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人民智库 > 智库动态 > 正文

绿色理念引领下的沁源转型实践

核心提示: 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

图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对新任务新目标,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体现,是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提升经济效益的应有之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加快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高质量发展,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对于全面提高我国整体竞争力,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等等,是党的十九大对当前我国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做出的判断,也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只有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破解这些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资源型地区普遍对传统产业依赖度较强,由于缺乏科学统筹规划,其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矛盾和问题。积极探索资源型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改革举措、创新路径,受到中央高度重视、各级各地高度关切。更好推动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需要顶层设计的科学指导和引领,需要来自基层的不断探索和创新,更需要对先进案例进行挖掘、对先进经验进行总结。

作为人民日报社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的主要载体、主要阵地,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宣传阐释权威阵地,党的十九大以来,人民智库持续关注各地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所采取的实践举措,以及取得的成效。随着调研的深入推进,我们了解到,山西省沁源县作为典型资源型地区,面对转型压力,主动作为,在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创新,取得了一些值得推广的实践经验。

沁源是山西乃至全国重要的产煤县,矿产资源丰富是其主要特征之一,煤炭产业产值已占到沁源经济总量的90%左右。丰富的矿物资源在拉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导致沁源长期以来更加注重煤矿产业而忽视县域整体高质量发展,也因此面临着高质量发展转型的系列问题。主要表现为:在思想认识上,当地干部、群众以及企业家,眼界不够长远、信心不够坚定,特别是煤企周边的村民,逐渐养成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封闭式生活习惯;在产业发展上,县域产业结构尚未成熟,当前资源开采型粗放经济业态占产业结构比重仍较大,缺乏布局合理、技术先进的煤化工产业链条,非煤(资源)产业发展严重不足,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同时,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尚未形成规模;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县域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矛盾较为突出,如,以公路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瓶颈,对外交流沟通不够便利,严重制约了商贸、物流、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这也是限制沁源将自身区位优势和生态优势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重要因素。

面对这些严重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问题,沁源积极应对,尤其在2017年下半年新一任县委领导班子上任后,立足实际,准确分析研判当前和未来发展重点、难点,通过对引发问题的根本原因、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进行深入研讨,找准切入点,率先从转变思想观念入手,在2018年初确立“绿色立县,建设美丽沁源”的发展战略,确立建设“绿色沁源、康养沁源、文化沁源、幸福沁源、美丽沁源”的发展目标,并出台有关“决定”,以绿色发展的理念来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了更好地落实“绿色立县,建设美丽沁源”发展战略,沁源明确“转型、增绿、开放、强基、富民”五大发展思路,并进一步确定了“修路、种树、治水、兴文、尚旅”五条发展路径。

2018年以来,人民智库研究团队先后六次深入沁源调研,深入了解沁源“绿色立县,建设美丽沁源”发展战略,以及当地为更好落实这一发展战略所实施的一系列创新举措、改革举措。经过数次调研我们意识到,沁源以绿色发展引领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发展理念和实践探索,对于全国许多面临类似发展困境的地区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是新时代县域治理的重要创新。鉴于此,2019年1月和6月,人民智库组织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产业经济、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社会治理等相关领域权威专家学者,围绕沁源以绿色发展引领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探索、创新举措等进行了深入调研;在此期间,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围绕沁源绿色立县实践等有关问题,针对沁源干部群众、各界人士开展了大型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样本量6866份。

通过对沁源一年多的持续动态追踪,以及对当地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地区、项目、企业等实地走访调研,课题组发现,沁源的实践探索从未停止,沁源的思想认识在不断更新,改革的相关举措也在持续落地、落实。我们也了解到,在以“绿色立县,建设美丽沁源”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沁源改革逐渐进入深水区,面临很多阻力,急需解决的问题、困难也很多。但同时,面对压力,沁源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不仅没有退缩,推动改革发展的信心反而更加坚定、动力也更强了。

为深入总结沁源以“绿色立县,建设美丽沁源”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成果成效、经验启示以及理论意义,人民智库课题组对沁源实践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智库报告。

图3

沁源以绿色立县理念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主要探索

转变思想观念,以新理念谋划新定位新发展

沁源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转变思想观念,破除传统固化思维限制,紧密结合县域内丰富的资源禀赋、优良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立足实际,明确以“绿色”为重点突破方向,确立“绿色立县,建设美丽沁源”发展战略。这一战略,是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是厚植绿色发展优势、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现实选择,是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全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持续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建设绿色经济强县的责任担当,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基于新发展理念明确县域发展思路

新发展理念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是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的高质量发展不仅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与创新,更加凸显出人民至上的价值导向,也是为世界其他国家开出的“中国药方”。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沁源正大力推动新的发展理念落地见效,坚持科学规划、高位推动、创新机制、合力攻坚绿色发展,深刻领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要一体坚持、一体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沁源将“绿色”摆在突出位置,提出基于绿色发展的“转型、增绿、开放、强基、富民”五大发展思路。贯穿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的绿色发展,必定是创新的绿色、协调的绿色、开放的绿色、共享的绿色,沁源选择了一条真正符合本地实际的绿色发展之路,并通过“修路、种树、治水、兴文、尚旅”五条发展路径进行落地实践。

五条发展路径共同支撑“绿色立县,建设美丽沁源”发展战略

沁源县委着眼于提升城乡干部群众美好生活水平,确立“绿色立县,建设美丽沁源”发展战略,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与转型升级有机统一起来,紧紧围绕“示范区”“排头兵”“新高地”三大目标,全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造林增绿工程,加强生态保护治理;全面增强开放意识,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紧紧围绕富民目标,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绿色立县,建设美丽沁源”发展战略以来,沁源以建设“绿色、康养、文化、幸福、美丽”沁源为目标,以优化生态环境为重点、转变发展方式为核心、创新体制机制为突破,将绿色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沁源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构建起适应绿色发展的空间体系、产业体系、城乡体系、生态体系、文化体系和制度体系。

“修路、种树、治水、兴文、尚旅”五条发展路径是新发展理念和五大发展思路的“落脚点”,言简意赅地指出了沁源百姓最迫切的需要。通过修路,努力改善道路交通设施条件,打造外联内畅的交通网络大格局;通过大规模、大范围、大面积种树,守好青山绿水,构筑绿色屏障;充分利用好“沁河源头”这块金字招牌,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水利工作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十六字方针,大力实施防洪水、保供水、护源水、抓节水、用活水、强管水“六水共治”,实现水清、堤固、岸绿、景美;把振兴文化作为沁源新时代新征程的战略重点,不断挖掘、巩固、传承、弘扬特色文化,使之成为建设绿色沁源的强大精神力量;坚持以全域旅游为主线,科学整合文化旅游资源,真正将文化旅游业培育成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兴大舞台、群众稳定脱贫的重要增长极以及绿色沁源建设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在此过程中,沁源统筹推进城乡建设、生态文明、民主法治、民生事业、党的建设等各项工作,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大局平衡稳定,不断开拓新时代绿色沁源高质量转型发展新局面。

真正在思想观念上准确理解“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深刻内涵

“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各级各地当前推进改革发展各项工作的重要依据遵循。然而当前阶段,很多地方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方面,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为了贯彻而贯彻的行为逻辑,以致虽在实践层面有很多推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现实举措,但仍存在发展思路不明晰、发展路径不明确、发展质量效益不高等问题。如在一些地区,只要是能体现出创新发展的产业和项目就盲目引进,只要是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的异地经验就跟风学习等现象,使得当地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显得机械,缺乏应有的活力和生机。

沁源的实践表明,要想真正因地制宜地对新发展理念进行有效的贯彻落实,首要前提是在思想观念上对其理念内涵形成正确的理解和全面的认识。在具体的实践中,面对传统固化的思维方式束缚,面对长期资源依赖下形成的路径依赖倾向,沁源率先对干部队伍的思想观念进行改造,坚持以新思想新理念的强大引领力和感召力来提高干部队伍的眼界和认识,使干部队伍明确自身认知层面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在此基础上,再结合自身实际,着眼新时代县域改革发展的全局,通过科学的顶层设计,形成了以新理念为指导的新思路建构、以新思路为遵循的新路径设计、以新路径为导向的新体制机制建构这一系统性的改革逻辑和制度安排,进而真正开创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切合自身实际的转型发展之路,同时也为其他地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了一套科学成熟的思维和行动范式。

