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新的伟大斗争中,可能遇到哪些 “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

2019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在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进入各种风险挑战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时期。正确认识前进道路上的“风险考验”和“惊涛骇浪”,并做好防范应对准备,对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胜利实现我们党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重要意义。为此,《国家治理》周刊邀请权威专家进行分析解读。

从国际国内两个环境认识风险挑战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秦宣

从国际形势看,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期,低增长、低通胀、低需求同高失业、高债务、高泡沫等风险交织,主要经济体走势和政策取向继续分化,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依然突出;地缘政治因素更加突出,局部动荡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气候变化、重大传染性疾病等非传统安全和全球性挑战不断增多,南北发展差距依然很大。这表明,当前中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不是很理想。

从国内情况看,中国进入“发展起来以后”的发展时期,进入风险社会和复杂性社会发展阶段;改革进入深水区,存量改革已取得显著成效,增量改革的任务仍十分艰巨。伴随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任务更加繁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遇到的挑战更加严峻。这表明,我们党面临更多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更复杂的矛盾风险挑战。

综上说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考验和艰难险阻,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续写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

增强忧患意识,防范化解风险挑战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欧阳康

2019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这一段讲话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社会如何更好走向未来的思考,以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可能面临的重大挑战问题的高度自觉,体现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

从哲学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社会文明的进步本身就是一个越来越趋于复杂的过程。社会内部层次越来越高,结构越来越复杂,相互依赖越来越来越紧密,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的不确定性剧增,社会风险也会越来越大。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社会进化的复杂性难以准确把握,往往使得人类智慧进步在其面前显得相对滞后;同时,面对新的文明形态的涌现和挑战,人类有可能出现“智慧短缺”的现象,如果不能恰当、及时地提级增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就会面临更多严峻问题,甚至可能出现颠覆性错误。

当前,中国国内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国际地位显著提升。然而,随着中国快速融入世界体系,中国面临着所有制形式多样化、生产方式多样化、地区差异扩大、阶层差异扩大等复杂情况,导致中国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分化较为明显。所以,当国际国内环境的复杂性相互碰撞,中国未来发展进程中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程度会越来越高。其突出表现是“黑天鹅纷飞,灰犀牛涌现”,各种突发事件牵扯着中国发展的总体进程。另外,社会价值的日益多元化,对于如何更好地引领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此,首先要加强全党的理论学习。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此提高思想站位,站在一个长远的、战略的、宏观的高度看待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自觉把握全球治理变局及其对中国和平崛起的挑战。其次,要加强决策的科学化,强化大数据时代的智能决策。决策科学化对于当代中国极为重要,有助于自觉有效防范化解风险挑战。最后,要在全社会开展防范化解风险挑战警示教育。教育全党和全国人民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复杂情况保持足够警觉,尽可能地增强共同意识,画好同心圆、增大公约数,努力地认识和应对各种形式的不确定性,让中国社会更好地行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

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论述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严书翰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目标,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实践,形成了一系列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论述。

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发表的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以及十一种安全,并强调“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治党治国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重大原则”。2018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三个“一以贯之”,其中第三个“一以贯之”就是“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2019年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就防范化解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科技、社会、外部环境、党的建设等领域重大风险作出深刻分析并提出明确要求。2019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们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风险考验。”他还强调:“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至少要伴随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范化解风险的论述,一次比一次讲得更为明确、更加有针对性。这些重要论述既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又有具体目标,既有对风险的全面分析和预判、又有应对风险的战略和举措,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力体现。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论述的精神真谛,这样才能心明眼亮、全局在胸,才能冷静应对困难、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从而夺取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胜利。

“党内官僚化”值得警惕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政治发展与国家治理”项目首席研究员、政治理论研究室主任周少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层层压实党纪责任,反腐败压倒性态势已然形成,党风、政风明显好转。但与此同时,随着各级党内权力的向上集中,“党内官僚化”趋势日益严重,具体表现为:党内民主生活质量不高,党政责任层层下卸,“党内官僚化”导致基层“形式主义”泛滥等。基于我们党的核心执政地位,各级党组织既是权力中心,也是组织中心和资源中心,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担任重要角色。在中国社会日益开放和多元化的趋势下,“党内官僚化”将是未来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风险点”,亟需加以警惕并用制度化的方式加以解决。

地方和基层的“党内官僚化”,有其制度性根源。其一,从严治党在某些地方演变成“党委集权”,甚至演变成“党委书记一人独断”,进而导致“民主集中制”原则落实不到位,普通党员的民主权利无法保障。其二,沿着“党内权力”链条,“党建责任制”变成了“层层追责”:层层下卸责任、层层追责检查。甚至一些单位“为党建而党建”,导致“文件多了、会议多了、检查多了”,离自身的“业务工作”越来越远。而层层加码、层层下压的“结果”是,具体任务和业务项目最终都交由基层组织来落实,因此基层工作“压力山大”,也只好用“形式主义”来加以应付,导致基层各种显性、隐性的“形式主义”泛滥。

因此,要想根治“党内官僚化”,最为关键的还是要加强党内民主建设,落实党员权利、扩大党员参与;同时开放人民群众监督党内干部的制度渠道,用党内民主遏制“党内官僚化”,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用民主法治为长治久安奠定制度基础。

坚持底线思维,全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何虎生

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各种矛盾、问题对我们提出了极为严峻的考验,即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四种危险”(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和“四大考验” (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它们之间相互交织、叠加升级,形成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风险结构,综合起来看主要包括社会共识不断弱化的风险、时代精神深刻变化的风险以及利益诉求急剧分化的风险。如果没有继续向前推进的勇气和举措,上述种种风险甚至会转化成为巨大的政治风险。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既聚焦重点、又统揽全局,有效防范各类风险连锁联动” 。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底线思维的指引下,以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党的建设这四大关键领域为着眼点,将维护安全、确保稳定、防范风险、深化斗争有机结合在一起。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

具体而言,在国家层面,应对风险挑战必须要守好国家安全底线,维护国家总体安全;在社会层面,应对风险挑战必须要守好社会稳定底线,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在经济领域,应对风险挑战必须要守好经济发展底线,保持经济健康发展;在党建领域,应对风险挑战必须要守好党自身建设的底线,不断提高党建质量。

只有自觉地将底线思维贯穿落实到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党的建设等关键领域中,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才能在确保中国核心利益和大局稳定的前提下,全面激发改革开放的内在动力,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持。

正确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时代挑战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 徐海燕

在过去的二十到三十年间,国际社会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中国与美国在经济总量上快速接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各国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新的选择。国际力量对比发生的深刻变化使得中国不能只秉持“韬光养晦”的原则关注自身发展,还要站在世界舞台中央,接受未来前进道路上越来越复杂的风险考验。当前,反全球化、逆全球化的趋势不断抬头,单边主义愈演愈烈,中国和平共赢的发展道路和可持续发展的安全观面临重大考验。对此,应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和发展观,以文明交融超越文明冲突,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以伙伴关系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国际关系。

与此同时,互联网和新一轮技术革命激发了整个社会领域的变革,这不仅会使国家在生产流通分配和就业领域发生连锁反应,造成不同阶层的收入差距进一步加大;更为严重的是,它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交往方式和认知方式,颠覆了传统社会的组织形态,产生了新型的政治空间,挑战着现有国家机器管理能力和制度能力,从而带来政治安全风险,堪称是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对此,应在科学观测基础上建立预警机制,全面考量对国家治理产生影响的关键因素,并基于科学分析的风险假设,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责编:贺胜兰 / 司文君(见习)

责任编辑:国家治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