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治理要闻> 正文

加快推进工业园区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园区凭借资源聚集、要素配套的优势,助推企业聚集,促进产业集群,成为工业发展的主战场和区域经济的主阵地。近年来,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孕育兴起和绿色发展理念的持续深入,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工业园区特别是个别区县园区规模较小、产业层次不高、创新驱动能力不强等问题逐渐凸显,急需转型发展。

园区发展的历程与特点

起步探索阶段:由分散发展向集中发展转变。1979年,我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业园区——深圳蛇口工业区诞生,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园区建设模式在我国兴起,企业逐步从分散发展向集中发展转变,由“单兵作战”走向“协同发展”,有效降低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区县一级园区起步较晚,在探索中迅速发展。以宜宾罗龙工业园区为例,2007年园区正式开工建设,三年时间入驻企业90户,为县域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发展扩张阶段:由企业集聚向产业集群转变。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全国各地掀起了发展各类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区的热潮,产业布局也从主要集中在沿海开放城市迅速扩展到中西部地区,园区逐渐走向规模化、产业化、集群化,催生出众多产业集群。宜宾罗龙园区也逐渐形成规模效应,成长为宜宾市唯一市区共建共管工业园区,将绿色食品、特色轻工、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作为三大主导产业,先后荣获西部优秀工业园区、四川省循环经济示范产业园区、省级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被列为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示范试点园区、四川省培育成长型特色产业园区(1525工程)、四川省首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017年,罗龙园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0.1平方公里,入驻企业总数297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3户,实现工业总产值235.51亿元。

转型升级阶段: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发展动能从传统产业转向新兴产业。发达地区园区发展由注重规模速度向更加注重发展质量转变,逐渐走向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区县一级工业园区起点较低、规模较小,当前正处于转型升级“破题”阶段,如罗龙工业园区,已通过闲置资产并购、合作、重组,引进金刚新材料、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项目,盘活了15家发展质量不高、效益不佳的企业。然而,随着园区改革不断深入,转型发展进入深水区,园区还需持续优化功能定位、延伸产业链条、强化科技支撑,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园区转型发展的形势分析

高质量发展趋势亟需园区转型。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已从高速增长转为高质量发展,园区更加需要注重质量和效益,推动土地效益、企业产值双提升。目前,区县园区普遍存在产业层次趋低、总体规模较小、集群度不高、同质化严重等问题。以宜宾罗龙工业园区为例,83家规上企业中,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4家,产值1—10亿元企业40家;三大主导产业链不够完善,关联配套产业、衍生产业发展不充分,品牌、拳头影响力不够,园区配套服务还不完善。

绿色发展战略倒逼园区转型。宜宾罗龙工业园区在建园初期能引进上百家企业入驻,实现从无到有、由小变大,为南溪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背景下,正倒逼着沿江产业园区转型发展。涉水项目引进困难,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受制明显;要实现排污总量只减不增,园区部分“散乱污”企业亟待转型,寻求新的发展空间。

创新驱动导向引领园区转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提高园区核心竞争力、破解园区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区县园区受区位、人才、资金等因素影响,部分企业处于产业链、价值链底端,企业在技改、环保、消防安全等方面投入不足,一批缺乏科技支撑的企业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发展较困难。如罗龙园区高新技术企业仅12户,新兴产业产值约占工业总产值的11%;企业技术人才占比约15%,研发人才占比约7%;园区企业R&D(研究与开发)投入强度为3.08%,在园区49件发明专利中,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8.2%。

推进工业园区转型发展的思考

去散乱污“腾空间”。推动“散乱污”企业整治是促进产业转型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强大动力。坚持分类指导、疏堵结合,对污染严重且整改难度大的企业,按照“两断三清”标准,坚决关闭取缔;对可通过整改达标的企业,督促企业在装备工艺、污染治理等方面提升改造;加快推进园区标准厂房建设,给予退城入园企业一定的政策扶持,引导企业集群发展。坚持严防反弹,严控新增,严格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对已通过环保整改的企业开展“回头看”,全面巩固“散乱污”集中整治成果,防止出现反弹回潮;同时,严格执行企业入园环保标准,确保园区绿色发展。加强腾笼换鸟,动能转换,优化产业布局,重点推进闲置资产并购、合作、重组,培育引进一批科技型、创新型、带动能力强的企业,发展低消耗、低污染的先进产能。加快盘活现有土地、厂房等要素资源,提升园区土地附加值,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建设美丽园区。

抓大企业“壮支柱”。企业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是园区转型的关键核心。扶持一批优势企业,实施“小微企业成长计划”,培育核心竞争力强的“小巨人”企业,完善产业扶持政策,鼓励三大主导产业抱团发展,着力培育生态白酒及绿色食品、纸业及轻工、轻纺、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等百亿产业群,力争到2021年园区营业收入突破500亿元。研发一批核心技术,实施“国有知识产权保护工程”,依托西部创业园、省级孵化器等各类创新创业载体,鼓励生物医药、豆制品、白酒等产业共建或自建研发中心,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深度融合“产学研用”,注重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创造一批特色品牌,深化“品牌南溪”行动,鼓励白酒、豆腐干、轻纺等企业抱团打造南溪豆腐干、宜宾酒、轻纺内衣等区域性品牌,推进产业向高端迈进,并“借道”“打捆”拓展市场,提升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助推传统园区向智慧园区转变。

盯产业链“强主导”。将产业链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强链、补链,打造产业集聚高地。优化产业布局,高起点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主导产业发展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明确功能分区和产业定位,注重与临港、长江工业园等周边园区差异发展、错位竞争、关联配套。做大产业集群,紧扣“双轮驱动”战略,改造升级绿色食品、特色轻工等传统优势产业,重点引进白酒项目群、纸业后加工、医院医药等项目,鼓励产业集群内企业股权合作、技术合作,形成产业联盟。补齐产业链条,围绕主导产业,延伸配套产业链,加快培育竹林基地、绿色食品原料、第三方物流等上下游产业链。抢抓消费升级机遇,提升南溪酒、南溪豆腐干、宜宾燃面等“南溪制造”产品品质,以品质提高价值。

营大环境“强保障”。营商环境是经济发展程度、对外开放水平、未来发展潜力的直接反映。强化高效服务,创新“互联网+”服务模式,打破部门界限,推行“全天候服务”和“一扇门、一趟路、一网式”行政审批,逐步将项目审批、企业开办时间压缩一半以上,提升行政审批效率。强化便捷服务,创新企业服务中心运行机制,围绕企业发展、园区转型需要,实施“一事一议、一企一策”服务,深入开展“双千”活动、“问需民企”走访,帮助企业解决建设、生产、销售、融资、人才等实际困难,推动“企业多头跑路”向“部门主动上门”转变。强化诚信服务,加强政府信用体系建设,公平诚信对待所有企业,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定期对企业服务开展监督评价,用好环境兴区“110”等监督平台,开展好“企业评机关”活动,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健全企业家诚信经营激励约束机制和个人信用记录诚信档案,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推动园区服务由办理事务向经营环境转变。

【本文作者为中共宜宾市南溪区委副书记、区人民政府区长】

责编:蔡圣楠 / 李 懿

责任编辑:贺胜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