1

以观念转变引领发展受到沁源群众普遍认可

沁源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推动思想观念转变,以观念转变引领发展战略制定,以发展战略指引决策部署出台等系统性思考与行动,是地方基层有效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诠释。沁源的实践是放大资源和生态优势,增强竞争优势和潜在优势的正确选择,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的具体体现。调查显示,受访者高度赞同“绿色立县,建设美丽沁源”发展战略,其中,84.2%的受访者表示非常赞同,13.2%的受访者表示比较赞同;98.2%的受访者赞同“五大发展思路紧扣发展战略,契合沁源实际,符合百姓愿望”这一说法;86.8%的受访者对“五条发展路径是五大发展思路的‘落脚点’,言简意赅地指出百姓最迫切的需要”这一说法表示非常赞同;95.5%的受访者认为绿色发展观念深入人心。

2

从转型发展全局出发,突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互动,调整优化政府与市场关系

沁源结合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主动改变对传统发展路径的依赖,从县域转型发展的全局出发,在绿色思维理念的引领下,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布局、进行顶层设计,聚焦高质量转型发展要求,纵深推进“绿色立县,建设美丽沁源”发展战略。

树立系统思维,以整体性眼光把握县域发展特征和面临的深层次问题

只有以整体性的思维眼光来把握事物本身,才能真正客观而全面地把握对象的真实本质及其变化发展的趋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县域发展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诸多方面,这些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要实现县域整体高质量发展,需要以整体观、大局观进行全面思考,了解社会发展现状、把握社会趋势规律、分析社会发展动力、寻找结构优化路径,深入而细致地研究县域发展过程中各种复杂问题的内在联系,确保县域整体结构合理、运行顺畅,最终实现健康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沁源依托自身的资源环境条件和生态本底,秉承自然资源保护优先的方针原则,确立“绿色立县,建设美丽沁源”发展战略,坚持“转型、增绿、开放、强基、富民”思路方向,把“绿色思维”“绿色意识”“绿色精神”融入城乡发展和治理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一以贯之地推动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可持续发展优势,提高城乡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打造“绿色、康养、文化、幸福、美丽”沁源,实现了县域发展生态的全面改善,在城乡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中取得了显著阶段性成效。可以看出,沁源采取的是一种系统思维整体推进的思路,各方面之间都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既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体现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要的要求;既体现了开拓新领域的要求,也体现了发挥传统优势的要求。

做好顶层设计规划,全面引领绿色转型发展

沁源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压实强化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构建政治生态的“绿水青山”,营造更加风清气正、有利于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环境,树牢正确的发展观、政绩观、生态观,把绿色发展理念自觉转化为沁源各级干部在作决策、抓工作、促发展方面的具体行动,将绿色发展作为绩效评估的重要内容。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力求实现经济提质增效。坚持生态优先,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以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为目标,以绿色文化引领绿色发展理念入脑入心,引导人们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公序良俗,进而规范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改善民生,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短板,推动社会事业协调并进,群众精神面貌大幅改善。

自下而上的创新探索与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有效互动

沁源的转型实践由自上而下的改革和自下而上的探索创新互动促成。沁源以“绿色立县,建设美丽沁源”的发展战略指导基层实践,自上而下的改革为转型发展提供持久而有力的制度、经济和环境等保障。自下而上的探索与创新颇具灵活优势,能够面对复杂问题迅速做出应变,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因此,沁源积极鼓励基层经济社会主体探索与创新,并通过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完善顶层设计,进而指导新的实践。在此过程中充分调动参与主体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为政府的战略决策提供有力的民意支撑,形成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有效沟通和良性互动。同时,沁源深刻认识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唯有创新才能改变长期形成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推动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激发各行各业的创新潜力,推动体制机制、管理方式、商业模式、考核体系等方面创新;增强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断壮大创客大军,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由此,沁源形成了横向相连相融、纵向互动互促的发展格局。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与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相结合

沁源将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作为一个重点,在遵循市场规律,善用市场机制解决问题的前提下,政府勇担责任,干好自己该干的事。明确政府发挥作用的边界,使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为此,沁源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用改革激发市场活力,用政策引导市场预期,用规划明确投资方向,用法治规范市场行为。沁源牢固树立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意识,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步伐,努力做好政府职能转变的加减法。抓好政府机构改革,深化交通、城管、文化等综合执法改革,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利用“互联网+政务服务”,抓好“一门一网一次”改革,实施“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审批模式,促进政务服务更加高效便捷,持续创优“审批最少、流程最优、体制最顺、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的“六最”营商环境。

同时,沁源牢牢把握市场化改革方向,围绕市场需求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积极研究市场、发现市场、培育市场、开拓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市场机制,打破行业垄断、地方保护等,增强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和调整能力,提高企业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和竞争力。积极推广PPP等合作模式,进一步扩大金融、教育、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领域的市场资金规模,激发出经济内生动力和市场主体活力。抓好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借鉴省转型综改示范区改革创新经验,探索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和市场化运营模式分离,深化“三化三制”改革,不断激发开发区主体活力。

横纵互通、上下联动的改革创新获得了沁源群众的高度评价

沁源在推动县域转型发展过程中,树立系统思维,依托横向、纵向、自上而下改革、自下而上探索创新的互动,不断优化政府部门公共服务能力、优化政府部门职能结构及其构成,以此持续推动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有效发挥,也为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奠定了坚实的依据和基础。调查结果显示,90.0%的受访者认为“全县上下敢闯敢试、勇于探索的精神更加凸显了”,86.5%的受访者明显感受到“营商环境更好了”,89.5%的受访者认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得到更好发挥了”。各级领导干部、人民群众面对发展中的压力、困境所展现出的勇气和信念,无疑为沁源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也为沁源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

以破解产业结构单一为切入点,着力补齐短板,破解资源型地区转型难题

新发展理念不仅要体现在议事决策上,更要体现在抓落实、见实效上。沁源县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勇于开拓创新,善于先行先试,扎实推进中央、省委、市委部署的改革任务全面落地见效。长期以来,沁源注重发展煤矿产业,产业结构单一,非煤产业发展严重不足,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因此,产业转型升级成为沁源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沁源紧抓战略机遇期,对标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依据“绿色立县,建设美丽沁源”发展战略,围绕转型,充分发挥生态资源、文化资源等比较优势,突出抓好“兴文”“尚旅”,坚定不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主动调整产业结构以适应绿色发展要求,推动传统煤炭产业走上“减”“优”“绿”之路,坚持去产能与发展先进产能相结合,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相结合,深度促进新旧动能转换。

具有长久性视野、抵制短期利益诱惑,走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制定区域发展决策,不仅要考虑当下,更要考虑长远。尤其对于以资源禀赋为主要发展特征的山西省来说,在资源富足的背景下破解“资源诅咒”、探索出符合地区发展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是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资源诅咒”,又称“富足的矛盾”,是指拥有大量的某种不可再生的天然资源却形成工业化“低落”、产业难以转型、过度依赖单一经济结构的窘境。这种情况下,在资源接近枯竭时,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将受到严峻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实现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形成产业多元支撑的结构格局,是山西经济发展需要深入思考和突破的重大课题。因此,必须从长远视角客观辩证地观察、思考和处理发展问题,顶住转型阵痛、抵制短期利益诱惑,破解“一煤独大”的结构性矛盾,走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煤炭产业形势好的时候“无心”转,形势不好的时候又“无力”转,这是诸多煤炭支撑型资源地区共同面临的发展困境。对此,沁源清醒地认识到,如果仍走传统开矿挖煤发展经济的老路子,发展路子只会越来越窄、资源只会越来越少、发展后劲只会越来越小。为此,沁源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将绿色发展作为沁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引领,作为满足沁源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重要抓手。在煤炭产业作为县域经济主要支柱的背景下,在全县推动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做特做精现代农业,做绿做强现代服务业。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坚定不移促改革,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沁源特色、切合沁源实际、顺应人民意愿的经济结构优化之路。

稳步有序转型升级传统产业,系统培育壮大服务业

首先对煤炭行业进行升级改造,不断提高煤炭生产机械化、集约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全面打造煤焦电、煤焦化、煤气化循环产业链,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在合理开发利用和转型升级传统煤炭经济的同时,集中县域财力发展城乡新产业,在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上大胆突破,依托中药材资源大力培育生物医药产业,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具体举措有:依托脱毒马铃薯、小杂粮、肉驴、黑山羊等资源培育发展加工产业;充分利用沙棘、酸枣、山梨等丰富的野生资源优势,开发保健养生系列产品;做大做强粮、果、菜、畜、菌等健康、特色、休闲的高附加值食品的深加工,将食品加工业打造成全县新的支柱产业。沁源把打造现代化、绿色化服务业作为系统性工程,从发展规划、技术革新、资金投入、制度创新、市场优化、人才培养、企业发展等多领域多角度着手,推进服务业绿色转型;培育发展金融保险、法律咨询、财会服务、家政服务、广告传媒等新兴服务业,全面促进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探索实施森林碳汇、森林抚育碳汇等项目,通过与第三方专业机构合作,将森林生态服务转化为碳汇收益。

