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国家治理研究院> 正文

创新推动区域化党建的县域探索

区域化党建作为近年来基层治理的重要探索,通过党组织组建动态化、党的活动开放化、党员教育管理服务一体化、作用发挥社会化等举措,改变传统基层党建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态势,有利于积极推动区域内党建工作的全面整合、积极磨合和有效融合,增强区域性党组织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区域内党建工作的统筹发展、齐头并进,实现组织建设、社会治理和基层民主有机结合。《国家治理》周刊编辑部集中梳理了我国各地以“区域化党建”为引领的县域发展实践探索,并从全国各大地区选取了八个较为典型的基层治理实践进行提炼总结,以期为其他地区提供参考借鉴。

福建永春县:深化“1+X”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模式

永春县共有社区27个,其中党委2个、党总支2个、党支部39个,党员2175名。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口聚集到城区,形成了众多的居民小区,商业街区、商务楼宇和商圈市场也随之兴起,聚集了大量的非公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如何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破解因地域、隶属分割而带来的资源分散、规模效益差、工作协调衔接不畅等问题,成为当前城市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对此,永春县聚焦问题导向,探索“1+X”党建引领城市治理新模式,为社区居民解难事、办实事,实现了党建工作与社区治理的同频共振、互促双赢。

“1个社区党组织+X个党支部”,推动区域化组建

规范“社区大党委制”,将党员数较多、基础较好的2个社区党支部升格为党委,聘请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担任兼职委员,通过“点线面结合、功能型聚集”的组织设置模式,进一步理顺组织关系。桃溪社区党委下设万星文化广场、临江经典小区、纸织画艺术研究院等6个党支部,覆盖小区、商圈、社会组织等不同领域。设立“楼栋党小组”,根据社区党员分布情况,以居民小区或楼栋重新划分党小组,延伸党组织触角。例如,临江经典小区党支部在全面摸排小区党员的基础上,精心挑选“党员楼长”,为楼道内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残疾人等困难群众提供物资采购、居家养老、办证申请等代办服务。推行“多网融合管理”,将党建网格、综治网格、环卫网格整合起来,运用“云平台”、大数据等网络技术,将社区按区域划分为若干网格,由社区“两委”担任网格管理员,将综治管理、计生、环境卫生等各项服务管理具体细化定岗、定人,并设立网格监控平台,实行主要路口24小时全天候监控,形成“条块结合、互通联动”的工作体系。

“1个党群服务中心+X个固定站点”,推动精细化服务

建设27个标准化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通过统一外观标识、统一功能布局、统一牌匾制度,推行社区干部坐班制度,打造为民服务、议事决策平台。设立“党小组之家”,以党员家庭为阵地,结合“主题党日活动”定期开展党小组活动,做到“有统一标识、有固定场所、有活动计划、有学习资料、有台账记录”。设立30个社区党员志愿者服务点,引导党员志愿者发挥特长,提供家电维修、代缴水电费、代收快递等志愿服务,营造“有困难找党员”的良好氛围。设立党员责任区,结合党员“承诺、践诺、评诺”工作,由社区党组织把区域内的所有公共绿化和其他重点公共场所划分成若干责任段,由党员认领,实行绿化养护和卫生保洁责任包干。组建移风易俗督导队、治安联防队、环境卫生整治队、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等队伍,开展文明创建、平安建设、环境整治等各类活动。

“1个联席会议制度+X个工作机制”,推动常态化运行

建立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指导4个乡镇、27个社区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吸收驻区机关企事业单位、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共同谋划社区发展,推动社区各项工作落实。建立发展共商机制,定期召开社区“两委”、物业公司及业主委员会联席会议,研究特色社区、楼宇商圈等党建工作。建立活动共办机制,落实党员活动日制度,在每月第一个工作日,组织辖区内党员集中开展党员联学会、志愿服务等活动。建立党员共管机制,发挥社区党组织作用,做到社区党员直管、在职党员双管、离退休党员接管、流动党员参管、下岗党员重管。建立资源共享机制,针对山区县资源有限而且分散的问题,整合各级单位、各类组织、工业园区、居民小区等现有资源,全面摸清人员、场所、设备等方面情况,编制资源清单和需求清单,通过签订协议、共同使用等方式在社区内统筹使用。

