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治理要闻> 正文

激发石漠化高山地区贫困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凌云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地处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云贵高原山区,全县8个乡镇110个村(社区)22.5万人,“十三五”建档立卡57个村11536户50716人,贫困发生率25.43%。与其他石漠化高山贫困地区一样,凌云县脱贫攻坚面临诸多困难,归根结底是群众思想禁锢重、“我要发展”的源动力弱,这是一个根本性难题,是“穷根”。凌云县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始终把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作为最坚决、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创造条件与开化心智同时推进,解决好要开化谁、谁来开化、怎么开化等问题,有效拆解贫困群众“等靠要”三堵墙,让他们真正成为“过好日子的主人”。

刨根究底,瞄准“靶向”

从上世纪70年代扶贫开始,凌云县的贫困发生率曾经超过30%,并且长期居高不下。脱贫攻坚战号角吹响,凌云县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发出了“我们为什么长期这么穷”的历史之问。是云贵高原的大山阻断了凌云的财路吗?凌云是大石山区,通路通水通电难。经过基础设施大会战,凌云已实现二级公路通全境、村村通三级路、20户以上村屯均通硬化路,水电设施全面保障。可以说,这一问题已经得到了根本性解决。是生态保护限制了凌云的发展吗?凌云地处国家主体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脆弱,工农林牧业发展均受限制。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着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全县种植茶叶超11万亩、油茶超27万亩、桑园超7万亩,有3个4A级景区,已趟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最大的短板都已基本补齐,我们的穷根究竟在哪里呢?是人,是思想。凌云有很勤劳的人民,这一部分群众已经富起来了,住上了漂亮的小洋房,在群山之中格外显眼。但也有一部分群众蜗居大山,祖祖辈辈走不出山脚,跟外界接触少,受教育程度低,喝酒斗鸟,乐在其中,没有意识到封闭愚昧、安于现状是他们的穷根。后龙村与城区一山之隔,这边是繁华的闹市区,那边却是全广西最贫困的村,贫困发生率曾超70%。诸如此类,正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这难啃的“硬骨头”,就是要拔掉的“穷根”。

党建引领,组织推动

与贫困程度高度重合,曾经贫困程度越深,村“两委”的组织力、战斗力就越弱。谁来改变这种现状,谁去拔“穷根”?毫无疑问是各级党组织。为此,凌云县委着重从三方面发力。

一是凝聚共识集结力量,形成上下贯通协调有力的攻坚体系。坚持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全县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扎实开展大兴学习之风、大兴解放思想之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四个大兴”活动,培育“政策业务最熟悉、基层情况最清楚、解决问题最有方、工作效果最明显、家风家教最注重”的五最干部,使“拔穷根,换穷业,挪穷窝,改穷貌”成为全县上下的共识。严格落实党政“一把手”责任制,配强乡镇、村“两委”班子,配优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压实乡镇、后援单位、第一书记、工作队员、帮扶干部等“五个一线”主体责任,建立“党政干部到难村、政法干部到乱村、经济干部到穷村、年轻干部到强村、专业干部到产业村、退休干部回原村”的包村挂点机制,构建县乡村三级书记齐抓共管、全县各级干部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

二是创新活动聚拢人心,形成党建引领集中发力的攻坚态势。深入实施“脱贫攻坚先锋行”,普遍开展党支部星级化管理、“乡村振兴•五旗争创”活动、党员积分管理,规范组织运行,提升党员队伍素质。创新组织设置,推动先进村党组织与片区内贫困村党组织联合组建党委,发挥组织联建、发展联议、产业联兴的带促作用,比如环浩坤湖片区联合党委有效带动4个贫困村一起发展,助推371户1792人脱贫。广泛开展“能人党员联系一名群众、带富一个家庭,支委党员联系一个村屯、带强一个集体,帮扶单位党员联系一项产业、带活一个组屯”为主要内容的“三联三带”主题实践活动,指导和帮助联系对象找准发展路子,协调解决发展致富资金、物资、技术等,切实解决好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三是搭建平台夯实基础,形成共商共建一体协同的发展局面。统一规划、统一选址、统一建设全县各村标准化活动场所,改善村“两委”办公和村民议事条件,提高村“两委”号召力,增强村民归属感。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要事共商、难事共议,改变过去“党员干部干、村民群众看”的不良现象,组织群众、动员群众、号召群众不再是村“两委”的难事。每个村都至少成立一家村民合作社,选配经济能人经营管理,把村民纳入合作社变成股民,改变过去群众单打独斗、农村经济发展组织化程度低的状况,让群众在脱贫攻坚中成为参与市场经济的活跃细胞,让贫困村分散的资源在组织的统领下发挥最大效应。

“内”“外”激发,全面迸发

动力难以有效激发,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没有击中痛点,没有让群众产生自我激励。为此,凌云县注重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一是带出去看请进来促,拓宽眼界。贫困群众不敢走出去闯的重要原因,是没有劳动技能、缺乏自信。为打开这一心结,凌云县运用“两广”协作平台,组织少数民族干部、村“两委”干部到深圳盐田区学习培训,安排贫困群众参加深圳务工招聘会,带领少数民族班学生到中广核总部开展夏令营活动,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先进地区的时代气息。设立艰苦教育基地,邀请广西党校学员、深圳盐田区干部与贫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一个屋檐下传递先进的思想意识,教授现代生活理念。

二是树立典型对比鞭策,激励后进。自我激励才是最好的激励,是真正的内心迸发。揪住这一点,凌云县全面开展争当最爱国、最守法、最诚信、最勤劳、最友善“五最”新型农民活动,给予“五最”农民重奖。设立“壮志凌云•爱心超市”,鼓励群众奋发向上,以美德表现积分换取生活物资。广泛开展“一个广播响起来、一帮宣讲人讲起来、一场百家宴聚起来”等“八个一”宣传活动,把源自凌云实际的《懒汉脱贫记》搬上舞台,以其强烈的思想转换对比,激励贫困群众摒弃等靠要思想。深入一线挖掘报道先进典型,广泛宣传全国劳动模范吴天来、最美中国符号人物郁再俭以及一批艰苦创业成功人士的先进事迹,激励贫困群众“为了生存、永不言弃”。

三是抓好两头普及教育,整体提升。一头抓学生素质教育,设立民族教育发展基金,成立县民族小学,在各中小学恢复民族班,在高中增设民族班,有效覆盖特少数民族贫困学生1194人,用优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严格控辍保学,排查出辍学学生1053人,实行“一生一案”,组织大学生现身说教,成功劝返1050人。另一头抓家长素质提升,全面开展感恩教育、法纪教育、习惯教育、风气教育、脱贫光荣自尊教育“五大教育”,以“瑶家夜校”为平台,组建特少数民族文化展演队、干部宣讲团进村入屯表演节目、宣讲政策,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改变贫困群众的落后观念、生活陋习,从骨子里挖掉“病根”。

聚焦内生动力,凌云“一块骨头一块骨头啃”,一步一个脚印一点一滴疏通经络、打通关节,逐步改变了贫困群众的落后面貌。落后受人嘲笑,创业光荣成为新的风尚。这直接体现在脱贫成效上:2016年以来凌云县实现38个贫困村摘帽,贫困发生率由25.43%降至6.21%。央视《焦点访谈》对我县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典型经验进行专题报道,全国深度贫困地区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座谈会将我县作为现场考察点,在党政领导班子绩效考评中我县连续三年获全区一等奖。

【本文作者为中共凌云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县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队长】

责编:董惠敏 / 蔡圣楠

责任编辑:贺胜兰
标签: 高山   群众   动力   地区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