将文旅、康养、现代化生态农业培育成转型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加快培育文化旅游战略性支柱产业,深度建设全域度假康养旅游强县,是沁源实现转型发展的战略性抉择。在这一方面,沁源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品位建设、高标准打造、高质量配套,突出“绿色生态、休闲康养、历史人文、红色记忆”四大特色,加快完善旅游要素品质和产业链,全力推动文化旅游资源大县向文化旅游产业强县转变。一方面,加快发展生态康养项目,构建集旅游、医疗、康复、保健、教育、文化、体育等于一体的康养旅游产业体系。森林康养项目围绕打造“冬游海之南、夏住沁之源”绿色康养旅游品牌,规划建设7个森林康养特色风景区,15个森林康养特色小镇,11个森林康养基地,力争打造全国一流的旅游康养胜地。另一方面,启动以闫寨村“水漾年华”为代表,包括景凤村、南石村、龙头村等的田园综合体项目,稳步推进灵空山镇五龙川片区、王陶乡花坡片区、交口乡菩提寺片区等乡村旅游综合开发项目,不断拓展战略性支柱产业发展载体,推动形成“全域旅游+全域度假+全域康养”的大文旅格局,提高沁源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018年,沁源新增农家乐、民宿100余家,发布精品自驾游线路16条,全年旅游接待游客409.08万人次,旅游收入同比增长26.5%。

补齐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短板,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沁源长期受地理位置和交通因素限制,观念的大门打不开,先进的知识进不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不够快、质量不够高。“开放”是大势所趋、发展所需,也是沁源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沁源通过修路打通内外发展脉络,县域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一体推进,促进人才、资金、技术、项目落户沁源,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为打造高质量开放型经济增添新活力,进而实现以开放引领经济转型,构建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调查结果显示,91.0%的受访者认为“开放发展的理念在经济社会各领域更加强化了”,91.5%的受访者认为沁源“对外开放的力度更大了”。沁源深刻认识到,县域经济不是封闭的经济,只有与更大的城市圈、更密集的经济体结合,才能保持发展的活力。未来,沁源将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的力度、广度和深度,注重建立与智库、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长效联动机制,合力将沁源打造成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同时放眼于区域、国际合作,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京津冀、山西转型综改试验区等国家重点战略,谋划布局绿色沁源(山西)资源展示中心,以吸引更多的现代产业、先进生产要素以及优秀人才智力向沁源集聚。

4

针对转型发展面临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短板,沁源围绕“强基”理念筑牢筑强绿色发展根基,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着力改善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加强基层组织、基础工作、基本能力“三基建设”。沁源境内山峦起伏,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95.7%,山区交通不便,没有高速公路,交通问题是制约沁源发展的最大瓶颈。鉴于此,沁源下大力气解决交通问题,全面提升县域通达水平。以“两高两环两改造”建设为基础,进一步优化路网结构,提升公路技术等级和通达程度,构建外联内环的交通大格局。2018年共完成干线公路、旅游公路、农村公路216公里,完成投资3.42亿元,100%的行政村铺上了沥青路和水泥路,行政村通客车率达到了98%,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938.48公里。调查结果显示,90.9%的受访者认为道路出行更加方便了。

恢复内生“造血”功能,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

在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推动资源型城市的高质量转型,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产业结构单一、发展活力不足是资源型地区在转型发展中遇到的普遍问题,长期以来形成的“自我发展”的计划经济式思维是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桎梏。资源型地区的转型,表面上看是如何应对资源枯竭或资源性产业市场需求衰减带来的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但本质上,是其经济活动如何从过度依赖特定资源向与特定资源“脱钩”的方向发展问题。因此,在转型发展过程中,要坚持辩证思维,在“不变”与“变”之间探索科学发展之路:“不变”是巩固既有优势,把传统产业做大做优做强;“变”是“转方式、调结构”,将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质增效,实现绿色发展。

沁源按照“转型、增绿、开放、强基、富民”五大发展思路,以构建绿色经济体系为核心,打造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现代经济体系,扎实走好“修路、种树、治水、兴文、尚旅”五条发展路径,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激发县域经济内生动能。

“破”“立”结合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群众满意度

沁源针对结构性矛盾打出“破”“立”结合的政策“组合拳”。坚持在不破坏的同时改善生态本底、自然风貌,理性处理“破”(传统产业、传统经济)与“立”(新产业、新经济)的关系,合理安排产业优化升级的进度,确保增量性的改革和调整持续深入推进。这一举措为资源型地区推动转型发展,逐步提高绿色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断提升绿色产业在县域产业中的重要位置,持续降低县域经济对传统产业的依赖、切实提升高质量发展的可持续能力,提供了重要实践经验。调查发现,沁源的产业调整成效得到了大多数沁源城乡居民的认同,受访者明显感受到随着沁源绿色康养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等景点的增多,游客人数大幅增加,绿色生态经济体量明显变大。沁源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不断开拓绿色发展新路径,初步探索出一条适合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科学路径。

5

聚焦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推动供需平衡向高水平跃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不仅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回应人民需求、激发人民活力,是新时代地方治理的主要特征,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因此,现代化县域治理需要将经济转型发展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使人民在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在落实绿色发展理念过程中,沁源始终将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多种举措强化民生服务保障,全力提升城乡群众的生活水平。

强化民生保障,增进民生福祉

针对群众普遍关心的教育、医疗、社保、安全等问题,沁源找准切入点和落脚点。一是深化实施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在强化学校内部管理的同时,深化与北京师范大学、山西大学附中等名校的合作,探索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同时下大力气解决生源流失问题,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升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质量。二是继续推进县乡医疗机构一体化改革,完善医疗集团功能,强化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县级医疗机构与山西医大一院、长治市人民医院等省、市重点医疗机构的医联体建设力度,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三是加强社会保障,实施全民技能提升工程,完善服务体系,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转岗安置职工、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就业,促进居民稳定增收;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进“社保全覆盖,服务一卡通”;健全社会救助制度体系,统筹推进公益慈善和扶老、助残、救孤、优抚等事业发展,最大限度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增强托底功能,筑牢民生底线。四是健全安全管理体系,全领域强化安全责任落实,全覆盖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全方位深化社会综合治理;同时加强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抓好双拥和退役军人管理服务落实,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牢固树立安全生产永远在路上的理念,从严从实从细狠抓措施落实,从而深度筑牢安全发展根基。

民生服务供给侧发力,引领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升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在于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不断升级、日趋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求。通过使供给体系有效适应需求结构变化,使“发展”与“需要”相互联通并且有效匹配。需求侧导向为结构性供给侧改革提供了良好的路径保障,有效需求的适度扩张,能有效拉动经济增长。沁源在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推进供给侧与需求侧并进。具体来说,注重引导城乡居民形成新的消费需求,成立观鸟协会、褐马鸡保护与研究专家工作站,着力打造“褐马鸡之乡”;举办“绿色沁源•凤舞太岳”观鸟节,为全县群众普及保护环境、爱护野生动植物理念。如今,沁源的鸟类和野生动物保护事业取得了初步成效,爱鸟护鸟成为“绿色沁源”的美丽人文。

借助承办“二青会”三人篮球赛契机,结合沁源80多年的篮球历史,打造 “篮球之乡”名片。现今已建成218个篮球场,组建了306支民间球队,飞速发展的篮球文化,不仅为群众带来快乐与活力,更彰显出沁源城乡居民拼搏向上的精神状态;建成集专业篮球比赛馆、室外篮球场和休闲空间布局为一体的篮球广场,与内河景观带呼应,将体育运动发展与城市文化建设融为一体。此外,沁源与姚基金进行合作,借助于姚基金在体育公益领域的贡献与影响力,结合地方实际情况与发展诉求,实施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季公益项目,双方合力共同推动乡村体育教育发展。

