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视阈下人民美好生活的建构

核心提示: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克服了资本主义对于发展美好生活的局限性,具有巨大的先进性和时代价值,对于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提出了以理性、适度的绿色消费来代替资本主义的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人们通过符合生态环境要求的新型生活模式,合理利用生态环境资源,在尊重生态环境的理性原则下,更好地满足个体的环境利益与生态需求。

【摘要】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克服了资本主义对于发展美好生活的局限性,具有巨大的先进性和时代价值,对于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提出了以理性、适度的绿色消费来代替资本主义的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人们通过符合生态环境要求的新型生活模式,合理利用生态环境资源,在尊重生态环境的理性原则下,更好地满足个体的环境利益与生态需求。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生产劳动 美好生活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正视了人与生产劳动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人们通过生产劳动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人与人之间是平等、互助的社会组成部分,平等而公平地共享各类社会资源和生态资源,并在适度的经济发展模式当中实现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克服了资本主义对于发展美好生活的局限性,具有巨大的先进性和时代价值,对于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关于美好生活的论断   

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下,美好生活的实现与生产劳动、公平分配与共享、生态良好这三个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获得美好生活的真正源泉并非是满足自身的物质需求的消费行为,而是能够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生产劳动。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生产,一种是多数劳动者基于基本生存需求而进行的谋生式劳动,另一种是少数社会精英谋求更多经济利益的扩张式生产,这两种生产劳动都具有明显的局限性。马克思生态思想下的生产劳动,具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具有高度创造性、自主性的生产劳动。二是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劳动选择。与着眼于物质回报的生产劳动不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下的生产劳动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自主选择可能,人们可以通过自主创造性的生产劳动满足自身的多样需求,在劳动创造生活的过程中获得愉悦和发展。

根据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生态环境问题与资源问题的出现,与人类对生态和资源的不公平占有、分配、使用有着紧密联系。究其根本,是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人口规模的扩大导致了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的急剧增加,而资本主义的本质属性决定了生态环境资源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天然矛盾,这就导致了少数人通过剥夺生态环境资源的方式来谋求更多利益,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与人的关系也变得越发紧张。由此可见,如果无法公平分配与共享生态环境资源,就难以真正实现人民所期待的美好生活。

众所周知,人们难以在污染严重的、生态恶化的环境当中获得真正的幸福,只有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生态环境中,才能真正实现和享受美好生活。为此,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提出了以理性、适度的绿色消费来代替资本主义的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人们通过符合生态环境要求的新型生活模式,合理利用生态环境资源,在尊重生态环境的理性原则下,更好地满足个体的环境利益与生态需求。

阻碍人们美好生活实现的两大因素

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来看,阻碍人们美好生活实现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资本扩张的无限性与生态环境有限性的矛盾;二是消费主义的盛行加剧了人与生态间的矛盾。

资本的无限扩张加剧生态环境问题,阻碍人民美好生活实现。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建立在资本不断积累的基础之上的,这也意味着怎样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多的财富是资本家最为关心的问题,他们往往通过不断地扩大生产来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和资本积累。但与资本家无限制扩大生产的欲望相悖的是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有限性。资本家为了在短时间内获得最大化的财富资本,肆无忌惮地滥用和破坏生态环境资源,致使生态环境沦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受害者,在资本主义不停的扩张性生产中不断恶化。人们在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中饱受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的苦果,资本主义对人们宣扬的美好生活最终成为空谈。

消费主义的盛行激发人与生态的矛盾,难以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从资本主义进行资本积累的过程中不难发现,资本主义为了实现资本的增殖,通过鼓吹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导致了消费行为作用的异化,消费不仅仅是满足自身需求的手段,更成为了人们证明自身存在与价值的重要方式。越来越多的人们不再将劳动生产作为实现自我价值和发展自我的途径,而是将消费行为视作实现美好生活的唯一方式,这种以消费主义实现美好生活的幸福观不仅无法让人们获得真正的美好生活,反而激发了人与生态的矛盾。一方面,消费主义将人异化为实现资本积累的工具,人们在资本的创造需求下企图以不断扩大的物质消费行为来实现美好生活,但最终只能在不断增加的消费欲望中迷失自我。但实际上,劳动才是人类的本质活动,人们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获得真正的美好生活,异化的消费仅仅将劳动当作获取物质财富的手段,却无视了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真正作用。另一方面,伴随着虚假消费需求的不断增强,势必会进一步激发人与生态间的矛盾。

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指导下创造美好生活

回归生产劳动目的。生产劳动最基本的目的是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因此,要破除以获取无限利益而进行生产劳动的经济逻辑。资本主义的生产劳动,其本质是资本增殖的过程,占据大量社会资源的统治阶级所关心的问题并非是让劳动者通过劳动来实现美好生活,而是怎样通过劳动者的生产劳动来获得自身最大化的经济利益,劳动者和资本家实际上都沦为了资本的奴隶,生产劳动也脱离了其最基本的功能。为此,要将生产劳动的目的回归到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要的轨道上。在不断改进和提高劳动生产水平的基础上,致力于生产制造平价、环保、耐用的各类产品,减少生产高污染产品,减少奢侈品的生产与使用,最大化地缩短物质产品的生产劳动时间,以便让劳动者获得更多的闲暇时间来进行更为自主的生活与发展,进一步丰富生活方式。通过生产劳动目的的回归,让人们从资本的控制中解放出来,化解人与人之间紧张对立的社会关系,重塑人与人的合作、互助的社会性联系。

引导人们追求人生价值。资本主义所倡导的美好生活更多地是去引导人们去消费、去占有,这种幸福论断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直接产物,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人们不停地去索取、去占有,通过物质财富的占有来获得所谓的“美好生活”。与此有着鲜明区别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认为,真正的美好生活不仅仅局限于物质财富的占有,更多地是通过追求自我价值和实现人生意义来获得精神层面的丰盈和满足。随着我国生产力总体水平的发展和社会资源财富的不断积累,人们用于解决基本生产需求的劳动生产时间不断缩减,各种生活需求也能得到充分满足,人们不必再进行物质财富积累的比拼,而应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拓展兴趣、提高自身能力、改进生产技术、完善社会管理模式等领域,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共同努力。

创建经济适度增长模式。不同于资本主义发展经济的“极限式”增长模式,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主张通过创建经济适度增长的模式,以此维持生态的良好发展。“极限式”的经济增长模式虽然能在短时间内实现经济的迅速发展,但从长远来看,短时间的经济急速发展之后,往往会出现经济增长停滞,为了应对经济衰退,企业往往会采取更为极端的生产策略来破坏生态环境。为此,需要创建经济适度增长的模式来维系生产劳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一方面让人们通过生产劳动满足多种基本生活需要和发展需要,另一方面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过程中,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具体而言要把握两方面的原则,一是经济发展要遵循生态原则,彻底扭转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发展的短视理念;二是创新生态环境资源配置模式,让人们更为公平地共享生态环境资源。

(作者为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青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①邓先奇:《新时代建设美好生活的历史唯物主义意蕴》,《江汉论坛》,2018年第7期。

②时伟:《十八大以来国内学界关于“美好生活”研究综述》,《社会主义研究》,2018年第3期。

责编/李一丹 美编/王梦雅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刁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