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文化篇

1.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专家解读】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原副院长张峰:经济建设工作搞不好要翻船,意识形态工作搞不好要变色。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述既讲明了经济建设在党的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也指出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核心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是由其基础作用所决定的,只有搞好经济建设,国家发展繁荣、各族人民幸福安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会有强大物质基础。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在于它的保障作用,这关乎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关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

2.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的讲话

【专家解读】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网络新媒体研究室主任孟威:当今世界,互联网上多元思潮涌动,交锋激烈,国力竞争中的话语权较量和作用愈见凸显。中国在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进程中,如何纠正西方话语误读和偏见、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是做好国际传播、提升舆论影响力、树立负责任大国良好形象的重要课题。我们要遵循规律,研究用户心理需求,把握好传播“时度效”,处理好“讲道理”和“讲故事”、“自己讲”和“别人讲”、“大声讲”和“柔声讲”的关系,既阐明自己的立场和主张,又潜移默化地达到说服成效。要学会用世界语言讲中国故事,用中国语言讲世界故事,创新传播方式,多平台、多维度地塑造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3.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

——2014年2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专家解读】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项久雨:实现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任务,是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形成和发展的现实动力所在。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是人类社会共同价值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是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基于自身历史文化、奋斗任务和时代问题,对人类社会共同价值的中国反映、中国理解和中国解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是相对具体的价值观念,而共同价值则是相对抽象的价值原则。正是这种辩证关系,才使这种特殊的、具体的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蕴含、体现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凸显了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人类性,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

4.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2014年2月27日,召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

【专家解读】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旭: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的主阵地,能否打赢网络舆论这一仗,关乎中国的未来走向。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在提高质量和水平的基础上,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推进网上宣传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方面的创新,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为广大网民,特别是为青少年营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

5.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

——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考察时的讲话

【专家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制度理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徐斌:习近平总书记这段话包含层层递进的三重涵义:首先,价值观对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具有引领、激励的作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前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年,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着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其次,青年处于心智不断成熟、思维不断完善的时期,其价值观也处于逐步养成的时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其发展至关重要。如果受到负面思潮的影响,形成了消极、错误的价值观,他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都会偏离正常轨道。最后,青年时期是价值观养成的重要时期,我们要重视引导青年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2014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

【专家解读】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唯一的连续性文明,五千年的连续发展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历史学家认为,中华文明具有如此长久的连续性,证明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必有一伟大而深厚的力量寓于其中。这个力量就是我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所滋养的中华民族精神,它赋予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发展历程中生生不息的主要支撑,必须努力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中还有许多思想理念为当代人类解决冲突提供了有益启示,有利于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深刻体现了中华文明处理人类难题的智慧。我们今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大力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7.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

——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专家解读】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李希光:强调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主要是要求文艺创作和文化产品的生产摆脱资本和市场的控制,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应成为党对文艺工作的基本要求和价值标准。随着媒体的商业化和市场化发展,媒体自身已经变成了资本利益集团的一部分,一些资本集团通过操纵收视率、点击率、粉丝量等来引导舆论、塑造社会主流价值观。在价值失序、道德沦丧等问题已十分突出的今天,为人民服务、反对文艺商业化,应该成为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精英阶层的主流共识。

8.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2015年2月28日,在会见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时的讲话

【专家解读】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教授孟鑫: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马克思主义是唯一的以无产阶级解放为宗旨的学说,它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重大革命,也是人类信仰史上的历史性变革。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共同的理想,是引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体现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完美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基本纲领和最高纲领的融合,既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又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保证了全党和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和精神上团结一致,为党和国家事业的顺利发展提供了无穷动力。

9.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专家解读】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部教授、博导范玉刚:中华文明历经磨难而不衰,五千年来一脉相承,积淀了为整个民族共同认可、普遍认同的优良传统。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等思想,依然在现代中国人的社会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在大众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评判是非曲直的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表达,滋养了中华民族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为现代中国涂抹了浓厚的历史底色。这些中华历史文化中蕴含的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生成了现代中国人发自内心深处的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自信和自豪感,赋予了中国人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精神力量。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2017年10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专家解读】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教授、博导徐艳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其中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奠基于近代以来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革命文化之中。马克思主义作为文化全球化的突出表征,为中国革命文化的出场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对我们今天应对各种风险、各类挑战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全球影响力之中,建立在当下我们对中国文化全球化境遇的审慎把握之中,建立在中国文化在全球化格局困境的破解思路之中。我们应将文化软实力和政策软实力有机结合,产生巧实力,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全球化时代焕发出更加强劲的生命力。

11.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

——2018年5月4日,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专家解读】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曹亚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其命运已经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充分证明了其科学性和真理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的国情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环境也产生了新变化,我们要用科学的理论去分析时代特征、把握时代主题、领会时代精神、认清时代变化;用科学的理论去分析错综复杂的社会背景,认清各种矛盾,明确我们肩负的神圣使命;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我们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提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用科学的理论来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行动,让理论变成物质力量。我们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提高我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把握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

12.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

——2018年8月21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专家解读】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史安斌:不断增强“四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即“2·19”讲话)发表一周年之际,由新华社等中央新闻单位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提出的自我要求。在“8·21”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援引了这一提法,并将“四力”的要求扩大到整个意识形态领域,锤炼和铸就更多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精兵。这一要求具体而明确,饱含了最高领导人的谆谆教诲和对广大新闻传媒从业者的殷殷期望。锤炼和铸就宣传思想工作精兵,提升脚力是基础,提升眼力是关键,提升脑力是核心,提升笔力是根本要求。

13.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2019年3月18日,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

【专家解读】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邱水平:人因德而立,德因魂而高。办好思政课,是事关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的根本问题,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着“生命线”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关键作用。

14.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2019年5月15日,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专家解读】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左凤荣: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不同文明和文化相互交流、互鉴、融合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创造文明、创新文明的历史。不同文明、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融合,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让人类文明更加丰富多彩。习近平主席强调尊重世界文明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不同文明和文化的交流,是基于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客观认识。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本国、本民族既要珍惜和维护自己的思想文化,也要承认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思想文化。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是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条件,也是文明传播和发展的重要规律。

责编/王妍卓 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王妍卓]
标签: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