6

与此同时,沁源加快文化中心(文化馆、影剧院)和图书馆改建工程建设进度,全面提升基层服务效能;利用重大节日、传统庙会、物资交流大会等时间节点,组织群众开展健康向上的文艺活动,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开发制作了一批具有沁源标志的文化产品和旅游纪念品,提升文旅融合发展品质,扩大旅游消费需求;谋划举办省级、国家级的重大体育、文化、摄影、旅游等赛事活动,进一步拓展游客市场,扩大沁源知名度。另外,沁源围绕“兴文”“尚旅”开展系列主题宣传活动、群众文体活动等,不断推动居民群众对享受更高质量物质和精神产品的隐性需求显性化,以新需求引导新供给,进而带动文旅产业的发展,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深入。

推动高水平供需平衡,提升群众幸福感

沁源通过供给侧与需求侧同时发力,在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体制机制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为城乡居民提供更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主动挖掘和培育激发当地居民群众精神文化层面的潜在需求,动态对接新的供给与新的需求,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内在动力。在调查中,沁源城乡居民明显感受到过去一年文化服务中心、图书馆、乡村文化记忆馆越来越多,民俗活动、文化活动更多了,92.4%的受访者认为“周围人的心态更加积极向上了”。

强化精神文化建设,推动全县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凝聚共识

沁源以加强各级党组织建设为统领,以文化建设为重要纽带,不断推动新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凝聚发展信心,提高干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振各级干部改革创新、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确保各项改革举措有效落地落实。

发起干部群众大讨论,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奋发有为

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有力的社会动员和广泛的公众参与推动县域治理现代化。沁源在全县干部群众中开展“美好沁源”的学习和大讨论,并形成关于沁源未来发展的高度共识,即实现“转型、增绿、开放、强基、富民”的绿色发展。这有力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参与发展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使绿色发展成为沁源人民的主动选择,为转型发展和改革推进扫清了障碍。

沁源动员全县党员干部群众,严格按照省市提出的各项要求,快速掀起一场“改革创新,奋发有为”的大讨论热潮,紧紧抓住“解放思想”这一核心,抓住“转变观念”这一根本,抓住“破除障碍”这一重点,抓住“解决问题”这一关键,抓住“成果转化”这一导向,抓住“建章立制”这一保障,在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振干部精气神、激发全社会创新动力活力、运用市场理念拓宽发展路径、提升工作标杆和质量上求突破,聚起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创新再发力、开放再提质、工作再抓实的强大合力,确保在“六个破除”“六个着力”“六个坚持”上取得实效,实现“三个突破”,为新时代绿色沁源走好高质量转型发展之路提供思想保障和工作保障。

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发挥智库研究与实地调研重要作用

沁源县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历次会议精神,按照省委提出的“三个三”和市委提出的“三个五”基本要求,围绕制约沁源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重点内容、重点领域,找准切入点、着力点和落脚点,确定了涉及政治、经济、人事、民生、司法等方面七大类四十小项重点改革任务。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抓手,以“发展转型”为目标,以人民幸福为中心,实现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在推进“绿色立县,建设美丽沁源”的过程中,沁源注重发挥智库力量,不仅积极聘请各领域顾问、专家帮助其进行指导、规划、设计,提出发展思路,更是创新性地成立县级智库,发挥联动作用,形成包括乡村振兴、绿色农业发展、城乡建设、全域旅游等方面多个中长期发展规划,以科学咨询支撑科学决策,以科学决策引领科学发展。沁源县委县政府在实际工作中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徒步工作法”“三同工作法”“蹲点工作法”“钉钉子工作法”等,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坚持问题导向,经常性深入一线开展调研,察实情、听真话、接地气,全面掌握绿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深入分析研究,提出破解的办法和路径,从而保障各项决策部署符合实际、顺应民意,不折不扣得到贯彻落实。

推动发展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

当前,一些县域地区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新旧动能转换乏力、干部干事创业动力不足、关键重点领域深层次改革举步维艰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除了与客观困难和现实挑战有关外,还与县域特色文化建设的滞后有着很大关系。人口数量与结构相对稳定的县域地区,在长期经济社会变迁中形成的独特文化传统,在当地干部群众内心往往有着极其深刻的印记,也更加能够在思想和情感上引起强烈的共鸣,从而对县域整体的发展生态和干事创业氛围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一旦文化层面的建设跟不上其他领域改革的节奏,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县域转型发展的步伐。

沁源的“绿色立县”实践,从绿色发展这一点切入,围绕有效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全县上下做了大量实质性的创新探索,其中就包括建构体现自身特色的新时代县域文化,如将绿色发展理念与县域特有的红色基因有效互嵌、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县域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重构等。这种多元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融合,不仅极大地提振了全县干部群众的精神士气,而且也激发了干部群众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县域发展面貌、提高县域社会治理能力,以及改善自身境况的强大精神动力。

以沁源文化密切干部群众联系,强化信心

沁源在狠抓基层党建、建强干部队伍的同时,认识到实现高质量发展“既要塑形又要铸魂”,通过充分挖掘和传承红色文化资源,弘扬县域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意识层面全面凝聚共识,使干部群众间形成紧密联系。沁源历史底蕴深厚,文化内涵独特,自西汉置县以来的两千多年里积累了丰厚的历史、人文、宗教等传统文化,拥有基于“沁源围困战”的红色文化、森林文化、沁河文化、农耕文化、龙文化等独特文化以及具有沁源特色的民俗文化。当前,沁源正处于转型发展爬坡过坎的关键期,做大做强沁源文化,尤其是继承和弘扬沁源抗战文化精神,有利于强化全县人民“绿色立县,建设美丽沁源”的信心,凝聚战胜困难的强大精神合力。为此,沁源通过宣传森林文化、沁河文化等,进一步推动绿色发展观念深入人心;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创作一批反映沁源现实、弘扬太岳精神、讴歌沁源好人、展示绿色沁源的县域题材作品,讲好沁源故事,铸造沁源之魂。调查结果显示, 95.0%的受访者表示对沁源未来发展有信心,其中81.2%的受访者表示很有信心。

7

坚持发展与治理并重,创新县域治理体系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不发展有不发展的问题,发展起来有发展起来的问题,而发展起来后出现的问题并不比发展起来前少,甚至更多更复杂了。要解决发展起来后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创新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观念、体制、方式方法,提高党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进改革的能力,为发展“航船”定好向、掌好舵,努力实现多方面工作重点转变。

沁源县委将沁源的发展置于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大格局中来审视,根据发展的形势阶段变化,不断创新县域治理体系机制,使其跟上发展阶段和发展形势变化的步伐。以城乡社会治理、生态环境治理等各项工作的科学部署和推动,有效推进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全面治理、全域治理、全新治理”县域治理新模式,从而为县域发展转型提供坚实的基础、支撑与环境。在“全面性、整体性、全局性、协调性”治理思路的指导下,沁源在经济发展转型、政务公开透明、社会质量改善、文化旅游拓展、绿色沁源建设等方面发力,全面提升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治理水平,为各级各地进一步统筹、协调、全面发展提供了创新性的治理理念和改革思路。

创新乡村治理,巩固脱贫成效

沁源以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坐标,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着力加强乡村治理,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建立完善“一约四会”“一墙三榜一栏”“三务”公开等制度,完善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功能和运行机制,全力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在精准扶贫过程中,统筹考虑乡村周边土地、生态等资源条件,结合乡村经济社会长期发展任务目标,高标准规划完成住房、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治理工作,为提高乡村地区对人才、社会资本的吸引力,发展壮大乡村集体经济,进一步推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支撑。

沁源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脱贫摘帽工作成效。以农村人口为主要构成的沁源在2018年实现了脱贫摘帽。为巩固脱贫成果,特别需要依托乡村振兴战略,补牢产业发展基础、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提高治理能力。为此,沁源围绕“富民”目标,认真落实《沁源县脱贫成效巩固2018—2020三年规划》《2018年行动计划》《沁源县推进农业产业扶贫实施方案》,坚持脱贫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不摘标准“五不摘”,继续推进分战区作战、分片区竞赛,不断拓展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健康扶贫等政策覆盖面,切实抓好易地扶贫搬迁拆除复垦工作。建立返贫预警机制,重点从把握方向、教育引导、帮扶方式、能力提升、需求对接、示范引领和政策落实等方面抓好落实,全面巩固脱贫成果。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沁源着力解决城乡之间不平衡不协调问题,城乡发展一体化提标上档。坚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树立“精、特、美”理念,优化空间布局,增强承载功能,构建城乡互动、协同发展、特色明显的新型城乡发展格局。针对产业、人口布局分散的困局,沁源在县城建设总体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面进一步发力,充分考量沁源自然资源禀赋和长久以来形成的产业积淀,加快县城扩容提质,科学合理地将同一产业环节(共性而非互补性的企业组成)向中心镇、县城集中,发挥县城辐射带动作用,稳步推进县域绿色高质量发展。