云南寻甸县:“一轴四网” 推进区域化党建,激发县域发展活力

随着城镇规模不断扩张、城镇人口持续增加,群众诉求和需求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云南寻甸县社区原有的服务理念、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已经不能满足群众的实际需要。这就迫切要求街道党工委和社区党组织充分发挥作用,在党建统领下创新社区社会治理,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构建和谐社区。为顺应发展变化,寻甸县通过构建“一轴四网”区域化党建体系,把街道社区、城市功能区、商务楼宇等区域作为“铁打的营盘”和治理单元,分层分类有效凝聚各类组织、各个群体和各种资源力量,在区域中实现共建共享,推动县域发展。

组织联建,健全互联互动机制。构建“一轴四网”区域化党建工作体系。“一轴”,即县委—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网格(片区)党组织四级上下联动形成领导核心轴,“四网”,即在县—街道—社区—网格(片区)四个层面,分别搭建由组织体系、工作体系、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构成的党建网络,把基层党建工作与区域基层社会治理有机融合,让各类社会主体在不同区域实现“有利有位有为”。分层级建立县、街道、社区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在仁德街道建立党建联合体,在4个社区建立党建联盟,通过区域性党组织有效整合各领域党建要素。实行党建网格化管理,推行“县—街道—社区—居民小区(小组)”治理模式,把党组织向楼栋、物业服务企业、业主委员会延伸。加强资源配置和力量配备,鼓励基层党组织班子成员、党小组长和离退休党员等骨干担任网格长、网格员,整合驻区“两代表一委员”和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等力量,推动需求在网格发现、资源在网格整合、问题在网格解决。

资源整合,形成互补共享格局。健全互联互动的共建机制,强化驻区单位的社区建设责任,20余家单位与仁德街道7个社区签订共建协议,明确内容、要求与责任落实。街道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相互提供资源清单和需求清单,相互开放、统筹整合使用党建、教育、文化、体育等场所阵地,实现需求互补、资源共享。驻区单位400余名党员定期到仁德街道7个社区报到,参与社区共建,每年底开展驻区单位与社区“双向评议”活动。进一步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完善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发现居民需求、统筹设计服务项目、支持社会组织承接、引导专业社会工作团队参与的工作体系。推进区域性党群活动服务中心建设,在园区建立党群活动服务中心1个,为中小微企业党员、流动党员提供活动阵地。推动7个社区活动场所积极向驻区单位党组织开放,驻区单位党组织向社区居民开放文体设施和活动场所等,打造区域内党组织共享共用的学习阵地、教育阵地、宣传阵地、活动阵地,形成功能互补的社区党建阵地群。

服务联办,提升基层群众满意度。强化社区党组织职能作用,切实落实社区工作准入制度,制定社区工作事项清单和社区印章使用清单,严格按照准入审批程序报批,推动社区党组织把工作重心聚焦到教育、管理、监督党员和组织、宣传、凝聚、服务群众上来。开展“一站式”服务,对29个社区为民服务站实行标准化建设,统一设置党员服务、民政事务、社会保障等窗口,开展错时、延时和预约事务办理,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服务。开展“组团式”服务,由社区党组织牵头,整合驻区单位力量,组建各类党员志愿服务团队8支,采取群众点单、党组织下单、志愿服务队接单的“三单制”工作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展集中服务。开展“个性化”服务,广泛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报到、党员设岗定责、认领群众“微心愿”活动,以老年人、下岗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为工作重点,组织在职党员开展“一对一”服务,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治理融合,推动基层协商民主。强化街道党组织统筹协调功能,赋予街道党工委对区域内事关群众利益、重大决策和重大项目的建议权,涉及街道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参与权,涉及街道的公共事务的综合管理权,构建规范协调、调度有方的区域综合管理机制。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居民自治机制、民主协商机制、群团带动机制,每年年初由街道社区征集辖区党员群众需求,梳理形成“需求清单”,街道社区党组织整合自身和驻区单位资源,提供“资源清单”。加大“需求清单”和“资源清单”的对接,结合实际列出“项目清单”,及时召开街道社区议事协商会议,抓好“项目清单”的组织实施,实现需求互补,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一步落实关于规范完善社区公约的相关规定,推广“街长”制、“楼栋长”制,组建治安巡逻队、政策宣传队、卫生保洁队参与楼栋治理,构建党建引领、社会参与、共治共享的城市社区治理体系,不断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强化保障,增强公共服务能力。结合社区实际,有计划地把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干部、大学生村官、大中专毕业生等群体中的优秀人才选拔进社区“两委”班子。建立社区党组织书记后备人才库,实行社区党组织书记县委组织部备案管理。加强社区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为每个社区配备一名专职党务干部。实施社区干部学历提升行动计划,进一步提升社区干部文化程度。落实街道、社区、居民小组党建工作经费和社区服务群众专项经费保障,为基层党组织开展工作、服务群众创造良好条件。完善社区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加强管理监督,确保经费用到实处、取得实效。规范社区活动场所建设管理使用,推进居民小组活动场所建设,并向党组织、党员和广大群众开放,让党组织开展工作有平台、党员学习教育有阵地、群众娱乐活动有场地。

