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治理观察> 正文

关于现代化城市治理,这些理论问题值得重点关注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妥善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勇挑最重担子、敢啃最难啃的骨头,着力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城市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国家治理》周刊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期间发表的重要讲话,邀请权威专家对如何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做出解读。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

以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人文化提升城市能级

陕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李永胜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载体,城市治理是反映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更加迫切。着眼于满足城市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城市治理必须增加多层次、高水平、多样化的公共服务供给,尤其是公共文化产品和社会服务的供给,使更高品质的人文生活成为提升城市能级的助推力。

为此,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建设良好的法治环境,建设和谐之城;努力办好更高质量、更富活力的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市民,不断提升人民科学文化与思想道德素质;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深入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建设廉洁、高效、公正、透明的服务型政府;以建立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为目标,深化政府“放管服”改革,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优化政府管理、不断提升制度环境软实力,着力打造公平公正高效的营商环境;塑造、培育并弘扬独特而有魅力的城市精神,涵养市民文化,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培育人文之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发扬‘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立足上海实际,借鉴世界大城市发展经验,着力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总之,注重城市治理的人文化,不断改善城市的软环境,才能激活城市创新的最大资源——人才资源,打造充满生机活力的创新创业创造生态系统,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以文化自信驱动治理现代化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部教授 范玉刚

文化的支撑和价值的润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迈入了“中国之治”的新境界。文化是制度之母、法治之魂,在推进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21世纪的一个重要现象是文化地位和作用的全球性凸显。随着数字化信息技术和文化创意的“互为表里”,新一轮全球化的显著体征就是形成了以文化为核心结构的动力机制,文化及其价值传播成为全球化运动的新引擎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

因此,在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使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建设提供深厚的文化支撑。惟此,才能夯实中国迈入“强起来”的精神根基,更好地在全球化舞台上展示文明型崛起的“中国形象”,使社会主义文化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和文明互鉴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在人类文明跃升中享有更多话语权。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

把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作为治理的价值目标

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教授 蔡志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在于作为中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遵循并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价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在于把满足人民对于更加美好生活的期待作为制度改革的政治任务和价值目标,在推动发展中创造和积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

为此,必须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要在充分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基础上,完善人民创造激情竞相迸发的体制机制,并在服务人民中造就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和专业人才队伍,这是制度优越性和治理效能的体现。

换言之,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有机统一于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要在深刻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政治定力,把握社会基本矛盾,不断完善科学决策机制,将人民群众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需要变成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变成国家意志和发展战略,更好地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基本路线这一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让国家治理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期待

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张志元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根本方向不动摇的前提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持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坚实保障,努力抢占价值体系的制高点。

我国始终坚持以占据人类真理和道义制高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人民立场和科学立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仍需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主体地位的有机统一。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敢于涉险滩,以解决突出的重点难点问题为抓手,紧扣民生所需,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国防外交、治党治国治军等各方面精准施策,使我国的各项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健全、更加管用;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发展更有质量,让治理更有水平,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不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要统筹规划、建设、管理和生产、生活、生态等各方面,发挥好政府、社会、市民等各方力量。要抓一些‘牛鼻子’工作,抓好‘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坚持从群众需求和城市治理突出问题出发,把分散式信息系统整合起来,做到实战中管用、基层干部爱用、群众感到受用。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扭住突出民生难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争取早见成效,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

用科技支撑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邹东升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本要求,在社会治理这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中,现代科技,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基础性支撑作用越来越重要。

一方面,智慧城市、智慧党建、智慧社区等新模式、新实践在基层治理层面蓬勃发展,并驱动政策、资源、人力向基层倾斜,从而为基层治理技术赋能。例如,社区网格化管理、“雪亮工程”“天网工程”等将视频监控源与数据分析、人脸识别、车牌识别、智能预警等技术相结合,有效提升了治安管控、交通拥堵缓解等方面的预防预控预警能力,实现了社会治安防控“全覆盖、无死角、无盲区”。

另一方面,有助于激发人民群众积极、广泛参与公共事务的活力,有效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切实增强基层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如“智慧党建”采用网格化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党群服务中心、城市基层党建联动中心等资源整合平台,利用社区基层党组织的号召力、动员力广泛吸纳辖区内机关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企业等主体,对区域内“资源清单”“需求清单”“项目清单”等进行整合,从而提升了社区治理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而事实上,人工智能技术在融入社会治理后,也对技术伦理、协同合作、技术更新和安全稳定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在充分发挥新科技对于社会治理支撑作用的同时,也不应忽视对于技术公平赋能的充分关注和大力倡导。

应尽快提升城市治理智能化水平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李敬煊

“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需求内容发生了深刻变化,不仅对物质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更加注重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就要求社会治理尽快向社会“智”理、向智能化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社会治理模式正在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从单纯的政府监管向更加注重社会协同治理转变。我们要深刻认识互联网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建设全国一体化的国家大数据中心,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利用互联网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优势,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

2019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的意见》,提出要“逐步建立起涵盖领导管理、正能量传播、内容管控、社会协同、网络法治、技术治网等各方面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全方位提升网络综合治理能力。

责任编辑:王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