坚持“规划先行、产城融合、城乡互动、一体发展”的基本原则,推进县城、重点镇、中心村一体化协调发展,建立完备的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立现代城市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结合县域发展需求,统筹规划建设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政务等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提升社会服务管理水平;围绕建设“山城、水城、绿城、红城、趣城、慢城”,高端规划县城“两山”理念生态综合体、沁河景观桥及东山慢道、丁城渠景观带和“袖珍古城”,丰富县城绿色文化内涵和品味;以城中村、棚户区改造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完成一期改造签约、拆除和二期改造前期工作,启动安置房建设项目,有序推进新区扩容,同步配套交通、通讯、网络、水、电、热、气及排污、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重点城镇,高标准完成郭道镇小城镇建设,重点做好郭道客运站、集中供水、污水处理、集中供热和垃圾收转运工程建设,全面提升太岳重镇综合承载能力;有序推进灵空山镇、李元镇、王和镇、王陶乡等地市政公用及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新兴工业、特色农业、生态旅游、物流商贸等各具特色的县域次级集聚中心;全面进行中心村整治规划,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专项规划为指导,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工程,加强对古寨等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展拆违治乱、乡村绿化、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卫生乡村六大专项行动,改造农村户厕1.8万座、公用“绿色驿站”238座,争创省级改厕示范县,打造一批省级、市级美丽宜居示范村,逐步提高乡村人居环境质量。

完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制度体系,立足生态优势、结合发展问题综合施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尤其是对生存环境的要求达到了新的高度,生态环境质量对人民群众幸福感的影响程度不断加大。对此,要在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将生态文明观、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社会发展、民生建设中,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社会发展新格局,建设美丽健康中国,从而满足人民更高的环境、生态需求和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沁源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导,以实现绿色发展为出发点,增强生态治理能力,提升生态治理水平,从而破解绿色发展难题、厚植绿色发展优势、提升绿色发展动力,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态底色。

深化“蓝天”行动,坚持将源头防控与末端治理相结合,统筹推进转型、治企、减煤、控车、降尘、禁烧等工作,强化大气污染防治,确保污染指标稳定下降。围绕“治水”,开展“碧水”行动;全面落实“河长制”,实施沁河干流、沁河源头保护和紫红河、龙凤河等河道综合治理工程,确保地表水水质稳定提升;同时加强对饮用水水源地的管理与保护,完善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设施,解决因城镇发展造成的水源污染问题。抓实“净土”行动,打好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针对历史遗留煤矸石治理问题,建立健全煤矸石环境污染治理长效机制,开展污染地块土壤环境调查评估,严肃查处污染物随意倾倒、填埋,受污染土壤随意处置,以及其他破坏土壤环境的行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加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监管,推进环境保护督察,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完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沁源通过科学分析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条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与自身的生态环境、资源禀赋、人文特征、经济基础紧密结合,根据地域特征量体裁衣,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科学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围绕“种树”实施“增绿”行动,实现全域种树、绿满城乡,大力推进单位绿化、小区绿化、乡村绿化、庭院绿化和企业绿化。并在增绿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增色、增景、增量、增效,在全县推广种植具有经济价值、观赏价值的中药材、农作物、苗木,真正让绿水青山成为老百姓的金山银山。此外,沁源在全县广泛宣传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使绿色文化氛围日益浓厚,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逐步成为社会风尚,引导城乡居民自觉养成节能环保的习惯。

正是有了上述措施的有效落实,沁源的生态环境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调查中,93.0%的受访者认为“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了”,93.1%的受访者感受到“附近的河湖水清了、树多了、更美了”,94.6%的受访者表示“城乡人居环境不断提质了”,94.8%的受访者表示感受到“越来越多人开始注重节能环保了”这一变化。

8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推动共建共治共享

县域治理需要整合政府与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将经济转型发展与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紧密结合。实施“绿色立县,建设美丽沁源”需要政府主导、凝聚各方力量。为此,沁源成立推进绿色发展领导小组,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牵头负责,健全完善综合决策机制,定期组织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支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参与绿色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充分发挥民主监督作用;加强生态环保热点问题舆论引导,重视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和促进作用;鼓励、引导民间环保组织有序参与,注重引导发挥志愿者的积极作用;完善公众参与决策制度,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通过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让推进“绿色立县,建设美丽沁源”成为全县人民的自觉行动。沁源县委以“多办利民实事,多解民生难事”为工作导向,力求使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沁源坚持发展和治理并重,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县域治理体系的完善与优化,并以城乡各行业领域治理体系的健全优化,引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全局生态改善,不断提高县域发展转型内生动力,实现了发展和治理的有效互动、互促共进。调查结果显示,实施“绿色立县,建设美丽沁源”发展战略以来,92.3%的受访者认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增强了”,91.6%的受访者表示“民生保障和服务水平提升了”。

9

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调动干部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地方要实现政通人和、安定有序,必须有良好政治生态”“政治生态好,人心就顺、正气就足;政治生态不好,就会人心涣散、弊病丛生”。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必须要有好的政治生态的强力支撑。沁源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压实强化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巩固发展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为新时代绿色沁源走好高质量转型发展之路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从严从实加强党的建设,提升党员干部政治觉悟

严格执行“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民主评议党员、谈心谈话等各项制度,着力增强党内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和战斗性;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使其常态化制度化;大力落实“维护核心,见诸行动”主题教育,进一步武装头脑、凝心聚魂、推动工作;制定《关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扎实开展巡视巡察整改自行“回头看”,制定实行《干部提醒制度》和《谈心谈话制度》,修订完善《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实施细则》,持续保持工作作风建设的高压态势;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注重在转型发展一线、项目建设一线、脱贫攻坚一线、应急抢险一线发现干部、识别干部、检验干部,真正做到把在关键时候靠得住、信得过、能放心的干部放在关键岗位。

创新“五分工作法”,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转型发展

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战略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实施“绿色立县,建设美丽沁源”发展战略,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并不断强化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执行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不断拓展新时代绿色沁源高质量转型发展新局面。在具体实践中,沁源创新“五分工作法”,即分领域、分类型、分重点、分层次、分区域整体推进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深入推进“两创新一规范”,落实“三步四循环”工作法,完善“三会一课”会前会后“双报备”等制度;开展“苦干三个月、党员作表率”“整治‘三股歪风’,塑造良好形象”“五树五严”等活动,全面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10

加强干部队伍能力建设,激活干部队伍干事动力、奋斗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积极性,不断提升工作精气神;要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也是新时代推动改革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主力军。沁源结合新时代全县改革发展新任务新目标,紧抓干部队伍建设,创新干部队伍教育培训等工作。县委常委会把加强自身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坚持以上率下、率先垂范,努力为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树好标杆、作好表率,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自觉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

针对干部干事创业动力不足这一问题,沁源不断强化干部队伍的学习、交流和培训,调动干部队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沁源在长治全市率先启动“两高下基层”干部培训项目,并邀请包括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在内的全国多领域专家学者对全县党员干部进行专题培训,累计培训1.2万人次;分类型、分批次组织县乡村党员干部到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浙江金华、江苏宿迁、陕西延安、山西纪兰党性教育基地以及周边县区等知名高校或地区进行专题培训、学习、考察6500余人次,进一步开阔了视野、理清了思路、激发了干劲;按照“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的根本要求,选派70名干部到乡镇挂职锻炼,11名优秀年轻干部到村任党组织书记,引进高层次人才51名,储备农村后备干部481名,让干部真正沉下去、挑重担,得到充分的锻炼成长,打造出一支“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为推动新时代绿色沁源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队伍保障。

打造团结集中、动力饱满、稳定充满活力的干部队伍,为新时代县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基本保障

各级领导干部的干事动力、综合素养对地方治理与县域发展质量具有决定性影响。尤其是在转型发展关键期,更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以增强本领、提高能力,打破思维定势、摆脱利益束缚,齐心协力、干出成效。在基层,党政班子换届、主要领导变更带来发展思路的变化是普遍现象,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就任领导干部为追求任期政绩而片面关注短期效果、漠视长期利益的问题。从“三驾马车”到新发展理念,发展思路经历了从短期到长期、发展动力经历了从外生到内生的重构,反映了以往短期的政绩观及其机制体系难以适应既有的理念架构。因此,必须形成既有利于长期推进、又能够不断强化落实新思想新理念的机制体系,以干部队伍的思想统一、体制机制的持续连贯为改革发展保驾护航。