四川江安县:打造区域化党建体系,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江安县从整合区域资源入手,通过组织共建、服务共享、工作共推,着力打造区域化党建体系,促进基层党组织整合联动,实现了党建资源充分利用和服务水平有效提升。

组织体系区域化,组织资源共建。适应经济基础、社会环境、产业布局、行业分工、党员流向新变化,按照“一片一团一线、跨界组团相融”的原则统筹组织设置。一是按照地域相连、基础相近、产业相通的村成片组团连线发展的思路,整合区域内生产要素,在一个乡镇或跨乡镇统筹多个村、协会(专合社)、企业、产业链共建农村区域性党组织。二是以社区党组织为主体,构建“社区+辖区内单位+辖区内其他组织”跨界组团区域性党组织,依托居民小区、商务小区、企业园区等组建区域性党支部,按地缘、业缘、趣缘、网缘建立功能党小组的“三位一体”区域化党组织体系。三是结合社区“双报到”、志愿服务、“挂帮包”等活动,构建“机关+社区”“机关+服务队”“机关+协会”“机关+基层”党组织共建模式,一个机关要进驻一个社区,根据单位特点和职工特长成立一支党员服务队,指导一个行业协会,共建一个基层单位或后进村,形成一线到底的组织模式。目前,全县构建“一片”式区域党组织68个,“一团”式区域党组织56个,“一线”式区域党组织43个。仅阳春镇就新建立了阳春社区、白塔片区、滥坝片区、土红片区4个区域性党总支,共管辖32个支部。

服务体系区域化,服务功能共享。按照“区域化统筹资源、便民化服务群众、多元化服务载体”的思路,构建资源共享、集约高效的区域服务体系。一是构建“一网一中心”综合服务共享平台。根据农村、社区、机关、“两新”党组织的不同需要,投入300余万元,建设集电脑、手机、电视“三屏互动”的一体数字化综合共享服务平台。整合村、社区设施场地资源,新(改)建10个区域党群服务中心,为区域提供公共管理服务,并与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互通联动,使得党员群众可以不出区域获得法律咨询、社会保障、行政审批、医疗救助等各类快捷服务。二是组建区域共享服务队伍。统筹区域内人力资源,组建产业带头人、农村实用人才、党务工作者、党员志愿者、安全应急“五支联合服务队伍”,由区域党组织统筹使用和管理,及时为区域内群众提供产业发展、技术技能、政策咨询、应急救援等服务。三是创新服务群众载体。开设18个“民声茶馆”、组织每月1次“小康院坝会”、建立162个党建QQ交流群、开展“党员义工日”活动等,搭建区域联系服务群众载体,主动听取群众意见建议,通过事宜共商、活动共搞、发展共建,着力解决区域内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目前,已解决民生诉求、困难群众、稳定工作、全面小康等四类问题共480余件。

运转体系区域化,服务工作共担。以区域党组织为主,引导区域内单位和其他组织共同参与协商管理,构建“区域共商、和谐有序”运转体系。一是建立区域联动机制。以区域性党组织为主体,构建区域党组织—乡(镇)—县政府职能部门“三级联动”机制,定期听取辖区单位、代表、群众意见建议,实现区域内产业发展、民生民本、安全维稳等工作联议、联办、联管,促进区域和谐发展。二是建立党群联动机制。广泛吸收区域内群团组织、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社会群体等,引导区域内各种组织有序参与社会管理、承担社会责任,与党组织同步开展活动,实现区域内党建工作目标、机制和行动的一致性。三是建立考核联动机制。以区域为单位,构建区域党组织—辖区单位—其他组织“考核联动”机制,建立领导责任制、考核实施细则等,变原来的线条式单独考核为块面式联动考核,以联动考核倒逼各组织、单位推动本区域工作。

