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辩证把握当前处理社会矛盾的四个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地反映了客观世界的规律和本来面貌。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的事业越是向前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因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带来的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无论从深度、广度还是复杂性、敏感性等方面,都是前所未有的。面对各种利益关系交织叠加、矛盾风险日益凸显的复杂形势,只有坚持运用唯物辩证的根本方法,才能抓住事物本质、保持清醒头脑、把握工作主动权,增强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

维护稳定与维护权益的关系。马克思说:“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利益和利益矛盾是重要的社会现象,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利益矛盾是现阶段我国社会矛盾的重要特点,也是现阶段我国社会矛盾的突出表现。利益分析是观察、分析社会矛盾的基本方法。处理社会矛盾,关键是处理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正确处理好维稳和维权的关系,把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解决好,使群众由衷感到权益受到了公平对待、利益得到了有效维护。这一重要论述,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深刻阐释了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与维护群众合理合法权益的内在统一性,深刻把握了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的本质要求,为我们正确处理当前社会矛盾、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引,是指导我们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各项工作的总原则、总依据。古语说,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维稳与维权,两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维权是维稳的基础,维稳的实质是维权。只有切实把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解决到位了,群众有了真正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人心才能稳定,社会才能长治久安。如果反其道而为之,用单纯维稳的观点抓维稳,不注重解决群众的利益问题,就偏离了维稳的本质要求,久而久之,就会陷入“越维越不稳”的怪圈,使矛盾问题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大,导致“形稳”而“实不稳”,不仅大大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和成本,也会影响到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观认为,构成事物的多种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这种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工作方法,防止一点论和均衡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对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首先要有全局观,对各种矛盾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又要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党的十九大做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关系全局的重大政治论断。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也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和解决社会矛盾,推动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依据。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当前,因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地域差异、群体差异、利益差异等差异化问题更加明显,因发展不充分致使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民生领域方面存在不少短板,由此在不同领域、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中带来了多样化、多层次的具体矛盾和问题。应当看到,这些具体的矛盾和问题与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相伴而生,并受社会主要矛盾的决定和影响。解决这些具体矛盾和问题,归根到底要致力于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既要做大“蛋糕”,也要分好“蛋糕”。同时,也不能因此而忽视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的反作用,要高度关注、千方百计解决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带来和衍生出的具体矛盾和问题,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创造有利条件。

对抗性矛盾与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毛泽东在1957年2月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重要著作,科学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性质和原因,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如何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虽然时隔半个多世纪,毛泽东当年所提出的许多基本方针,对于正确处理当前社会矛盾仍然具有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早在主政浙江时,习近平同志就明确指出,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规律,探索解决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有效办法,不断提高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防止局部性问题转化为全局性问题、非对抗性矛盾转化为对抗性矛盾,注重从源头上减少人民内部矛盾的发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既要看到,社会矛盾仍然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即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也要看到,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的界限不是绝对的,非对抗性矛盾在表现形式上有时冲突会很激烈,如果处置不当,在一定条件下,就有可能转化,从而演变为对抗性矛盾。对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坚持“团结--批评--团结”的基本方针,采用说服、教育、疏导和沟通等方式方法,注意强化对立面之间的同一性,创造条件把矛盾的对立面在现实的对立中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有效防范化解影响社会大局稳定的对抗和冲突。

常态矛盾与重大风险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矛盾构成的,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事物即矛盾,运动即矛盾。同时,质量互变规律也告诉我们,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这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存在的最基本状态,对于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常态矛盾是矛盾自身通常存在且处于相对稳定的量变状态,重大风险是矛盾由量到质发生裂变、集聚较多风险、对社会稳定造成现实危害的极端化表现形式,是在全部社会矛盾中需要尤为重视并重点防范化解的一类社会矛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和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彰显了我们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使命自觉。“忧”,就是从思想深处牢固树立起“安不忘危、存不忘亡”的危机意识、风险意识、责任意识,顺利时常思困难,机遇中察觉危机,始终以如履薄冰的克勤克谨扛起责任、担当有为;“防”,就是从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特别是政权安全、制度安全的高度,切实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从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抓住要害、把握规律,加强预知预判预警,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最大限度避免常态矛盾质变为非常态矛盾,防止经济领域的矛盾问题传导到政治领域,防止社会领域的矛盾问题演变为重大风险,特别是要防范各类风险传导、叠加、升级。“能”,就是注重提升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和底线思维能力,在应对风险挑战的实践中增强学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本领,全面培养专业素养,永葆斗争精神,不断提升观察复杂形势、把握矛盾规律、处理重大风险的能力,练就勇担当、能担当、担得起的硬肩膀。

(作者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第72期厅局级干部进修班学员)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辩证唯物主义   矛盾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