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让志愿服务文化深入人心

核心提示: 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对于激活社会资源、整合公益力量、协调人际关系、创新社会治理,具有天然的文化示范作用。新时代,培育青年志愿服务文化,引导青年积极参与志愿服务,要提高青年志愿服务认知,激发青年志愿服务自觉性,引领青年认同志愿服务文化,丰富创新志愿服务文化内涵。

【摘要】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对于激活社会资源、整合公益力量、协调人际关系、创新社会治理,具有天然的文化示范作用。新时代,培育青年志愿服务文化,引导青年积极参与志愿服务,要提高青年志愿服务认知,激发青年志愿服务自觉性,引领青年认同志愿服务文化,丰富创新志愿服务文化内涵。

【关键词】新时代 志愿服务文化 青年 【中图分类号】G24 【文献标识码】A

新时代,面对方兴未艾、蓬勃发展的志愿服务事业,我们必须通过培育志愿服务文化,发挥志愿服务文化引领作用,引导青年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在传承和实践志愿文化中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志愿服务向纵深发展。

培育新时代志愿服务文化应准确把握文化维度

新时代的志愿服务文化包含时代文化、民族文化、大众文化。培育志愿服务文化,应在突出文化引领的同时,准确把握文化维度,深度透析志愿服务的困境,深入完善志愿服务文化引导机制,引导青年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弘扬时代新风。

创新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志愿服务的类型多、渠道广、层次杂、影响大,不仅有助于激活社会资源,增强服务力度,还能够整合公益力量、凝聚人心、推动社会和谐。青年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志愿服务工作能满足他们融入社会的意愿,帮助他们丰富社会阅历,参与国家发展,从经济、政治、社会等层面审视并了解今天的现实与发展愿景,最终形成正确的政治意识和向上向善的道德信念。

坚定文化自信,助推文化繁荣。中华民族有“上善若水”“仁者爱人”的尚善精神,有“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优良传统,有“积德行善”“扶危济困”的善举倡行,还有一脉相承的革命文化。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厚的崇德向善理念,革命文化升华了奉献精神,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时代文化不断发展,为志愿服务工作奠定了历史底蕴和思想基础。坚定的价值观自信是文化自信的内核,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主题的志愿服务精神与雷锋精神是一致的,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当下的志愿服务多从命运共同体的层面出发凝聚发展意识,提倡互相帮助、友善诚信的道德风尚,增强了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它将良知、道德、人性作为起点,从实践中产生价值思维、形象机制、行为体系,最后成为特有的文化存在与形象。新时代志愿服务内容日渐丰富,服务领域也在不断扩充,从帮扶弱势群体向传递社会关爱、弘扬社会正气的文化服务发展,愈发展现出志愿服务的价值引领功能。

培育新时代志愿服务文化应深度透析发展困境

志愿服务意识比较缺乏。服务意识是不求回报、自主自愿为社会与他人提供服务的内心取向,是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参与社会建设的行为,是道德责任发展成熟的标志。奉献精神是志愿服务精神的精髓。志愿服务通过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凝聚社会共识。青年正处在社会化适应时期,易受主客观因素影响,追求个性,缺少实践机会和社会历练,很难形成道德共鸣,加入志愿服务活动多是基于学校要求或者自身好奇心理,因此,他们的服务参与是被动行之而不是主动作为,对志愿服务的参与度并不高。

道德约束不够全面。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志愿服务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展开,尤其在社会发展、人民生产等多个领域已经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同时,志愿服务实践也暴露出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道德约束方面,比如志愿服务较为随意,管理体系不足,制度建构不系统,缺乏长效性等。从目前情况看,我国青年志愿服务积极性较强,但是客观实施过程中却因缺乏系统管理与协同组织,降低了青年志愿服务的获得感。

志愿服务文化认同不足。随着志愿服务深度、广度的延伸,我国形成了以塑造公民精神为主题的文化。但受制度设计与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青年志愿服务仍存在一些偏差。志愿服务组织模式陈旧,激励机制活力不足,受这些因素影响,青年志愿者对志愿服务文化认同感偏低,服务意志还不够坚定,对志愿服务所提倡的让青年大学生勇于和不良作风作斗争、替党和政府分忧、打造服务场景等方面缺少正确分析,甚至持可有可无的态度。

文化自信不足。志愿服务作为一项能动的实践活动,要求志愿者拥有强烈的利他情怀、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调查表明,青年对志愿精神存在情感依赖,对参加志愿服务不够专注,没有长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信心,对志愿服务关联文化的挖掘、阐发不足,没有产生志愿服务思想共鸣,缺少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培育新时代志愿服务文化应深入完善引导机制

志愿服务通过实践影响青年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影响。因此,要不断优化组织机制,将青年视为志愿服务的主体;要结合时代潮流,优化志愿服务运行机制与管理环境,更好地诠释服务精神和品格。

提高青年志愿服务认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青年不仅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主体,也是追求自我实现和人生出彩机会的主体力量。要积极发挥激励功能,通过文化宣讲、主题实践深化青年对志愿服务的认知,形成从情感认同、道德认知到亲身躬行的行为逻辑,让他们形成和树立良好的道德感与价值观。

激发青年志愿服务自觉性。志愿服务是不计回报、自愿加入社会公益事业的行动,对公益事业的参与热情体现了青年的责任与担当。评价与组织青年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必须坚守主体原则,明确青年成长成才的目标,营造良好服务空间,帮助他们开拓主体服务意识,提高创新创造能力,完善人格与品质,使他们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要坚守立德树人使命,建成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学校等主体协同创新的服务体系,鼓励青年加入公共服务活动,为现代志愿服务提供有效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做好志愿服务文化研究工作,突出青年发展诉求与思维特性,最大程度帮助青年激发志愿精神,实现理想抱负。

引领青年认同志愿服务文化。要做好统筹工作,打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营造主动参与、积极支持志愿服务的氛围;坚持文化导向,将志愿精神与雷锋精神紧密结合,激发青年投入服务实践与治理创新,形成有效参与社会治理的长效机制;增加青年对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特质的志愿服务文化的理解,引发共鸣,带动志愿者同心同向地加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

丰富创新志愿服务文化内涵。要文化先行,聚集社会资源,发挥社会合力,为志愿服务提供良好的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撑,形成具有时代特性、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项目;引导青年群体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做新时代的雷锋;精准把握青年的情感需求和心理诉求,帮助他们明确社会文化整体趋势和发展规律,使他们回归生活做志愿者,追逐梦想做奋斗者;借助志愿服务精神,拓展和创新志愿服务文化内涵,最终让新时代青年成为志愿服务文化的实践者、标识者、创新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热情和青春力量。

(作者为辽宁警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2018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培养新时代公安院校大学生政治自觉的路径探析”(项目编号:L18BKS003)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张静:《志愿文化的社会价值与培育途径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年第12期。

责编/张忠华 美编/王梦雅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孙渴]
标签: 志愿服务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