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改革闯关的政治智慧

核心提示: 改革开放不停步,解决其中不断涌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唯有从实践中获得真知,找准突破口,摸着石头过河,用明白人,形成制度化成果,才能不断积累政治智慧,持续提升治国理政能力,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辟出崭新的广阔天地。

【摘要】改革开放不停步,解决其中不断涌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唯有从实践中获得真知,找准突破口,摸着石头过河,用明白人,形成制度化成果,才能不断积累政治智慧,持续提升治国理政能力,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辟出崭新的广阔天地。

【关键词】改革突破口 摸着石头过河 政治智慧 【中图分类号】D20 【文献标识码】A

围绕着中国改革改什么、怎么改,中国巨轮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引下,越过险滩、冲破阻力,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彼岸胜利前进。站在今天的时代坐标来系统总结改革闯关的历史经验,不仅有利于我们学习和吸收前人的政治智慧,也有利于助推今日之全面深化改革。

找准突破口,抓点带面,推动全局

抓住重点带动面上工作,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改革既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应“老虎对刺猬”——无从下口,而是要找到事关全局的重点,以此为突破口,抓点带面,推动全局。

众所周知,我国改革首先从经济方面开始,先经济后政治。而经济改革,又是先农村后城市。为什么突破口选择在农村,是因为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民被极大地束缚了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旦改革,农民受损微小却获益很大。况且当时农民人口占了全国人口的80%,抓住了农村这个大头,就把握了全局,获得了改革开放的主动权。

1984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转移到城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涉及方方面面,牵一发而动全身,较之农村改革要复杂得多。经过多方探索,党和政府将国有企业改革作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以后,同样也是将国企改革作为中心环节。自此后,又经过约20年的发展,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基本确立,国企发展上了新台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进一步发挥好宏观调控与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问题愈益凸显出来。因此,党的十八大以后,政府与市场关系又被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从全面从严治党方面来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八项规定”和“反四风”入手,狠抓严管,使党风、社会风气为之一振。随后,党中央大力反腐肃贪,层层推进,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良好局面日益显现,继而形成“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通过简要回顾我国40年的改革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找准突破口是改革的一条基本经验。无论是包产到户启动农村改革,还是设立经济特区打开对外窗口;无论是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还是把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这一个个不同凡响的“落子”撬动了改革开放的大棋局,不断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

摸着石头过河与加强顶层设计并行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不平衡、不协调、不充分的发展由来已久,加之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种特殊国情与时空背景要求我们党必须从实际出发,摸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改革道路。

纵观世界,在已完成工业化任务的高收入国家中,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拿来套用,即使勉强照搬也注定不会成功,因此,我们党必须依靠群众、尊重群众,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历史上,我国的改革开放就是这样走过来的,是先试验、后总结、再推广不断积累的过程,是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局部到整体不断深化的过程。这在农村改革中表现得尤为明显。1978年11月末,安徽凤阳小岗村18名农户户主签下的“红手印大包干”契约,以一马当先带动万马奔腾的效果,揭开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自此以后,农村改革如火如荼,农村面貌也焕然一新。邓小平后来讲到:“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特别是农村改革中涌现出的大量乡镇企业,更是改变农村面貌的生力军。邓小平曾多次向外宾自豪地提起,说乡镇企业不是我们领导出的主意,而是基层农业单位和农民自己创造的。

改革开放行进到今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今日改革与40年前相比,绝不可同日而语。当下改革的范围已大大扩展,既包括经济体制,也包括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在此情况下,以重大问题为导向,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已必不可少。需要注意的是,顶层设计的提出,绝不意味着“摸着石头过河”就不能再提了。

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采取试点探索、投石问路的方法,最大程度地避免了改革因情况不明、举措不当而引起的社会动荡,也有效避免了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所以,我们应当长期坚持。况且,我们党所主张的顶层设计,是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的,而摸着石头过河也是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的,二者辩证统一。

不让明白人却步、不让实干者吃亏

古人云:“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我国历史上的几次著名改革,在用人方面皆有着深刻教训。搞改革开放这样的大事业,具体组织者、领导者除了要忠于党和国家的事业外,还必须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所以,邓小平也指出:“抓对外开放要靠明白人。”

