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障碍及破解

核心提示: “医养结合”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社会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新举措。目前“医养结合”在执行上存在体制、资本投入、效应上诸多不足,需要政府依据时代特征制定“医养结合”规划、鼓励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利用科技平台整合“医养结合”资源,加强人才培养培训,从而完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促使“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良性发展。

【摘要】“医养结合”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社会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新举措。目前“医养结合”在执行上存在体制、资本投入、效应上诸多不足,需要政府依据时代特征制定“医养结合”规划、鼓励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利用科技平台整合“医养结合”资源,加强人才培养培训,从而完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促使“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良性发展。

【关键词】养老服务 医养结合 养老模式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所谓“医养结合”是依据当今现代社会养老形势需求,将养老服务与医疗进行有机整合,形成医疗、康复、照料、精神慰藉、临终关怀等系统性的养老服务体系。当前我国养老模式主要以家庭和养老机构为主,由于受地域、经济、养老保险、退休金额度等因素影响,养老品质效果存在较大差异,迫切需要对养老产业进行革新,以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最低保障需求。“医养结合”重点体现在“医、养、合”上,“医”是对老年人各种疾病进行医疗康复,医护地点主要在医院、康复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完备的医疗服务。“养”是以家庭或养老福利机构为主,对老人进行定期健康技术指导,使无病或疾病较轻的老人不用就医,靠调理达到疗养身心的养老活动。养老模式中的“医养结合”并非简单理解为将医疗和养老进行连接,而是将这两个系统中的资源、人员、技术、时间进行统筹规划、科学利用,形成覆盖养老体系的医疗养护服务。

“医养结合”养老面临的发展困境

“医养结合”体现了医疗卫生与居家、社区养老机构有机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新模式,为老年人提供生活所需的医疗卫生护理,满足老年人晚年健康生活需求。“医养结合”促进养老服务资源共享,养老模式服务更趋人性化、多样化。但由于“医养结合”服务体制机制不完善,在发展过程中一些问题也显现出来。

医疗与养护缺乏协同联动,制约“医养结合”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初衷是对老年人进行完善的医疗、养护服务,形成“医”“养”密切结合、互动的养老模式。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管理标准不统一,养老服务和医疗体系相割裂,与医疗服务形不成系统效应,“医养结合”并未取得联动效果。与此同时,我国养老行业在管理上也缺乏协同性,民间团体成立的养老机构由民政部审核管理,医疗护理、报销等由人社部管理,在“医养结合”体系构建上各主管部门没能形成协调机制,医养结合互补供给难以形成,给“医养结合”造成很大困难。当前“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中政府部门比较强势,降低了民间社会资金参与社会养老热情,这种困局不利于国家提倡多元化养老模式。因此,需要通过政策调整,整合各部门,盘活社会养老资源,全面建立“医养结合”服务体系。

“医养结合”服务缺乏资金保障。“医养结合”服务体系有序发展,需要政府、社会、个人资金链投入。面对庞大的老年人群体养老需求,政府资金投入有限,加之各地区财政对医保资金投入不同,医保支付和养老阶梯式服务没能实现有效对接,造成养老机构只养老不医护、医疗机构只治病不养老、医保单位只负责医费不负责养费现象。医疗、养老机构、医保单位三家与养老直接相关的机构没有形成协同效应,生活服务与医疗报销费用协调不一致,带来的弊端是老人缺乏医养护理资金,社会资金对养老投入兴趣不足,难以有效引入社会资金。资金在医养结合服务体系中流通不畅,容易导致养老服务陷入困境。对于小区、个体创办的养老机构,服务费用大多由老人子女或养老金按月缴纳,除去饮食住宿服务费用外,所剩资费无几,很难实施“医养结合”,在缺乏政府资金和社会福利支持下,这里的老人很难享受到“医养结合”带来的养老服务。

