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以来,上海市奉贤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中央、市委决策部署,按照“创造更大奇迹”“书写四个传奇”要求,对标“充满激情、富于创造、勇于担当”上海干部特质,立足“四个放在”,主动拥抱“三大机遇”,努力做到“工作要有兴奋点、落实要有发力点、经济要有增长点、发展要有新亮点”,奋力打造无边界的奉贤、有品质的奉贤、英雄的奉贤、创造的奉贤。2019年1至4月,全区实现财政总收入224.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7.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1.5%和10%。
大树底下善作为,推动“三大机遇”落地生根。一是主动对接自贸区新片区建设,打造“未来空间”。提振发展信心,顺应上海建设汽车产业中心大势,实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未来空间”三年行动计划,构建上海汽车产业发展“第三极”。发挥优势推动四团、海港与临港联动协作开发,总面积100平方公里,提高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配套能级,促进产城融合发展。二是以科创板注册制为契机,建设国家级水平的中小企业科创活力区。围绕扶持科创企业、服务实体经济目标,在244家上市挂牌企业的基础上,加快推进8家首批科创板培育对象上市,提升资本市场服务科创企业能力。推进财富百强、规模成长型百强、创新科技型百强等“三个一百”培育工程,加大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力度。三是发挥网络节点效应,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打破行政藩篱,打造“无边界”奉贤,实现与长三角产业、城市、文化全面对接、融合发展。推动华亭东石塘、良渚文化等保护和开发,打造长三角文化“同心圆”。
让“四大品牌”花开“东方美谷”。一是建设产业平台。擦亮“中国化妆品产业之都”名片,做深做实食品、药品、化妆品等全产业链。深化郊区首家综合保税区功能,完善跨境电商平台、保税展示交易中心、保税服务中心等“一平台、两中心”载体,加快聚集一批百亿级独角兽企业、一批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品牌,加速跨越千亿产业能级大关。打造“购物品牌”新亮点,建设“中国追溯全球正品自由贸易港”,实现“一物一码”防伪追溯,使之成为“全国一流、世界领先”的交易平台。二是完善产业功能。实施“五个一”工程,即每年举办一场国际化妆品大会,放大进博会溢出效应,推动“东方美谷”成为“全球新品首发地”;每年举办一场国际化妆品购物节,打造“全球买、卖全球”购物天堂;举办一场永不落幕的展览,使之成为“东方美谷”企业展示品牌、形象和内涵的旗舰中心;打造一条东方美谷大道,形成企业总部集聚地;建设一个东方美谷小镇,让美妆产业与乡村、乡愁有机融合。三是“东方美谷”强大品牌聚集效应显现。
聚焦“四新”走出乡村振兴之路。一是新江南。针对“一个宅基、两个老人、一个梦想”,保持“三分灰七分白”,建设“新江南”海派乡村,实现历史与现代握手、古朴与时尚对话、科技与艺术融合。再造乡村空间,探索由“以户为单位”转向“以人为单位”确权,建立“资格权流转银行”,至2022年完成1万户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减少宅基点位8000户。二是新模式。以打造“三园一总部”为载体,形成宜工、宜商、宜农、宜旅的总部集群,实现田园综合体、城市综合体、产业综合体联动发展,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三是新平台。在尊重农民意愿基础上,打造“1+1+3”新平台,成立区级“政策超市”、经租平台以及镇级资产投资公司、乡村建设公司、经营租赁公司,提供流转利用、置换上楼、平移归并、股权置换等多元化政策30余款。四是新发展。打破“捧着金饭碗要饭”窘境,在确保农民合法既得利益的前提下,激活乡村沉淀资源,推动国有资产、集体资产、社会资本联动,提升集体资产经营能级,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壮大。实施资产性收入倍增计划,生发公共利益,增加私人利益,让农民既富“脑袋”、又富“口袋”。
提升经济密度,搭建“四个论英雄”大擂台。一是牵住招商引资“牛鼻子”。对照全市产业版图,以更优的营商环境集聚全球高端要素。围绕“四新”经济等重点领域,加强与临港、张江、市化工区的对接联动,选聘资源丰富、实力雄厚的“亲商大使”,推动以商引商、借船出海。研究制定竞争性、开放性政策,发挥政策扶持的最大效益。激活国有企业,给予二级企业更多自主权。二是建设“东方美谷”园中园。强化产业引导,实现政策突破、空间突破、结构突破。设立“园中园发展基金”,按照市场化原则,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开发建设。三是争创“金牌店小二、创造梦之队”。做强“马上办”,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帮人难处、成人之美,做好安商稳商工作。强化考核,深化“十个一切”,大幅减少企业报审文件要素、项目评审时间。
创新社会治理,打造人居品质新高地。一是“绿”起来。深入开展“水天一色”立功竞赛,聚焦城市生态功能、环境功能和景观功能,推动城市绿化向彩化、珍贵化、效益化转型升级,打造“三季有花、一季有色”的美丽奉贤。二是“酷”起来。营造垃圾分类新时尚,健全完善“桶长”体系,推动30%以上街镇创建成为垃圾分类示范街镇。三是“靓”起来。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坚持“三全四化”,运用“互联网+”“三社+”,建设“城市大脑”,缝合“功能碎片”。深入推进“三个美丽”创建,全面开展“百路整治”行动、灯光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