心目的或终极目的,正是为了保障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明确了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就容易理解二者在时间安排上完全一致的原因。这不是巧合,而是具有内在的必然性。

从共同点上来看,国家宏观制度建设和发展战略目标都以现代化为指向。从发展战略方面来看,自新中国初期的“四个现代化”,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现代化是贯穿其中的一个共同主题。在国家宏观制度建设的总体目标中,无论是“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还是“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现代化又成为其中的一个主要关键词。这种安排具有其内在的逻辑性,如果没有这个共同点,国家宏观制度建设和发展战略目标之间就有可能脱节或错位。因此,完全可以把现代化看做是链接国家宏观制度建设和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纽带。正是通过这个纽带,把手段和目的更加牢固地连接在一起,以确保手段更好地为目的服务。

现代化是确保国家宏观制度建设切实取得进展的总抓手

自工业文明以来,现代化一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共同方位。人类文明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大多数时间都属于传统阶段。传统文明有一些基本特征,例如,演进的速度十分缓慢,在这个缓慢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传统的价值和观念等。工业文明或说人类现代化的历史虽然不过三五百年,但却极大地改变了人类文明。虽然现在还很难说这种改变到底是好还是不好,但却成为一个巨大的潮流。如果不顺应现代化这个潮流,就确乎有失败甚至灭亡的危险。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百年救亡图存历史就是明证。

中华文明作为人类的一种古老文明,虽然有很多好的积淀,但也形成了一些不好的东西,其中就包括一些阻碍我们迈向现代化的思想、观念、理念和思维。要切实推进现代化,就要首先克服这些传统观念的羁绊和束缚。需要强调的是,推进现代化进程的程度和效果好坏仍然要采用实践标准。40年多前开始的伟大的改革开放实践之所以能够发生,关键是以思想解放运动为先导,从而确立了“实践标准”。需要说明的是,实践标准并非所有的事实,而特指实践的结果或效果方面的事实。

推进现代化对于保障国家宏观制度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四中全会提出的13个方面的制度或制度体系,其中最后一类是关于权力监督和廉政建设的。这类制度建设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既重要又困难,还具有相当的挑战性,以至于数千年的中华文明都从未破解。如何在这类制度建设上实现突破?关键还是要坚定地推进现代化。而要推进相关制度的现代化,首先就要克服传统观念,实现观念和思想上的革命。例如,在权力监督方面,传统观念和思维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一是重视单向监督,缺乏双向制约的理念;二是重视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而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意识薄弱;三是重视自身(内部)监督,忽视异体(外部)监督;四是强调对被监督者的监督,忽视对监督者的监督。在党和国家权力监督实践中,有两大难点尤为突出:一是“一把手”监督难,且越往上越难;二是监督监督者难。之所以形成这样的权力监督现实,与传统观念关系甚大。与现代的观念相比,这些传统的观念和思维都是落伍的。如果不首先革新这些传统观念,就无法在制度的现代化上取得突破。只有权力监督制度现代化了,才能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从而消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取得廉政建设的成功。

(作者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北航廉洁研究与教育中心主任)

【参考文献】

①任建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意义、要义及对策》,《贵州社会科学》,2016年第4期。

责编/张忠华 美编/王梦雅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于洪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