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治理要闻> 正文

全面发挥县域经济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为各级党委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行动指南。县级党委政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实施者,其治理下的县域经济,是实现乡村发展、社会稳定、村民富裕的根本载体,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有助于推动县城、乡镇、农村之间加速串联、融合,对加快实现乡村振兴有着极为关键的辐射带动作用。

从不同角度探索乡村振兴

从城乡发展的关系来看,县城作为县域的中心,是各乡镇、农村之间的“串联者”,以城区、园区经济为“主阵地”的县域经济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交汇处和连接点。乡村振兴需要城镇带动,城镇发展能够促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的过程可以说就是以县域经济发展为牵引、辐射带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从全国城镇化水平来看,虽然城镇化率保持连年增长态势,但是区域之间仍存在明显差距。以2017年数据为例,浙江省城镇化率为68%,湖南省仅为54.62%,直观地反映出两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中西部地区相对薄弱的县域经济对乡村振兴难以形成坚强支撑。因此,县级党委政府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直接主导者,只有通过发展城区经济和园区经济,不断发挥聚集资源、合理配置等方面的便利优势,加快推动发展红利从县城以及园区直接流向乡镇、农村,才能更有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同时,随着经济总体实力的提升,县域也能更好地承接和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助推城乡融合发展。

从乡村振兴的动力来看,无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还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振兴”要求,产业始终是首要关键词、始终是乡村振兴的“发动机”。但是从乡村实际情况看,除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其余绝大部分地区的乡村囿于自身产业发展底子薄、基础差,地理环境、生态坏境、营商环境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差距较大等等因素,难以发展规模较大、技术较新的产业,而且产业配套能力跟不上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更难以形成稳定性高、竞争力强的产业链,对于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壮大县域产业竞争力便成为带动乡村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县级党委政府只有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依托城区和园区大力发展主导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通过提升产业关联度、完善产业配套,依托食品精深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乡村延伸产业链,才能更好地推动传统农业产业向先进现代农业、工业农业融合发展转变,加速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现村民生活富裕。

从乡村振兴的要素来看,人才储备、技术创新、发展环境等等都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决定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成效。比如人才,现阶段随着大中型城市高速发展,农村“外出务工热”“大城市病”等现象日趋普遍,人才流失明显,更直接导致了农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家庭建设问题,以及生态环境差、乡村治理乱等社会问题难以有效解决。同时,县级城市在“人才争夺战”中缺乏优质条件作支撑,引才能力有限,新鲜血液无法及时补充。再比如创新,由于乡村长期缺乏科技创新的人才和平台,导致乡村产业发展、创新创业等方面的理念和模式都明显滞后。又比如环境,中西部地区的大部分乡村在乡风文明建设、村级管理等方面缺乏强力举措,整体发展环境堪忧。虽然乡村作为基层组织,拥有群众性自治的功能,但单凭自身力量难以聚集最为优质的资源要素,关键还是依靠县域的各类要素来带动。如通过在县城、园区、乡镇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积极搭建创新创业平台,着力优化基础配套、政务服务等,全面提升县域经济发展要素的储备力和竞争力,从而吸引更多外来人才、本土能人回归县域施展才华。这么做既能引进新理念、新技术,还能推动发展环境的持续优化,更能不断推动要素渗透进基层、下沉至乡村;既服务村级经济发展,又推动家庭建设、乡风文明建设、基层自治等有序开展,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带动乡村振兴

县域发达,则乡村兴旺。对于县一级党委政府而言,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县域经济发展程度越高,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推动力、辐射力就越强。通过依托城区、园区等“主战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重点围绕产业、创新、人才、服务等工作做文章,有利于将县域竞争力转化为乡村振兴源动力,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突出重点,着力培育辐射乡村的“产业链”。进一步发挥县域产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加速提升县域城区、园区产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层级,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切实增强乡村振兴的产业动能。一是做强主导产业。县级党委政府要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大力发展主导产业、特色优势产业,通过设立产业振兴专项小组,有针对性、科学性地推进主导优势产业发展。同时积极对上争取,尤其是争取中央、省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落户县域,增加发展动能的同时吸引就业创业。积极主动作为,出台更多有利于主导产业发展的地方性政策,推动主导产业发展。紧紧围绕主导产业,紧盯“长三角”“珠三角”以及“3个500强”企业,开展“上下游”精准招商,提升主导产业的集群性和覆盖面,以县域产业的发展直接带动乡村产业结构优化,助力乡村产业兴旺。二是壮大传统产业。充分依托农村现有的各类资源,以做强现代农业示范园、特色小镇等农业产业项目为抓手,将其打造成为吸引社会各界优质资源聚集的窗口,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民宿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为传统产业“换新衣”。同时,依托线上线下各类宣传推介平台,将蔬果、稻米、花卉、苗木等各类农产品推向全国乃至国际市场,努力抢占市场份额,提升传统产业经济价值,吸引更多外出务工的农民回家乡工作生活,共享产业发展成果。三是培育新兴产业。县级党委政府要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通过在园区大力发展以信息、智能、新能源和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引进战略合作者,共同抢占新一轮竞争的制高点。通过新兴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乡镇、农村逐步承接新兴产业发展,快速提升乡村产业综合竞争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激发活力,努力形成兼收并蓄的“创新链”。创新是促进县域发展的“一池活水”,更是加快乡村发展的“一脚油门”。县级党委政府要坚持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产业跨越式升级,加速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同步带动乡村发展。一方面,以科技创新引领发展。依托县域园区,按照建立总部经济、研发中心的思路,紧盯军民融合、先进装备制造等核心技术产业,加强与省会城市高等院校以及省外知名大学、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努力建设一批“众创空间”和“星创天地”,为高质量发展搭好创新平台。同时,积极探索打造“园区高地——乡村田地”的创新资源流动通道,结合本地实际,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在乡镇、农村落地开花结果,让创新理念在乡村生根发芽。另一方面,以文化创新增创后劲。依托县域丰富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及生态文明资源,在文创产品开发领域走出新路。通过扎根基层、深入农村挖掘文创资源,为文创产品赋予地域特色、乡村气息,既繁荣乡风文明,又积极发动村民投身文创产品开发制作,成为效益共享者。同时,依托国家、省级博物馆、展览馆或产品推介大会等契机,进一步展示县域文创的特色和魅力,加大市场推广力度,促进雄厚的文创力量转化为强劲的后发优势,加快助推乡村振兴。

