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治理要闻> 正文

聚力打赢打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

产业兴则农业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推进农业现代化,要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这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更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努力方向。立足静宁县实际,我们紧盯如期脱贫目标,着眼乡村振兴发展,加快推进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持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效益,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始终突出政策导向,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集约发展

当前,静宁县正处于苹果产业转型升级、牛肉产业壮大提升的关键阶段,需要加快构建形成农户与企业紧密相连、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对接的产业化生产经营体系,提升产业发展质效,促进农民稳定增收。

紧盯产品市场化取向建体系

立足全县特色产业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现状,着眼破解苹果产业市场营销的“拳头”攥得还不够紧,以及肉牛养殖规模扩张、粗放经营的问题,实现与高端市场的有效对接,进一步加强产业体系建设,推进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机制,形成风险共担、利益互补的经济利益共同体,拉长延伸产业链条,放大“龙头企业+”“合作社+”效应,使农民通过产业化生产经营真正得到实惠。

适应服务社会化趋势建体系

认真分析静宁农业发展阶段性特征,亟需破解农村劳动力资源短缺、先进技术推广滞后、生产资源闲置等问题,加快构建以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加强农业服务机构建设,提升服务能力,拓宽服务领域,完善服务机制,让专业技术人才、专业培训机构、专业服务队伍广泛参与农业生产发展,带动提升农业生产标准化科学化水平。

对标扶贫精准化要求建体系

静宁作为甘肃省23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更需要在精细精微精准上下足“绣花”功夫,扎实深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找准产业体系建设与脱贫攻坚任务的契合点。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带动作用,盘活用好农村自然资源、存量资产和人力资本,提升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把农户(贫困户)“嵌入”产业发展链条,支撑保障脱贫攻坚目标实现。

始终突出创新导向,着力加强农业体系化生产经营

紧盯当前产业发展新趋势,深入实施“龙头带动全覆盖”行动,结合实施供销体制改革,组建运营县农业产业扶贫开发公司、乡镇产业扶贫开发公司等国有平台公司,构建形成“国有平台公司+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市场运作模式,通过利益联结把贫困户纳入产业经营链条,参与集体生产,促进增收脱贫。

建大园区促融合

按照“全域覆盖、区域布局、连片发展、整体推进”和“产业向园区集中、贫困户向园区集中、政策资源向园区集中”的思路,以现代农业、有机农业、农工结合、农旅结合为方向,以创建静宁县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为目标,根据贫困村自然条件和贫困群众发展需要选定主导产业,加快建设南部“十乡百村”优势苹果生产、西北部肉牛标准化养殖、葫芦河流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葫芦河流域现代果品高新技术、农商文旅融合发展、生态立体寒旱农业发展“六个示范区”,培育和引进大型龙头企业运营产业园区,延长产业经营链条,牵引电子商务、商贸物流等第三产业发展,带动建成多要素支撑、多主体联动、多模式融合、多效益开发的特色产业示范区,推动全县农业向产业化、集约化发展。

健全体系增动能

充分发挥县农业产业扶贫开发公司投资融资、技术指导、市场营销职能作用,紧盯资本运营、农业项目投资、新技术设备试验推广等重点,积极拓展业务,扩大苹果、农畜等特色农产品生产销售,带动产业发展、群众增收。按照乡镇政府主导、基层供销社领办、国有集体经济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在24个乡镇成立产业扶贫开发公司,发展市级以上龙头企业56家,全面铺开农村“三变”改革,着力做好产业规划指导、营销市场开拓、特色品牌打造,实现国有平台公司、村集体和农户(贫困户)合作发展互利共赢。紧紧围绕特色优势产业,依托村级集体经济、村“两委”班子,在226个贫困村组建规范运营的专业合作社700个,采取配股入股方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6800户贫困户参与生产经营。