“医养结合”效应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医养结合”设计思路是对传统养老模式的新突破,无论服务形式还是带来的社会效益,都体现了新时代养老意识,符合时代发展。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专业服务团队数量少、服务执行力差、养老服务缺乏统一标准等现实问题,导致“医养结合”效用大打折扣。由于从事养老服务人员社会认可度低,缺乏吸引力,这些人员大多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工资待遇也比较低。虽然养老机构有意扩大规模和服务项目,但人员招募不足和缺乏职业素质严重制约养老机构实施多样化、多层次社会养老服务。当前,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缺乏系统专业培训管理,通常只能进行房屋打扫、擦洗和做饭服务,无法实现医疗护理和心理情感安慰,而这些养老服务正是“医养结合”所需要的服务内容。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创新路径

制定科学有效的“医养结合”规划。科学有效的体制机制是保障“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基础,因此,政府要将“医养结合”纳入社会总体发展规划中,通过健全养老服务法规、完善准入机制和评估审核标准,建立长期有效的养老护理服务保险、补贴等辅助制度。同时,要对民政、人社、卫生等部门在养老服务中的职责进行界定,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同,要实现部门联合办公,完善合作效率。在养老付费机制上可对服务项目进行精细划分,如按人、按服务天数、按服务品质档次、按诊疗程等多种支付模式,使“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能够在资金支持下长效发展。政府要在政策上对“医养结合”进行倾斜,设立专项扶持资金,鼓励民间资本投入,进一步推动政府、社会、企业机构多元化养老格局,推进“医养结合”合作新模式,拓展社会资金引入,以促进医疗和养老协同整合。

利用大数据、“互联网+”平台,多方联动整合社会“医养结合”资源。“医养结合”是包含不同服务、不同档次、涉及多个部门的社会公共服务系统,要想应对庞杂的社会养老多元化需求,需要整合社会碎片化资源,构建养、护、医一体化“医养结合”体系,推动养老事业革新。每个社区都要为老人建立个人电子病历健康档案,通过老人医疗服务站定期体检,及时排查疾病,有针对性地进行疾病治疗和康复护理。有效整合社区、家庭和基层医院卫生服务机构养老服务效能,可将社区卫生服务进行区块划分,依据老人登记的网络电子档案信息实现家庭养老医生上门服务。

加强完善养老机构人才培养,为“医养结合”提供人才资源保障。“医养结合”体系规划与实施最终需要专业医养护一体化服务团队来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是实现养老“医养结合”的重点因素。随着社会老年人逐年增多,养老需求规模不断扩大,专业医养护人才需求也在增加,急需实施“医养结合”人才培训机制,为养老提供人才资源保障。首先,要在专职医疗技校开设医养护科目,系统学习伦理规范、护理服务流程等内容,在学生取得相关资格认证后,实现学生毕业就能任职上岗。其次,要对现有“医养结合”医养护服务团队进行跨学科全面质量服务培训和能力考评,对合格人员建立薪资保障机制,薪资增长及福利待遇与绩效考评级别晋升挂钩,提高医养护人员工资待遇,吸引更多有医疗护理资格的人进入养老服务队伍中,不断扩大从业者数量并提升其职业水平。再次,除了服务人员具有从业资格认证和职称评定之外,还要加强对医养护服务人员职业道德监管力度,要对医养护服务人员工作进行全程跟踪监管,使从业人员能专心做好护理工作,从而使整个医养护服务团队素质得到提升。最后,政府要引导社会志愿者建立“义工银行”,通过社会力量为老年人提供志愿者补充服务,从而实现专业人员服务为主、志愿者补充、兼职辅助多元化养老服务队伍,有力推动“医养结合”有序发展。

(作者为河北大学护理学院讲师)

【注: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互联网+’条件下城市医养一体化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HB17SH004)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唐飞泉、杨律铭:《我国医养结合模式探索和创新》,《现代管理科学》,2018年第10期。

②刘芳铭、韩斐琪等:《当代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创新研究》,《企业研究》,2018年第10期。

责编/周素丽 美编/李月敏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谢帅]
标签: 养老   障碍   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