贵州习水县:以区域化党建为抓手,扎实推进基层党建工作

贵州习水县主动适应城乡统筹发展需要,以区域化党建为抓手,实行区域“组织共建、设施共享、党员共管、活动共搞”,构建基层党建新格局,进一步提升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构建“区域统筹、动态灵活”的基层党组织体系。针对地域、行业、人员的不同特点,分别确定了习水河流域“服务度假旅游业,壮大村集体经济”、桐梓河流域“推行村民自治,推动同步小康”、赤水河流域“提升基层服务水平,建设和谐美丽家园”和中部片区“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加强村干部党风廉政建设”四大课题,统一考虑区域内党组织设置、党建阵地建设、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等工作,统筹开展党的活动,探索实践多种符合实际、务实管用的区域化党建模式,形成全覆盖的基层党组织新体系。以区域为纽带、固定空间为依托,在农村、社区、工业园区等地探索形成园区统筹、区域统筹、村企统筹、村居统筹等区域化党建模式。

搭建“区域联动、集约共享”的基层党建和公共服务平台。在所有乡镇(区)建立党务服务政务大厅的基础上,整合资源、集中财力,同步建设集党员服务中心、农家书屋、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点等为一体的区域性公共服务中心,设置相应功能室,作为区域共享的服务平台和教育阵地,免费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群众开放。其中,桃林乡投入50余万元,依托乡镇党务政务大厅,建成面积达300平方米,集党员服务中心和远程教育中心课堂为一体的公共服务中心,为全乡28000余名群众、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政策咨询、业务办理、党员教育培训、组织关系接转等“一站式”贴心服务。

完善“区域一体、动态开放”的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对流入区域内的党员,区域性党组织主动接纳,并根据职业、作息时间、居住地等实行分类量化管理。以区域为单位开展开放式组织生活,实现党员教育管理从单位封闭式向区域开放式转变,形成“区域一体、动态管理”的党员教育管理机制。比如,东皇镇虹顶社区设立党员活动室、远教播放室、四点半学校等5个服务场所,向辖区企业和党员职工免费开放,定期提供教育活动菜单,发放教育课件,开展专题讲座,对党员职工学习情况实行量化管理,全面提升党组织活动的质量。

推行“服务为重、协商互动”的党建工作运作方式。以区域性党组织为核心,广泛吸收区域内各类组织负责人和各层代表,建立区域党建共建联系协调会议制度,定期听取辖区单位意见建议,健全区域民主协商、共驻共建机制,确保区域党建工作在共抓中落实、在和谐中发展。习水河流域通过建立区域定期调度会,协商决定区域重大事务,协调化解矛盾,全面提升区域内基层党建工作水平。习部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在成立项目党支部的同时,普遍成立产业发展协调合作组织,共同研究解决旅游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等乡镇“统”不了、政府“包”不了、农民“办”不了的问题。习水河流域为推动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在旅游产业链建立党组织39个,通过联动培训、组团服务,帮助区域内企业、农户协调解决土地征用、资金和信息等问题。

江苏丰县:持续推动区域化党建,开启基层治理新局面

2017年以来,丰县充分利用区域化党建这把“钥匙”,通过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活动共办、党员共管、平台共建等方式,构建条块结合、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街道社区区域化党建工作体系,促进区域内各类资源深度融合、有效利用,不断提高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效应。

大力推行街道大工委制和社区大党委制,鼓励辖区内各单位签订以“五共五起来”为主要内容的共建协议,引导各单位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主动参与社区活动,形成了区域化党建“一盘棋”。统筹整合街道社区、驻区单位、各个行业和领域的党组织力量,搭建资源共享的城市基层党建活动平台,严格落实党群综合服务中心对外公开制度,实现服务功能最大化,满足群众对于各类资源和服务的需求,让群众“有组织可靠”“有资源可用”“有服务可享”。严格落实街道社区区域化党建“统一活动日”制度,明确每个月第4周的星期六作为街道社区区域化党建“统一活动日”,组织党员参加双重组织生活,推行流动党员“双向共管”、党员记实管理等制度,建立党员电子身份信息,使每名党员都纳入党组织的有效管理。依托“智慧社区”平台,建立整合基层党建、基层治理、公共服务等内容的大数据库,开发“智慧丰县”微信公众号、“市民通”“城管通”APP与“智慧社区”互联,为居民提供便捷服务,进一步完善街道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各类服务功能,为党员群众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