创新模式强带动

遵循“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运作、农户(贫困户)参与”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生产经营主体作用,积极推广适合乡情村情的运行模式。探索推行龙头企业联营模式,依托苹果主导产业,在贫困村建办合作社,乡镇引导组建合作联社,通过乡镇产业公司与龙头企业、合作联社合股联营,形成农业生产经营联盟,以土地、果园、劳务等要素联接确立权责关系,集中抓建就业园、创业园、合作园、托管园“四园”,扶持贫困群众新植果园4.5万亩,实施提质增效标准化管理13.8万亩,实现人人入园、户户入社、社社入企。探索推行乡镇产业公司领办模式,以乡镇产业公司和村委会为投资主体,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合股经营,严格按照持股比例分配收益,其中公司收益继续用于扩大投资、滚动发展,村集体收益用于村级公益事业和贫困户二次分配,切实保障村集体和贫困户共同增收。探索推行县农发公司带动模式,紧盯牛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县农发公司融资、营销优势,突出乡镇产业公司主体作用,联合注资入股,整合项目资金,壮大经营实体,推行户托社养、企业代养、农户自养“三养”方式,吸纳贫困户入股合作、务工领薪,扶持新建标准化暖棚9020座,饲养肉牛3.1万头,实现龙头带动全覆盖、贫困群众全参与。

搭建平台拓效益

按照市场化、专业化、规范化的企业运行要求,构建农资统购统供、产品统收统销、资产统管统用、技术服务统标统训的生产管理机制,提升产业组织化经营水平。搭建融资新平台,撬动各类金融产品参与投资,吸纳民间资本、贫困户配股资金融资入股,将退出的互助资金6380万元注入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金,强化了产业发展资金保障。搭建服务新平台,以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为切入点,开展农资供应、配方施肥、技术培训等服务,加快现代有机果园和优质基础母牛繁育基地、秸杆饲草转化基地建设,引导群众着眼市场需求,转变发展方式,提升产业效益。搭建增收新平台,充分发挥国有平台公司信息、人才、市场等方面的优势,指导群众适时适价销售,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型营销方式,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在大中城市连锁直销,进一步拓宽优质农产品营销渠道,提高市场占有份额。

始终突出惠民导向,持续增强市场化联结合作质效

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的建立运行,推进生产环节与市场销售的互动协作,形成企业、村集体、贫困户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了全县苹果、养殖产业化、组织化、集约化发展步伐。

多元培育主体

针对乡情村情差异化特点,探索推广“乡镇产业公司+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乡镇产业公司+合作社(联合社)+贫困户”“乡镇产业公司+致富带头人+合作社+贫困户”“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合作社(合作联社)+贫困户”等多种发展模式,积极发挥各类主体作用,集体商议、共同商定生产经营事项,宜果则果、宜牛则牛、宜游则游,避免行政干预,增加市场经营自主权。

组团共赢发展

以市场化、法制化方式,规范入股经营、股权收益,将国有平台公司、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贫困户联结到共同利益链条,推动国有平台公司融资监管、龙头企业市场营销、合作社生产管理、贫困户参与经营,建立市场主体与贫困户“保底分红”和“按比例分红”股份联结机制,分工更加明确,权责更加清晰,打破单家独户封闭经营桎梏,防范生产经营风险发生,实现生产与市场的紧密对接。

市场机制运营

始终突出市场导向作用,在生产经营项目选择上,紧跟市场销售趋向,广泛开展调研论证,科学合理确定产业项目,真正使产业发展有前景、增收有保障、群众能致富。在生产经营方式推广上,全面推行统一规划、统一农资、统一管理、统一技术、统一销售“五统一”措施,提升农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在生产经营主体抓建上,注重将龙头企业、能人大户、致富带头人引入经营体系,调动发挥生产管理、市场销售方面优势,让农产品既生产得好,又销售得好,巩固提升产业效益。

强化带贫实效

认真落实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合作社走、合作社跟着龙头企业走、龙头企业跟着市场走的“四跟四走”扶贫带贫机制,为贫困户每户配股1万元,对带动贫困户发展的专业合作社补助20万元,激发市场主体参与经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带动吸引贫困户加入产业化经营链条,实现稳定增收、稳定脱贫。

【本文作者为中共静宁县委书记】

责编:赵博艺 / 蔡圣楠

责任编辑:贺胜兰
标签: 聚力   攻坚战   贫困地区   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