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河南人民出版社新近推出的长篇纪实文学《太行金印》,可称为当今文坛的“及时雨”。像干渴的原野久盼甘霖滋润,文坛需要一大批讴歌为新时代奋斗、为实现中华复兴百年梦想而矢志不逾,恒守初心,坚韧努力,毕生奉献的优秀人物、民族英雄的文艺作品。《太行金印》就是这样一部好的作品。
《太行金印》记述了“改革先锋”“乡镇党委书记的榜样”吴金印的感人事迹。他五十多年工作在基层,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带领贫穷山区的群众,劈山凿洞、筑坝改水、填沟造田,为创造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奏出了一曲动人心魂的“改变命运交响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百年复兴中国梦的今天,需要这样一支交响曲,以激励人们的奋斗意志。所以,该书的面世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
这部著作是作家刘长利以十年磨一剑的写作精神,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打造而成。这里,笔者仅以扫描式的节奏摄取书中的几个镜头和片段章节,粗浅地漫话一下读后感:
“人往低处走”
1966年年初,当吴金印从中央团校学习归来,年方24岁,正是金子般的年龄,未来有无限的锦绣前程。照常规,被推选进中央团校的苗子,无疑是德才兼备的梯队人才,这次学习回来,组织打算安排他到位于城市的领导机关工作,作为接班者,今后自然会被委以重任,踏上重要的领导岗位。
正当此时,吴金印却主动向党组织写信,表达自己的理想追求。信是这样开头的:
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祖祖辈辈都是和黄土地打交道。如今农村还很穷,我决心到农村去,与群众一道改变面貌。我郑重地向组织申请:让我到艰苦的农村去……
之后,年轻的金印看了看写好的申请,又在“艰苦”前面加了一个“最”字。
领导当然对这样有志到艰苦的地方去的青年由衷地欣赏,但又担心年轻人是不是一时冲动做出的草率决定。经过交流,吴金印终于使领导相信,他是经过认真考虑而下的决心。最终上级做出决定,派吴金印到汲县(今卫辉市)狮豹头公社任党委委员、团委书记。狮豹头位于该县的西部,是山区,它是太行山余脉,典型的穷乡僻壤。这个地方正是吴金印期盼的“最艰苦”的去处。
与吴金印同期在团校的同窗,多是安排在了条件优越、待遇优越的党政机关,呈现一派升迁腾达的景象,这样的反差难免有人不解:俗话讲“人往高处走”,而吴金印,何以要往低处行?其实,年轻的吴金印未必不懂人往高处走的好处,但他以为:作为一个受党培养教育多年的年轻干部,眼下最需要他去的地方就是最艰难最落后的地方……
也正是对这次抉择的生动描写,使24岁的吴金印形象栩栩如生又昂扬挺拔地站立起来了。
“要住穷人家”
吴金印选择狮豹头公社最穷的靳庄驻队蹲点,坚持一定要住到最穷最困难的农户家。大队支书孔宪银无奈,只好安排他到全村最穷的徐锡成家。
这地方不仅吃得很糟,住得也同样很糟。
窄小的院落里挤了四户人家,共27口人,徐锡成一家八口住三间上房,拥挤的无法下脚,只好让20岁的大儿子徐泽美和生产队寄养的一头毛驴儿搭伙儿,住在一间十平方米的小屋里。村支书与吴金印随徐锡成的老伴儿牛德英在屋子转了一圈,硬是找不出一方能铺张床的地方。支书悄悄跟吴金印商量,不如再换户人家住,吴金印却坚决地说:“不用换,就住这儿”。其实吴金印已经合计好了,他拍拍徐泽美的肩膀,说:“小徐,晚上咱俩挤一张床中不中?”
牛德英赶紧说:“不中,不中,小屋里有驴屎、驴尿,那味儿呛死人嘞。”
小徐也犹豫地说:“这屋就一张小床,天黑驴再进屋,驴尾巴还往人脸上扫哩,咱俩咋睡?”
吴金印说:“你能住,我为啥不能住?咱俩可以打通铺嘛。”
夜幕降临了,小屋里弥漫的尿骚、屎臭味儿让人窒息,蚊虫又袭击叮咬……现实,这就是严酷的现实。然而小徐却已鼾声如雷。吴金印想,为啥小徐能睡着,自己却不能呢,距离,这就是与群众的距离!自己不是主动要求下农村、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吗?倘若不能做到与群众同甘苦共患难,咋能带领大家改变贫困面貌?吴金印带着深深的自责渐渐睡去……
这一节深入人物内心的描写,让一个立志改变山区贫困面貌的年轻干部的形象,生动鲜活,跃然纸上。
“水往高处流”
“水往低处流”是不争的公理。然而在这里,在狮豹头公社的山岭沟,吴金印就硬是干出了“水往高处流”的事实。
山岭沟是一条被千百年洪水冲刷留下的山沟,沟又长又深又宽,从高处逶迤而来。为了在沟里闸沟造地,先是沿沟的几个小队干,结果失败了;后来大队支书王培春又带领全大队社员干,没想到,一场大洪水把新修的一条条石岸、一方方梯田、一沟沟绿油油的庄稼冲了个精光。正当社员们望着洪水肆虐后的惨景痛不欲生时,吴金印赶来了。他鼓励乡亲们,挺起腰杆跟困难斗,他对大家说,改变穷困,仅有热情和干劲还不行,必须得采取科学的方法才行。
在现场,他多次召开“诸葛亮会”,分析失败原因,桃树坡老王说,想个啥招儿,叫水往下流变成往上流,一准儿中……
一句经典点燃起大家的智慧。吴金印茅塞顿开,围绕“水往高处走”的思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修建了几十道巍峨大坝,先让洪水翻过堤坝消耗能量,再落入坝下修筑的“消力池”,以削减洪水的速度和能量,再让洪水从池子里漫出来,顺着有坡度的地往上爬,然后再进入下一个循环,让奔跑的洪水一次又一次地绊倒……
吴金印吸收群众的锦囊妙计,使用科学的方法,使“三战山岭沟”取得完胜,使一道道堤坝,一方方梯田经受住了山洪的严峻考验,不仅解决了群众吃粮难题问题,还摸索出在山区复杂地形的造田的经验。几十年后又被他成功移植到唐庄的荒沟造田上,这种“闸沟造田法”,最终被国土资源部命名为“吴氏造田法”,作为典型经验,向全国推广。
……
像这类经典精彩的故事,《太行金印》书中还有很多。这里,笔者只是从长达60万字的《太行金印》中掬几簇浪花,采几朵小花,以期达到窥一斑而识全豹之目的。
阅览《太行金印》全书,作者以生动的情节和细节,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出了人物的精神风貌,特别是对主人公吴金印这位新时代改革先锋,乡镇党委书记的榜样的塑造,以事实说话,用行动代言,让吴金印的言行举止、思维决策、音容笑貌,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真实且深刻地在读者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先锋引领。可以说,吴金印的高尚情操、奉献精神,应成为当代人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更应让年轻一代传承并发扬光大。
祝《太行金印》的金色光泽滋润神州沃土,祝《太行金印》的金子精神熠熠闪耀!
焦述,国家一级作家,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名誉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