值得注意的是,丰县并没有停止创新区域化党建的步伐。2018年以来,丰县着眼于进一步提升区域化党建水平,积极走好“共建、共管、共享”三步棋,深度融合区域服务资源,整合区域党建职能,切实激活城市基层党组织集成效应,构建城市基层党建新格局。

“联席共建”提升区域化党建核心力。坚持“党委统领、单位配合、共建共享”,深化社区大党委制,建立“1+X+N”区域化共建机制,由1个党委领导,联合X个共建单位,为居民提供N项共享服务,增强区域内党组织联动合力。召开共建联席会议,共同制订全年共建计划,分享共建经验,与共建单位签订“五共五起来”共建协议,激发区域内党组织联动活力。

“教育共管”增强区域化党员使命感。强化区域化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组织赴兰考、红旗渠等地和湖西老区革命教育基地,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激发抓学习、强素质、长本领的内生动力,凝聚区域共建共识。其中,中阳里街道东大社区党委组织区域内50余名党员干部,赴张后屯丰县县委旧址,开展“牢记党史、砥砺奋进”主题教育活动,学习革命先烈精神,铭记初心使命。

“服务共享”增加区域化居民获得感。盘活用好区域共建资源,结合群众需求开展多元化公共服务项目,使区域内群众服务需求转化为切合实际的党建项目。例如,中阳里街道东大社区党委联合新华书店党支部开展“崇尚科学、幸福共享”读书日活动,为社区捐赠图书200余套;紫金社区党支部联合县红十字会党支部开展养老照护进家庭项目,结对跟踪服务50名空巢老人。

湖南泸溪县:“四坚持”探索区域化党建新模式

近年来,泸溪县积极创新党建工作理念,对城镇和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进行通盘考虑、统筹谋划,探索区域化党建模式,初步形成了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坚持组织共建,构建覆盖城乡的区域性组织建设体系。按照组织设置全覆盖、组织领导区域化、组织管理双重性的思路,以区域不变应单位万变,在“两新”组织集中的农村、社区、工业园区和专业市场探索建立了7个区域性党组织,统一负责区域内的党建工作,并根据党员特长,依托群众性组织建立了98个功能性党组织加强党员教育管理,进一步扩大了党在“两新”组织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全县16家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全部建立了党组织,未建立党组织的“两新”组织均实行区域建党,使党的工作覆盖面达到了100%。

坚持党员共管,构建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依托政府专网建成了联接县、乡、村三级的党内信息管理系统,录入了全县所有基层党组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基本信息,并能实时查询党内信息、统计资料和实现网上转接组织关系。依托公安部门外来暂住人口登记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在县、乡两级建立了流动党员信息库。建立了50多万元的党员困难互助金,设立了党员咨询服务电话,寓服务关爱于管理之中。

坚持资源共享,构建统筹城乡的基层党建工作平台。全县建立了150个党员服务中心,并以此为依托组建了1000多名党员参加的40多支党员志愿者队伍。按照每个社区200平方米的标准,对社区的办公、活动场所进行了全面升级。全面开展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百户以上规模村全部拥有100平方米以上的活动场所。深入推进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在农村和城市社区以及企业开设了150个终端接收站点,形成了城乡一体化党员教育网络。

坚持投入共保,构建统筹城乡的基层党建经费保障体系。落实基层党建工作经费,县财政每年划拨600多万元,解决村级、社区办公经费。国有企业党建经费按年度职工工资总额的1%列入企业行政经费和财务预算,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经费税前列支。采取公开招聘、双向选择的方式,选配80多名专职党务工作者队伍,确保基层党建工作有人抓、有人管。

新疆新源县:推行“3+”党建模式,全面打造区域化党建新格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自治区、自治州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会议精神,新源县结合社区“大党委”工作,积极探索推行“3+”党建模式,逐步构建条块协同、区域统筹、共建共享的城市基层党建新格局。

“党建+协同发展”,不断凝聚党支部动力。以实现各领域党建互联互动为出发点,突破行政级别、行业地域的限制,充分考虑社区辖区单位行业特点、资源优势,并根据“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驻村工作队后盾单位等因素进行合理划分,由机构改革后的37个党政机关与8个中心社区进行结对共建。制定《社区大党委议事制度》等管理制度,定期研究讨论社区重大事项。把社区“大党委”运行情况纳入绩效考核重要内容,实现组织优势、服务资源、综合功能最大化。