改革事业,多属开创性质,往往要游走于现行政策边缘或者规定之外,一不留神就容易犯错误。因此,改革者必须领会中央精神,用足中央政策,创造性开展工作,取得现行经验或成功做法,为其他地区或后续改革提供借鉴。这样的难度和高度,非明白人不能为也。比如,在我国开放之初,在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支持下,蛇口工业区眼睛向外,瞄准香港和国外先进做法,进行一系列制度创新,极大地提升了效率和效益,并在全国率先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成为经济特区乃至全国改革事业一道靓丽的风景。这里面,起到重要作用的明白人很多,既有中央层面的负责同志,如被誉为改革开放前线指挥官的谷牧,也有来自一线的组织者和建设者,如被誉为深圳“拓荒牛”的袁庚等,正是他们这些明白人在充分理解中央精神的基础上,大胆先行先试,鼓励和带领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们争做改革开放的马前卒。

要搞好改革,成功改革,作为领导者的“关键少数”必须是明白人。否则,面对中央决策和中央精神,一些装明白的糊涂人,很难脱离“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窠臼。也有一些人,揣着明白装糊涂,有意曲解中央精神,想方设法浑水摸鱼,争取自身利益最大化。这两种错误趋向,都应加以反对并力求杜绝。

毋庸讳言,明白人也是人,是人就难免会犯错误。因此,要改革开放、开创新局面就一定要允许失败,宽容失败,因为改革本身就是一个试错的过程,也是成功不可避免的代价。如果不允许失败,不允许犯错误,实际上就是不容许改革。20世纪80年代,社会上有一句著名的口号,叫做“允许改革犯错误,但不允许不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为了更好保护干部的积极性,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牢记三个“区分开来”,即“要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三个“区分开来”归结为一句话,就是:不让明白人却步、不让实干者吃亏。

从改革实践中获得真知、积累政治智慧

关于我国改革的路径及其抓手,我们党已探索出若干成功做法,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度智慧。那么,面对改革中出现的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我们党又是如何认识和成功应对的呢?

首先是始终高举改革旗帜。从邓小平到习近平,几代中央领导集体都反复强调,要始终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邓小平说,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江泽民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习近平总书记郑重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他强调:“我们在改革开放上决不能有丝毫动摇,改革开放的旗帜必须继续高高举起。”

由此可见,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改革开放的态度是坚决而鲜明的,我们党坚决认为,改革开放是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党和国家保持生机活力的关键,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品格。我们党这种明确的改革态度,不仅有利于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形成工作预期,同时也有利于党内党外、全国上下形成改革共识,从而有助于消除改革中的阻力。

其次是抢抓机遇不争论。提起“不争论”这个词,中国老百姓皆耳熟能详。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强调:“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想当初,改革开放起步之时,各种怀疑,特别是关于姓“社”姓“资”的争论就如影随形。当荒凉的蛇口建成初具规模的工业区时,有人却忧心忡忡,指责这里除五星红旗外,其他全都变颜色了。凡此争论,不一而足。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东欧剧变,我国发生政治风波,改革开放事业遭遇重大挫折后,这种争论更加激烈。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提出“不争论”,主张对改革中的一些具体做法和具体问题先看看再说,以免在一些无关根本性、方向性的具体问题上浪费大量时间,错失宝贵发展机遇,从而进一步拉大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

虽然邓小平主张“不争论”,但他同时强调,“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这两句话,放在一起讲,才能完整准确地理解邓小平的讲话主旨。邓小平告诫广大干部,对于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一时难以定论的,先不要急于下结论,而是要通过实践来检验,拿事实来说话,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有人评价说,不争论,既是邓小平的发明,也是邓小平的高明。在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我们仍要凝聚共识,共克时艰。对改革,不要乱扣帽子,乱打棍子,要有容人之量,更要有容错、纠错机制,促使改革在制度的轨道上良性发展。

再次是不搞齐步走、一刀切。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国情极其复杂,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和不均衡性,决定我们的改革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试点先行、循序渐进,不搞“一刀切”、不能追求一步到位。虽然邓小平始终坚持共同富裕的原则,但他不要求全国齐步走,也不鼓励“大锅饭”,而是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我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逐步推开的,党和国家没有搞强迫命令,更没有搞齐步走,一刀切。习近平总书记也反复强调,要尊重农民意愿和维护农民利益,把选择权交给农民,由农民选择而不是代替农民选择,不搞强迫命令、不刮风、不一刀切。

最后,形成一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这是邓小平改革的最终目的。可如今,我们距离这个目标仍任重道远。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在社会主义实践后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在制度体系中,法律无疑是重中之重。如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已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在40年的改革中,我们党不断把行之有效的改革经验和改革成果,通过立法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保障过往的改革成果,也为未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总之,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开放不停步,其中的矛盾和问题就会不断涌现,幻想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是不切实际的。我们唯有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积累政治智慧,持续提升治国理政的能力,才能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开辟出崭新的广阔天地。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室研究员)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0日。

责编/张忠华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谢帅]
标签: 智慧   改革   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