沁源建立健全党委领导下的综合决策部门,定期组织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大幅度提升干部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执行力,形成上下联动、协同配合的绿色发展推进机制。为加快绿色发展人才队伍建设,沁源一方面不拘一格地从本地选拔经过锻炼、有政治担当的年轻优秀分子,把他们放到关键位置去独当一面,另一方面加快转变干部群众的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通过强化智库建设、专家培训等多种途径全面提升干部综合素质。同时,注重政策的连贯性,强调绿色发展“一届接着一届干”,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姿态,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对绿色发展理念的强化和保障。

干部队伍建设成效受到城乡群众高度认同

调查发现,沁源城乡基层党组织在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推动改革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93.0%的受访者认为“基层党组织在宣传党的主张上发挥的作用更强了”,92.1%的受访者认为“基层党组织在贯彻党的决定方面的作用更强了”,91.4%的受访者认为“基层党组织在推动改革发展方面的作用更强了”;在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方面,分别有90.5%的受访者和89.8%的受访者认为“城乡基层党组织发挥的作用更强了”。在诸多对沁源干部队伍变化的评价中,“干部的学习氛围更浓厚了”这一项,受访者给予的评价最高,均分为4.45分(满分5分),体现出沁源的干部在“绿色立县,建设美丽沁源”过程中,面对新的理念、发展经验、工作技能,积极主动学习,学习能力得到增强。同时,“干部的干事创业动力和创新意识更强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更高了”这两项均得到受访者4.43分的评价,“干部强弱项、补短板,提高本领的意识和能力提升了”得到受访者4.41分的评价。此外,有86.7%的受访者对“干部为民服务的理念更强了”表示认同。

11

图1

未来方向

结合专家提出的有关建议,以及基于前述的有关研究,课题组认为沁源应立足于实施“绿色立县,建设美丽沁源”发展战略取得的成绩成效,着眼于进一步以绿色发展引领高质量发展,坚持以“发展”为关键词,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继续走好具有自身特色、切合自身实际的新发展理念指引下的转型发展之路,加快打造“绿色”引领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样板。

立足“绿色”实践,加快推动绿色沁源更高形态的发展

党的十九大以来,沁源立足生态优势,深入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绿色作为统揽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基调,将绿色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沁源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突破了绿色发展瓶颈,增强了绿色发展底色,激活了绿色发展灵气,提升了绿色发展品位,做活了绿色发展文章。

其中,“转型、增绿、开放、强基、富民”和“修路、种树、治水、兴文、尚旅”作为推动沁源绿色发展的重大思路和重要路径,一方面为沁源县域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又推动沁源绿色发展进入更高形态的新阶段。绿色沁源更高形态的发展,并不仅仅着眼于绿色发展,而是在已有的基础上,以绿色发展为统领,把绿色发展放在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于一体的全面发展的突出位置,将绿色发展放在改革发展与治理创新大局的重要位置,形成绿色发展引领驱动更高形态发展的强大合力,进而推动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

进一步巩固“绿色立县,建设美丽沁源”所取得的成果成效

立足煤炭资源大县的发展实际,沁源要进一步深入实施“绿色立县,建设美丽沁源”发展战略,继续践行“五大发展思路”,扎实走好“五条发展路径”,把“绿色思维”“绿色意识”“绿色精神”更加深入地融入城乡发展和治理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一以贯之地推动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支撑全县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另外,沁源还应继续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深化改革、化解风险、安全稳定、环境保护、党的建设等各项工作,提高城乡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加快打造“绿色、康养、文化、幸福、美丽”沁源,实现县域发展生态的全面改善,在城乡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中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从更高形态、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是坚决破除市场主体中的无效供给,推动市场出清。一方面,要抓紧处置僵尸企业的“牛鼻子”,倒逼僵尸企业稳妥退出;同时,坚持对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破坏生态严重的项目实行零审批、零引进。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传统工业企业改造升级。二是大力培育形成新动能。结合沁源当地城乡公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有针对性地促进现代服务业做优做大,同时进一步推动资源型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特别是对于煤炭能源行业,必须继续坚定不移地走“减”“优”“绿”之路,全面打造以机械化、集约化、信息化、智能化为支撑的煤炭生产体系,为公众提供更高质量、更优品质的生态型能源产品。三是以深化改革来切实降低实体企业成本。有效推进关键领域改革深化,为实体企业营造更好的内外部发展环境条件,这既是资源型地区普遍面临的难题,也是沁源作为资源型地区在转型发展实践中的重要着力点。

借助优势互补的合力助力绿色发展进一步提档提速

在更广范围的跨域发展中找准自身定位,借助于优势互补的合力来助力绿色发展进一步提档提速。一是立足山西省整个中南地区的转型发展全局,发挥北上太原市、东进长治市、西接临汾市和吕梁地区的区位条件,进一步做强以旅游业为代表的体验式经济,提高品牌影响力,提升其对沁源县域经济的贡献率。二是主动向周边县市加大开放力度,深刻分析自身与各县市之间的相互比较优势,为促进县域内相关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县域内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优化奠定更为坚实的市场和要素基础。三是着眼于引领更广范围的绿色发展实践,随着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全面加强与周边县市尤其是平遥、安泽两地产业体系在链条上的互嵌对接,实现县域间绿色发展的协同互促与共生共进。

做好沁源高质量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沁源县委县政府狠抓落实,出台了一系列实施绿色发展的行动计划,打造了绿色发展的“沁源样板”。在此基础上,沁源须继续下大气力植树造林、实施增绿工程,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提高经济发展的绿色含量,提高绿色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擦亮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另外,在深化完善具有沁源特色的绿色发展战略规划的基础上,沁源应进一步完善绿色发展空间布局规划,进一步完善资源环境生态红线规划,进一步完善空间治理规划,进一步完善区域差别化发展规划。未来还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地做好沁源县高质量发展规划和“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工作,以高质量规划引领绿色沁源更高形态的、更高质量的、更可持续的发展。

着眼转型发展,加快推进真正契合沁源实际的现代经济体系建设

长期以来,沁源产业结构过度依赖于煤矿产业,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转型发展成为沁源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沁源围绕“转型”这一发展思路,充分发挥生态资源、文化资源等比较优势,突出抓好“兴文”“尚旅”这两大发展路径,坚定不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应继续推进绿色农业产业有序发展、文化旅游形成特色,逐步构建起适应沁源发展、符合沁源实际、具有沁源特色,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绿色经济体系为核心、以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为指向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协同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现代产业大力发展

在煤炭产业作为县域经济主要支柱的背景下,积极推动绿色发展方式理念落地,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做特做精现代农业,做绿做强现代服务业,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沁源特色、切合沁源实际、顺应人民意愿且具有长期发展空间的经济结构优化之路,加快推进真正契合沁源实际的现代经济体系建设,创造性化解生态保护要求与经济发展需求、经济发展模式之间的矛盾,以及现有财政政策缺乏对绿色发展要求的适应性等发展困境,以向质量要效益,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为导向,推动绿色转型升级。

另外,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行绿色生产发展方式的同时,沁源应继续把“兴文”“尚旅”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促进“旅游+”和“+旅游”,实现多产业融合发展,强化文旅融合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作用,不断培育发展新动能,开拓发展新空间,打造发展新高地。围绕打造“冬游海之南、夏住沁之源”森林康养旅游品牌,大力发展森林康养、温泉康养、中医药康养、乡村康养和康养地产等新业态,全力打造“森林康养第一县”。

构建契合沁源自身实际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一方面,沁源农村总人口占全县总人口比重较高,即便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未来仍将有部分人口居住和生活在乡村地区,加之林地面积大、产业分布相对集中、城区面积狭小等特点和现实条件,使得全面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和经济地理显得格外重要。结合全县当前固有的发展基础,今后的实践中,沁源县委县政府应在坚持转型增绿的过程中,以实施主体功能区建设为抓手,构建发挥县域内不同区域间有效对接融合的机制和政策体系,以此推动县域东南西北中各区域组群式差异化发展,在县域内部和城乡之间,打造优势互补、协调联动、要素流通、服务共享的发展共同体。

另一方面,沁源应适度集中人口和产业以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城镇人口规模,以产业集中集群带动就业人口就近就地集中,走新型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之间的三元互动之路,实现土地、产业、人口之间的良性互动,促进政府创新、市场活化、社会治理之间良性互动,让更多群众享受到城市化红利,有力推动生态环境的优化和县域的可持续发展。