“党建+网格管理”,不断激发党支部活力。根据社区范围内楼栋分布特点和党员分布情况,调整优化网格设置,探索推行“党小组+网格”“两网合一”工作机制。按照定人员、定职责、定制度、定标准“四定”,选优配强网格化力量,引导网格党小组有序研究处理网格管理事务和居民问题,营造出“网格事务党员管,社区事务大家办”的良好氛围。依托各类商圈市场、行业协会等设立区域性、行业性党组织,切实弥补基层党建薄弱点,有效延伸党建工作触角。

“党建+服务民生”,不断彰显党支部魅力。依照《伊犁州直社区工作者队伍职业化体系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加强对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的建设,调优配强2名年富力强干部担任社区党支部书记,配齐社区干部队伍。将社区工作者纳入整体培训计划,已对8名社区党建工作人员进行专题培训,并科学谋划开班计划,力争年内实现全员轮训一遍目标。通过个人自荐、居民推荐、现场招募等多种形式,吸纳辖区内各阶层、各职业、各年龄段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人员参与志愿者服务,通过完成“微心愿”、开设“微课堂”、服务“微传递”、组团“微行动”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

江西大余县:“一体四翼、五共联动”新模式 助推基层党建融合共赢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座谈会精神和省市有关要求,大余县积极推动社会治理创新,构建“一体四翼、五共联动”新模式,力争形成党建引领坚强有力、管理运行标准规范、党员群众共治共享、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基层党建严格规范的城市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新格局。

一体四翼,构建全域党建协同格局。完善领导体系。在县级层面,县委成立城市基层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对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进行研究谋划、分析研判、督促落实;在社区党工委层面,理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领导体制;在社区层面,由社区党组织牵头,联系和协调55个共驻共建单位共同抓好基层党建工作。完善组织体系。县级社区党工委履行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在区域化党建工作中的统筹协调功能;整合各方资源,搭建平台,着力推动党工委、社区、小区、驻区单位、新兴领域党组织多元共建。完善运行机制。社区党组织履行具体责任,准确掌握和对接服务需求,定期组织党员开展活动,联系服务群众;建立“社区党委(党总支)—小区(网格)党支部—楼栋(楼组)党小组”三级架构,引导小区党支部成员和业委会党员负责人交叉任职。

五共联动,统筹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组织共建:按照“就近就便、相对均衡”的原则,探索区域化党组织融合、党员双向管理等有效方式,推动社区与驻区单位党组织之间、党员之间联系互动、共建互补。资源共享:整合搭建以社区党建服务中心为主阵地、与驻区单位相配套,开放式、共享型、融合性的城市基层党建活动平台,加强信息沟通;推动区域内各单位相互开放党建、教育、文化、体育等阵地场所,最大限度发挥现有阵地作用。队伍共管:推行党员志愿服务“时间银行”模式,大力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党员到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建立健全在职党员社区报到情况登记制度,把社区表现情况纳入党员民主评议和年度考核;强化社区党组织在干部考察中的监督职能,凡拟提拔重用的科级干部都征求其所在社区的意见。活动共融:确定党内工作和党组织活动主题,广泛吸引共建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参与到活动之中;推行社区党组织和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开展活动双向通报制度,鼓励共建单位和社区党组织共上党课。事务共治:成立社区共建理事会、楼栋自治管理小组、商家自治联盟等“微自治”组织,提升基层群众自治水平;开展组团式服务,推动社区党组织整合驻区单位力量、社工义工力量等。

常态引领,不断完善规范基础保障。明确主要职责。实行社区管委会统一对社区工作进行综合考核评比制度,各职能部门不再单独组织考核评比活动,取消对社区工作的“一票否决”事项。加强财政保障。落实“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原则,确保城市基层党建年度工作经费足额到位;涉及社区的支持政策和相关项目、资金捆绑打包,直接由社区党组织负责落实。拓展组织阵地。切实落实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同步推进社区党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社区党工委设立综合性、区域性党建服务中心,社区建立独立或相对集中的党群服务站,小区建立小型、相对分散的党群之家。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从建立完善选配、教育、管理和激励机制入手,加强社区干部队伍建设;推进社区党建“层级管理”模式,推行社区班子任期目标责任制度,优化社区干部人员结构。

(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新华日报、共产党网、昆明信息港、宜宾党建网、遵义党建网、中国徐州网、红网(长沙)、伊犁党建网等;文中相关数据,除特别说明进行最新更新外,均直接引用原资料中数据)

【整理:唐佩佩(见习)罗 婷(见习)】

责任编辑:贺胜兰
标签: 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