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如何规避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问题

核心提示: 当前,人工智能是否会挑战人类社会秩序,进而带来伦理问题,已经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对于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我们应通过完善相关立法、加强对相关技术与产品的管理力度,以及提升群众的认知素养来进行规避。

【摘要】当前,人工智能是否会挑战人类社会秩序,进而带来伦理问题,已经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对于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我们应通过完善相关立法、加强对相关技术与产品的管理力度,以及提升群众的认知素养来进行规避。

【关键词】人工智能  伦理问题  立法    【中图分类号】B82-057    【文献标识码】A

2018年7月9日,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和微软公司联合举办的《未来基石——人工智能的社会角色与伦理》报告发布会上,微软公司总裁施博德指出,为设计出可信赖的人工智能,需要采取体现道德原则的解决方案,在给予计算机更强大力量的同时,也应当借助社会伦理对其进行合理引导。实际上,科技的发展是否会对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取决于人类是否能够借助适应性的治理方式来应对。因此,面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我们需要做的便是合理规避。

人工智能可能会带来何种伦理问题

人工智能带来的究竟是福祉还是挑战,这一问题其实已经在众多文学、影视作品中进行过探讨。比如,在《最强大脑》第四季首期节目中,植入百度大脑的小度机器人借助人脸识别技术与深度学习能力战胜了世界记忆大师王峰;谷歌研发的人工智能“阿尔法狗”接连击败了各国围棋高手,登上了人类智力游戏的顶峰。然而,当前部分以人机对战为噱头的综艺节目,对人工智能的概念进行了曲解,人为地营造出了一种人机之间剑拔弩张的对立氛围。事实上,这些对人工智能的曲解可能会导致真正问题的出现。

目前,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一旦人工智能具备了超越机器的属性,愈发类似于人的时候,人类是否应当给予其一定的“人权”;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正在逐步被人类赋予思想、学习和决策能力,在某些社会生产、生活领域逐渐替代人类,那么其在生产、生活中造成的过错应当如何解决。针对这些情况,如何基于伦理视角引导人工智能服务于人类,已经成为人工智能发展必然要面对的问题。

美国学者雷·库兹韦尔在《如何创造思维》一书中提出,至本世纪三十年代前后,人类将有能力制造出极为智能的机器人,其能够与人类产生一定程度的情感联系,并具备自我意识。因此,当前人类应加快讨论可能出现的伦理问题,即一旦高智能机器人诞生,出现了自我意识,人类是应当遏制其进一步成长,还是给予其“人权”。部分学者认为,赋予人工智能以“人权”是对人工智能的放纵,将对人类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持相反观点者则认为,人类能够开发出符合人类道德的人工智能产品,因此可以给予人工智能部分基础的“人权”。

当人工智能取代人类站在某些工作岗位上时,其造成的过错应当由何人来负责,从责任伦理视角来看,这是值得讨论的问题。比如,当人工智能取代了部分医疗人员的岗位,误诊出现时,人们应当向谁追责,是医疗机器人的使用方,还是生产方,抑或是其本身?实际上,这并非是远离人类当前生活的问题,在测试阶段便已事故频发的无人驾驶汽车已然将这一问题推到了人类面前。

人工智能为何会带来伦理问题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可能引发的伦理问题也愈发突显。那么,人工智能为何会带来伦理问题呢?

首先,是因为相关法律保障的不足。目前,人工智能的智慧增长速度日益加快,已然走进了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人类深切地感受到了其带来的便利。但当前针对人工智能的相关立法工作还较为缓慢。虽然人工智能的智慧程度还不足以撼动人类的主导地位,但人工智能的立法工作已然迫在眉睫。

其次,是因为相关技术的不成熟。以“阿尔法狗”与李世石的对战为例,虽然“阿尔法狗”在运算能力上远胜于人类,通过计算每一步的最大胜率来进行下一步操作,但其却在第四局比赛中败给了运算能力明显更弱的人类。由此可知,人工智能极有可能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出现问题,需要进行技术完善与优化。

最后,是因为人类片面的认知。Facebook研究团队曾在试验中令两个人工智能机器人进行对话,但随着对话的深入,人们发现人工智能竟然发明出了人类难以理解的特殊语言,这使得研究人员大惊失色,及时进行了干预,避免人工智能通过对话实现超出人类预期的升级。这一事件的发生,加剧了人工智能威胁论支持者的担忧情绪,但作为反对者的扎克伯格则认为,人类花费大量资源研发人工智能,就是希望其在某些方面优于人类,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因此,从目前来看,人工智能引发伦理问题的重要原因,就在于人类对人工智能的片面认知。

如何规避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问题

一是完善相关立法。法律是保障人类各项基本权益的重要武器。首先,要加强事前立法,借助法律手段规范人工智能的发展,确保其始终在人类可控范围内,规避可能发生的伦理问题。其次,要加强事中立法,即针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进行相关立法,明确责任划分依据与标准,从而保证研发责任人、生产责任人、销售责任人以及使用责任人都能够较好地履行自身对人工智能产品的义务。最后,要加强事后立法,确保人工智能技术得到广泛运用,并进入群众生活。总之,通过相关法律规范人工智能产品的开发与利用,能够避免人工智能产品脱离控制,进而规避可能产生的伦理问题。

二是加强对相关技术与产品的管理力度。一旦技术发展成熟,人工智能便能够正式参与人类生活。因此,我们要加强对人工智能技术与产品的管理,使其具备优良的“伦理品质”。首先,要加强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管理,要对人工智能产品的应用程序进行审查,确保程序未被嵌入恶意性代码。同时,要提高行业准入门槛,确保技术安全性。其次,要加强对人工智能产品的管理。每一个出厂的产品都应设置唯一的识别码,同时,应在产品内部放置监控器,确保能够对产品进行实时远程控制,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

三是提高群众的认知素养。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自身。如果人类一味地拒绝接受该项技术,人工智能势必无法服务人类;如果人类不假思索地接受该项技术,则势必会为伦理问题的发生埋下隐患。因此,唯有提升群众的认知素养,才能使人工智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首先,应提高科研人员的认知素养,使其坚持对人类和社会负责,在人工智能研究方向、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成果应用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谨慎的态度,既不因为应用效果较好而过分乐观,也不因当前存在的不足而万分惊恐,甚至全然抵制。其次,应提高普通群众的认知素养,引导群众认识了解人工智能,理性发展技术。

(作者分别为中国劳动经济学会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①张正清、黄晓伟:《作为“他者”而承担道德责任的智能机器——一种人工智能成为道德能动者的可能性》,《道德与文明》,2018年第4期。

②潘宇翔:《大数据时代的信息伦理与人工智能伦理——第四届全国赛博伦理学暨人工智能伦理学研讨会综述》,《伦理学研究》,2018年第2期。

③王勇:《人工智能时代的法律主体理论构造——以智能机器人为切入点》,《理论导刊》,2018年第2期。

责编/陈楠  孙渴    美编/宋扬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赵橙涔]
标签: 人工智能   伦理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