继续强化改革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紧密联动性

一是在涉及重点民生等“公共”领域,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的引领作用,在县级层面,对城乡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进行科学的布局和谋划,为县域更高形态、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可持续的绿色发展奠定稳固而坚实的基础支撑。二是在公有制经济领域,在重点加强对县域内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科学指导的前提上,鼓励企业以效率为导向不断深化改革,继而以这种自下而上的方式来切实减少企业内部改革所面临的阻力。三是在非公经济领域,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支持各类民营企业、微观经济主体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改革创新,以真正实现通过改革激发民营经济活力的目的。

打造更高水平、更高形态、更高质量的开放创新平台

依托现有产业园区,在体制机制上,打造更为高效便捷的营商环境,尤其要对标北京、上海等先进城市,降低行业准入门槛,缩小区域间行政审批差异,提高产业和项目落地效率;在技术层面上,加强跨地区、跨领域数字化信息对接平台、资源整合平台和服务对接体系建设,为开放发展、区域互促共进赢得更为宽广的辐射空间和范围;在产业覆盖上,继续深化农业领域的对外开放。

课题组专家认为,沁源在环境建设和绿色农业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沁源现有条件更有利于建立“现代全产业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即在较大区域里各类农产品生产均以物质能量多层次自我循环为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无公害物质能量补充为辅,实现农业投入产出过程亲自然、高效率运转的农业生产体系)。为此,沁源接下来应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特色农业发展为主调,以“太岳山生态特色现代农业经济走廊”建设为载体,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找准切入点、突出关键点、培育新亮点,探索建立“现代全产业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创新培育现代全产业生态农业的农业经营组织,走循环经济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尽快打造出几个具有较大影响力和示范带动效应的农业产业园区,加大对品种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高新技术项目和畜牧、花卉、绿植等高效农业项目的引进力度,加快建设具有沁源生态特色的现代农业,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聚焦文化沁源建设,以文化之力进一步增强合力发展之势

文化是发展的根和魂,是发展的强大力量。推动“绿色立县,建设美丽沁源”,关键在人,关键在人的思想观念,必须加强绿色文化宣传,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把绿色文化理念贯穿始终,不断增强沁源人民绿色发展的价值理念,潜移默化地把绿色发展意识观念转化为推动绿色发展、引领未来高质量发展的自觉行动。此外,沁源历史底蕴深厚,文化内涵独特,拥有丰厚的历史、人文、宗教等传统文化,基于“沁源围困战”的红色文化以及具有沁源特色的民俗文化,也是绿色沁源今后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和强大精神动力。

用绿色理念为沁源进一步高质量发展塑形铸魂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发展成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绿色发展理念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领推动绿色发展的行动指南,其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旨在突出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为推动以绿色发展引领进一步高质量发展,沁源今后要加快做好用好沁源文化这篇大文章,用绿色发展这一新发展理念、新发展观和文化底蕴、哲学意蕴为沁源进一步高质量发展塑形铸魂,把内生动力激发出来、把发展活力释放出来、把巨大潜力挖掘出来。

将红色文化、绿色文化融入高质量发展方方面面

沁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文化、红色文化非常丰富,这是绿色沁源今后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沁源正处于转型发展爬坡过坎的关键期,要将绿色发展理念与沁源特有的红色基因有效互嵌,用足用好红色资源,做大做强红色文化,继承弘扬“沁源围困战”精神,凝聚全县人民“绿色立县,建设美丽沁源”的信心,使之成为推动绿色沁源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县域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重构,让“红色基因”融入基层党建血脉,把沁源基层党组织打造成为推动改革发展、治理创新、转型升级的坚强战斗堡垒,充分发挥党支部“核心的堡垒的作用”,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为了加快绿色发展,沁源应充分发挥原有文化的底色,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绿色生态文化,提升绿色发展品位,将绿色文化融入到广大人民群众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做到绿色文化入脑、入心,最大限度地动员全县居民投身到建设绿色沁源的绿色发展中来,营造出一种绿色发展的文化氛围,为促进沁源绿色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为“绿色沁源”建设贡献“文化沁源”风采。另外,通过多元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融合,不仅能极大地提振全县干部群众的精气神,而且也能激发干部群众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县域发展面貌、提高县域社会治理能力,以及改善自身境况的强大精神动力,创造性运用沁源文化为绿色沁源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用“文化+”思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推进“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建设,继续建设“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展点;鼓励文学艺术创作、精品剧目创排,在建设绿色沁源中找灵感;做大做强广播影视、文化演艺、文化旅游等行业,培育壮大一批龙头骨干文化企业。突出“文化+制造”“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体育”等创意新模式,增强文化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在“绿色沁源”建设中彰显“文化沁源”魅力。

对标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是实施“绿色立县,建设美丽沁源”发展战略的主力军和先锋队,也是新时代推动改革创新发展、高质量转型发展、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主力军和先锋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积极性,不断提升工作精气神”。沁源要继续强化干部队伍的学习、交流和培训,激发调动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自觉把绿色发展理念转化为沁源各级干部在作决策、抓工作、促发展上的具体行动。

进一步加强政治教育,提升党员干部思想认识

沁源接下来应按照“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的根本要求,构建覆盖全县的学习体系,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系统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联系沁源发展实际,创新学习机制、提高学习能力,深入开展“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活动;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还应牢牢把握“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作表率”的具体目标,进一步树牢“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持续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做到学思用贯通和知信行合一,不断增强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和理论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

创新体制机制和工作方法,多渠道培养干部

沁源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应不断增强学习意识和学习本领,坚持学懂、弄通、做实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确保党的理论创新推进到哪里,党员干部的理论武装就及时地跟进到哪里;沁源应继续推进“两高下基层”干部专题培训班,对全县党员干部进行专题培训;进一步通过智库建设、专家培训等多种途径提升干部综合素质,鼓励更多干部“走出去”解放思想、开阔眼界,学习发达地区的先进理念和宝贵经验;加快打造一支“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为推动新时代绿色沁源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坚实队伍保障。

此外,还要创新干部挂职锻炼制度,打造“上(上挂国家、省、市有关部门)、下(下沉基层一线)、东(东部发达地区学习)、西(西部艰苦地区锻炼)”相结合的干部挂职机制,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分工、不同领域所属干部面临的现实问题。

进一步解放思想,保持干部队伍创新状态和奋斗姿态

解放思想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武器。推动绿色沁源高质量转型发展,关键是解放“人”,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心态,提高认识,提升状态,增强信心,提振干部群众推动县域改革发展的“精气神”,激发调动干部群众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干部群众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激活县域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动力、活力、潜力。

为此,沁源今后应坚持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引领,加强舆论引导、壮大主流舆论、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汇聚力量、营造氛围,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始终保持良好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思想精神之基,巩固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另外,沁源还应用好解放思想这一重要法宝,跳出传统思维的窠臼,破除陈旧观念的束缚,发挥解放思想的威力,凸显观念先导的作用,以新思想引领县域高质量发展,以锐意进取、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敢闯敢干、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更加开放、更加主动、更加自信的良好心态奋力书写县域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拓展新时代绿色沁源高质量转型发展新局面提供思想保障和工作保障。

以科学容错纠错机制为干部干事营造良好氛围

进一步强化“为官必为”意识,增强“为官会为”能力,追究“为官不为”责任,营造“为官愿为”环境。沁源应强化干部教育培训,提高党员干部理论水平,增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优化领导班子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提高专业化水平。要加强对年轻干部培养,优先把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干部放到关键位置去独当一面。要按照“两个尊重”“三个区分”要求,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探索建立合理的容错纠错机制,允许失败、宽容犯错,教育引导沁源干部敢于担当,并为敢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负责的干部负责,不让清廉干事、勇于担当的干部流汗又流泪,在全县营造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良好氛围,营造理性宽容、和谐的干事创业环境,不断激发全县干部改革创新的积极性,鼓励敢试、敢闯、敢担当者奋发有为、创新有为。

强化党建引领,加快形成转型发展与现代化县域治理体系建构的协同联动关系

如前述转型发展,不仅仅是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转型的背后更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整体的更新与重构,这对治理体系与治理方式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在转型发展过程中,进一步推动县域治理现代化进程,是当前县域发展亟需解决的重要议题,而党建引领则是解决这一重要议题的关键。现代化县域治理需要整合政府与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只有通过强化党建引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将经济转型发展与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紧密结合。通过共建、共治,使人民在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为加快形成转型发展与现代化县域治理体系建构的协同联动关系,沁源必须强化党建引领的治理机制,明确多元主体的权力边界,全面打造以“合作”为核心的县域治理模式,建立健全网络社会综合治理体系。