凝聚智慧,全力构建内外畅通的“人才链”。县级党委政府不仅要积极向外引进优秀人才,还要善于把在外打拼的企业家、能人等引导回乡、建设家乡,不断强化高质量发展的人才支撑,为乡村振兴培养好“生力军”。一是向内使力,盘活本地人力资源。全面梳理本土在外能人以及留在县域发展的各类人才,分级分类健全本土能人信息智库。依托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推动更多本土人才,尤其是乡土能人进入县域人才“大家庭”,进一步实现深度交流、业务合作等等,助力县域经济发展。切实开展本土能人素质提升行动,分类开展经济、法律、文化以及职业技能方面的专题培训、建设流动夜校,加快培养更多有思路、有技术、有经验的本土能人,为乡村振兴增添本土智慧。同时,依托商会、老乡会等组织,吸引更多在外知名本土能人以及对家乡有情怀的成功人士支持县域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振兴等等,实实在在的用好、用活现有的人力资源。二是向外发力,大力开展招才引智。县级党委政府要大力实施精准引才行动,紧盯省内外知名高校以及国家、省级科研院所拥有核心技术的“高精尖缺”型人才和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的专业技术型人才等群体,做好引才引智工作。要结合自身实际,出台特殊引才政策,在提供与其他地区类似的购房补贴、落户政策、创业贷款等政策的基础上,向有意愿长期扎根县域、服务基层的各类人才给予免费出让商业经营门面、提供住房等承诺,让更多优质人才眼前一亮、心里一动,吸引他们来到县域发展。同时,积极与“高精尖缺”型、专业技术型人才建立“动态服务、随时服务”的深度交流合作,助推核心技术或特色产业长期稳定地服务县域经济发展,从而更长久稳定地推动发展要素流向乡村,服务乡村发展。

补齐短板,加速建设覆盖全域的“服务链”。对于县级城市而言,发展环境是“硬指标”,服务能力是“真功夫”。要加快补齐营商环境、基础配套等短板,强化县域经济发展保障,同时加快延伸服务链条,推动乡村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助力乡村振兴。一是完善基础配套。持续强化城市功能配套,重点提升教育质量和医疗水平,探索与省内外知名学校、医院建立紧密型合作,全面提升服务能力。统筹完善各项基础功能,加快完善住房、交通、物流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各界人才提供更舒心、安心、放心的工作环境。同时,通过建设集休闲、餐饮、康养、购物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设施,让外来人才、返乡能人在工作之余放松心情、享受生活,并提升县级城市消费能力,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二是优化政务环境。以狠抓“放管服”改革,推进“马上就办、最多跑一次”“互联网+政务服务”为抓手,加快提升行政效能,尤其是为乡村企业、产业发展开辟绿色通道,尽量实现“数据跑、人不跑”。以优化政策供给为关键,在土地、税费、电费等方面给予中小微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更多优惠政策,切实提升发展温度。同时,依托县域政务环境的整体优化,在乡村探索群众办事“只要跑一次、只要找一人”模式,为乡村振兴强化基层服务。三是送上贴心服务。县级党委政府要充分发挥县级领导“关键少数”的作用,建立日常联系、服务企业项目机制,督促乡镇和政府部门履行承诺、落实职责,重点服务好乡镇企业和村级产业,帮助其开拓市场、减免费用、扩大融资等等,坚持在第一线解决各项问题。同时,县级领导要当好外来人才和本土能人的“贴心人”“家里人”,建立日常谈心交心机制,尤其是重点关注关心扎根乡镇、服务农村的各类人才,让他们更加全力以赴地服务县域发展、投身乡村振兴。

【本文作者为中共韶山市委书记】

责编:李 懿 / 杨 阳

责任编辑:贺胜兰
标签: 县域   振兴   乡村   作用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