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的抗逆力

核心提示: 抗逆力是个体以积极心态克服困难、适应逆境的内在品质,也是个体与环境的互动中所表现出的良好适应能力。留守儿童抗逆力培养不仅关系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和个性成长,也影响着基础教育发展和农村社会和谐。因此,应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出发探究留守儿童抗逆力保护因子的培养方法。

【摘要】抗逆力是个体以积极心态克服困难、适应逆境的内在品质,也是个体与环境的互动中所表现出的良好适应能力。留守儿童抗逆力培养不仅关系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和个性成长,也影响着基础教育发展和农村社会和谐。因此,应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出发探究留守儿童抗逆力保护因子的培养方法。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抗逆力  家庭  学校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高抗逆力的留守儿童往往存在多种内部保护因子

抗逆力多指心理弹性、韧性等,是个体以积极心态克服困难、适应逆境的内在品质,也指个体与环境的互动中所表现出的良好的适应能力。抗逆力是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审视个体的内在潜能,它更加关注个体在面对压力和逆境时的潜能开发与自我超越。研究发现,高抗逆力的留守儿童往往存在多种内部保护因子,在留守儿童面临逆境时这些保护因子能够减少危险因子对儿童产生的负面影响,缓解留守儿童的精神压力和心理压力。因此,有必要培养农村留守儿童抗逆力内部保护因子。

一是改善留守儿童对留守事件的认知。认知心理学认为,个体的情绪并非由事件本身所决定,而是由个体对待事件的看法、情感和态度所决定,如果个体将逆境看成人生挑战,就会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逆境,并从中获得满足感、胜任感和自我控制感。同样,抗逆力与个体对自己生活经历的认知和解释有着密切联系,如果留守儿童对父母外出打工持正确的认知和积极的态度,那么他们就会努力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并与父母保持良好的亲情关系;如果留守儿童不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行为,就可能认为父母“太自私”“不关心自己”等,从而会给亲子关系留下裂痕。所以,应培养留守儿童正确的认知、积极的心态,培养留守儿童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人生观,使留守儿童对留守事件持正确的认知与态度。

二是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业胜任力。学业胜任力是留守儿童抗逆力的内部影响因子,也是影响留守儿童抗逆力的重要因素,如果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优秀,那么他们会产生良好的自我评价和内在学习动力,并在学业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同时,良好的学习成绩能使留守儿童获得教师、同学、家长的认可和赞同,获得更多积极的社会支持和正向期待,这些对留守儿童抗逆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在留守儿童抗逆力培养中,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留守儿童的学业情况,帮助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等,增强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的自信心和胜任感。

三是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个性特征。独立意识、责任感、主动性等是留守儿童抗逆力的内部保护因子,直接影响着留守儿童抗逆力培养。在成长过程中留守儿童可能会遭遇亲情关爱缺失、家庭教育缺失、学业压力较大、学习成绩不理想等问题,这些遭遇会使留守儿童产生焦虑感、挫败感、失落感等。所以,应当培养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独立意识、自我管理能力等,使留守儿童能够较好地处理生活、学习上的各种问题;应当培养留守儿童的家庭责任感,使留守儿童能够自觉帮助家人做家务等;应当培养留守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和生活主动性,使留守儿童能够积极主动地规划自己的生活和未来。

农村留守儿童抗逆力外部保护因子的培养

个体对逆境的态度与周围环境息息相关,如果家长、老师、同伴等都具有良好态度并提供最优支持,那么留守儿童会形成良好的心态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以,在留守儿童抗逆力培养中,应充分发挥家长、教师、社区等外部保护因子的积极作用,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抗逆力培养机制,以更好地提高留守儿童的抗逆力水平。

第一,树立积极的家庭教育信念。从抗逆力理论看,家庭是儿童抗逆力建构中重要的外部保护因子,和谐温暖的家庭不仅能够提高留守儿童的抗逆力,而且还会影响留守儿童的抗逆力内在保护因子,比如家庭氛围、父母关爱程度、家庭教育方式、家庭生活习惯等会影响留守儿童的性格特征、安全感、自尊心、自我效能感等。所以,要充分发挥家庭在留守儿童抗逆力培养中的作用,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爱的联结,比如家长要多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思想沟通,多关心子女的学习情况、个性发展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定期举行家庭聚会、生日活动、家庭日活动等,通过形式多样的家庭活动提高家庭凝聚力。此外,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引导子女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和人生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家长每天都要抽出一定的时间与子女进行沟通,了解子女的思想动态、生活动态等,还要经常回家看望子女,拉近自己与子女之间的情感距离。在面临教育机会选择时,家长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子女的教育发展问题,努力为子女创造良好的学业环境。

第二,增加学校和教师的支持。学校是留守儿童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通常学龄儿童与教师、同学的相处时间比家长要长得多,从抗逆力理论看,学校、教师等都是影响留守儿童抗逆力的重要外部因子,直接影响着留守儿童抗逆力培养。为此,学校应当开设抗逆力培养的课程,培养青少年的自我认知能力、挫折应对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情绪管理能力等;还应针对留守儿童群体、个别学生进行危机干预和心理辅导,减少家庭贫困、亲情缺失、疏于管教、行为失范等危险因子给留守儿童带来的负面影响。除了开设抗逆力培养课程、进行危机干预外,学校还要加强抗逆力文化建设,为留守儿童营造彼此关心、相互支持、和谐共处的文化氛围。此外,学校还应关心留守儿童的生活情况、心理健康、生存价值等,将学校变成留守儿童成长的保护性环境。

教师的积极期待、关心鼓励等对留守儿童抗逆力有较大促进作用,能够激发留守儿童的自我发展意识,增强留守儿童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所以,教师应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留守儿童,多与留守儿童交流思想、沟通情感,多鼓励和表扬留守儿童,多关心留守儿童的生活情况、情感变化等。同时,教师要积极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使留守儿童正确认识和对待人生逆境,树立良好的人生态度。

第三,优化社区生活环境。从抗逆力培养的角度看,单亲家庭、留守家庭、生活贫困、不为社会接纳等危险因子是无法依靠个体或家庭解决的,所以,基层组织、社会机构等应积极参与留守儿童保护活动中,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减少各种危险因子对留守儿童的负面影响。比如,对于家境贫寒、家庭暴力、父母长期在外的留守儿童,基层组织和社会机构应给予特殊关心和照顾,帮助留守儿童解决生活方面的实际问题。

在传统社会中,邻里关系非常密切,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个性特点等都会暴露于乡民的视野之内,同时,留守儿童也会从周围人的态度与行为中感知社区对自己的接纳程度。如果留守儿童被给予积极的评价,就会使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自我认知,并提高留守儿童的抗逆力。所以,基层政府应将留守儿童问题提到工作日程之上,通过舆论宣传、教育引导等方式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定期开展留守儿童教育督导工作,有针对性地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以更好地培养留守儿童的抗逆力。

(作者为玉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①李永鑫、骆鹏程等:《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对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的影响》,《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②李燕平、杜曦:《农村留守儿童抗逆力的保护性因素研究——以曾留守大学生的生命史为视角》,《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年第4期。

③万江红、李安冬:《从微观到宏观:农村留守儿童抗逆力保护因素分析——基于留守儿童的个案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

责编/潘丽莉    美编/李月敏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赵橙涔]
标签: 抗逆   留守   农村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