强化党建引领的治理机制

面对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任务和要求,为避免党的基层组织的引领作用、服务功能和治理能力不能很好地发挥,党建引领发展的工作机制建设、组织建设、队伍建设不能很好地适应,必须把党建创新放在首位,致力于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党建引领治理创新、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党建引领脱贫攻坚的重要作用,激发党建工作活力,实现党建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同频共振、互融共促。党建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治理机制,对推动跨部门和跨领域的协同治理、引领多元治理主体规范运行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党建引领的核心要义是对多元治理的活力与秩序的双重把关,确保社会既充满生机活力又保持安定有序。在“条”“块”协同中进行强有力的跨体系协调,在横向协调与纵向整合的统筹联动中发挥具有核心引领的制度性优势,凸显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治理的重要作用,进而避免出现转型发展与治理创新不协调、不同步、不同速的难题。

明确多元主体的权力边界

明确多元主体的权力边界,需要坚持政府、市场、社会、企业、群众有机统一,汇聚推动绿色沁源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一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合理界定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明确政府和市场的分工,把“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有机统一起来。二是处理好政府主导作用和企业主体作用的关系。合理界定政府与企业的行为边界,遵循市场规律,尊重市场决定,放宽市场准入,引入市场机制,扩大市场参与,增强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和调整能力,提高企业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和竞争力,营造成熟、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发挥好企业家这一重要群体作用,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推动民营经济加快发展。三是把政府主导和人民主体有机统一起来。充分尊重人民意愿,激发人民内在活力,教育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地投入到以绿色发展引领高质量发展当中去;同时,政府也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创新,以政策创新激发调动沁源人民积极参与的热情,以政策创新为广大群众的有序参与创造良好环境,以政策创新让绿色发展更好造福沁源人民、更好为沁源百姓创造良好的宜居环境和高品质的美好生活。

另外,为持续促进沁源生态文明与生态经济建设,结合沁源比较坚实的财政能力基础,课题组专家建议,在既有的社会治理体系机制之外,沁源可通过设立专项扶持基金的方式开辟资金来源渠道,同时将市场和社会力量纳入生态治理的过程当中。市场、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将大大增强沁源绿色转型中的社会治理能力。具体来说,通过专项基金,吸引社会资金投入苗圃产业,促进苗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将新设立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基金纳入政府预算管理,资金的使用上应当受到严格监督以及科学评估。此外,在编制相应预算时需要科学考虑本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环境特点与主体功能,因地制宜地使用好、管理好相应资金。通过严格预算编制、执行、调整、评估等程序,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基金的使用效率将显著加强,有利于社会资源向生态保护领域偏移。

全面打造以“合作”为核心的县域治理模式

其逻辑起点在于科学确立政府合理的职能范围和权力边界,明确社会事务的责任主体,使政府和民众共同承担社会责任,彼此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充分发挥作用。其次,在合作治理模式的框架下,增强社会自治能力。鼓励政治精英、文化精英、经济精英重返故里或入籍乡村,着力提高乡村能人的道德品质和知识素养,推动各类精英广泛参与乡村事务和县域治理。此外,要不断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综合治理机制,结合沁源今后各阶段转型发展的需要,参考有关研究和地方实践,重点加强社会化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多元化社会矛盾调处体系、动态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人性化实有人口管理体系、系统化综合信息管理体系等建设。

建立健全网络社会综合治理体系

沁源的绿色立县实践在当地深得人心,进一步加以强化和持续推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尽管如此,鉴于深层次的改革会涉及到经济形态的重塑、利益分配关系的重构等等,将在客观上增加有效开展舆论宣传尤其是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难度,这也是今后很多地区进一步深化改革时将普遍面临的问题。

对此,课题组认为,当前,沁源亟需“构建一套健全完善的网络社会治理体系”,至少包括四个方面:加强建立互联网传播、网络舆情回应、网络监管执法各环节有关机制,使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在县域各个层级得到很好落实;尽快推动县级融媒体中心软硬件设施建设,运用“互联网+”思维,围绕“绿色立县,建设美丽沁源”发展战略及其相关举措,主动设置包含多种展现形式的宣传策划主题,不断壮大网络舆论正能量;强化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大网上信访工作力度,指导有关单位建立畅通的网上信访通道,积极回复网民投诉,回应网民关切;依托县域尤其是乡村“熟人社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在富有声望的老党员、优秀教师等先进分子中培养网上“意见领袖”,与官方意识形态宣传工作形成合力,从而提高县域主流话语体系在公众心中的认可度、接受度。

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激励沁源等地加快高质量发展转型

沁源以绿色理念引领县域发展生态建设的实践探索,不仅对于其他资源型地区更好探索推进绿色发展、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极具参考借鉴意义,对于创新推动山西以及全国范围内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城乡振兴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社会治理体系创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等,也有着重要理论价值、重大现实意义和重要借鉴启示作用。需要强调的是,绿色转型及高质量发展,是各地当前及今后重要实践方向。基于沁源所取得的成果成效,以及显示出的发展趋势,课题组专家建议,集聚更多资源、力量推动沁源实践继续走向深入,无论对沁源自身,还是对其他地区借鉴参考,均具有重要意义。

加快优质资源集聚,激发改革创新活力

进一步以机制的优化,鼓励沁源改革创新、大胆探索、推动绿色发展引领高质量发展,最大限度激发沁源改革创新活力,更大力度增强绿色沁源转型高质量发展动力。另外,省市两级可加强对其支持指导,为沁源今后的绿色发展之路提供更大的平台,形成更为有效的体制机制。如:通过省市两级有关部门和力量的介入,搭建更具影响力的主题宣传、招商引资引智平台,吸引县域绿色发展所需的优质资源要素加快向沁源集聚;在省市两级的指导下,推动沁源党政部门加快建构真正具有可操作性的激励和容错机制,使全县各级干部群众能够放下思想包袱和顾虑,全身心投入全县改革创新事业,进一步提振干事创业动力。

及时总结推广沁源等地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经验探索

一方面,相关媒体应给予沁源探索更多宣传舆论支持,特别是要对沁源等地探索的重要做法、成熟经验、成果成效、现实意义、理论价值、启示作用给予更多宣传报道,为其他面临类似发展处境的地区提供参考与借鉴。另一方面,建议沁源主动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特别要推进省市县三级媒体融合发展,畅通省市县三级传播渠道,用全媒体思维、融媒体思路、新媒体技术,把沁源探索的成功做法、成熟经验、成绩成效、好故事好声音传播推广出去,为沁源实现更高质量发展营造浓厚社会氛围。这无论是对于沁源自身更高质量的绿色发展实践,还是对于其他地区观察沁源、读懂沁源,真正使沁源实践的有益经验为其他地区所了解,都非常必要。

加大力度扶持县域绿色品牌,推进现代化农业经济不断向高质量转型

结合沁源自身自然环境等方面优势以及城乡经济社会各领域在绿色发展实践中涌现出的突出典型,建议做大做强系列县域绿色品牌。如近年来沁河源头保护工作积累了丰富成果成效,文化旅游事业正向深度融合发展迈进,康养小镇相关体系机制、软硬件设施日趋完备,今后应继续加以推进。在条件相对成熟后,积极组织申报国家层面有关项目、资金和相关资质,以此全面提高沁源绿色立县实践的知名度、美誉度,为提振各级干部信心士气、提升城乡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奠定更为广泛的现实基础。

汇聚顶级智力资源,为沁源等地继续走好绿色立县之路提供有力支撑

首先,在县级层面加强对沁源探索的动态研究,对沁源探索既有成绩成效加以经验总结与理论提升,使之更好指导实践、深化认识、做好传播,为接下来沁源进一步以绿色发展引领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理论支撑和决策服务。其次,要加强当地智库与国家层面高端智库机构的有效联动,对当地发展成效、发展经验以及存在问题及时进行分析总结研判。另外,要打造第三方研究评价机制和相关领域专家学者长期联动跟进沁源机制,对沁源各级干部关心关切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动态调查研判,在此基础上,及时组织专家学者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教育培训工作,以保证全县上下继续走好绿色立县之路、继续深化改革创新的强大共识。

KT

[责任编辑:王博]
标签: 沁源   理念   实践   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