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人口城乡两栖状态下农村经济的振兴之路

核心提示: 人口城乡两栖,主要是指进城农民工的两栖,是当前我国重要的人口存在状态。随着城乡差距的缩小,户籍藩篱的逐步打破以及农村土地和宅基地产权改革的推进,也出现了下乡城里人的两栖状态,即某些城里人经常进入乡村创业或提供技术等服务,在城乡两地流动居住。人口城乡两栖对农村经济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应加强制度保障、政策支持,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振兴。

【摘要】人口城乡两栖,主要是指进城农民工的两栖,是当前我国重要的人口存在状态。随着城乡差距的缩小,户籍藩篱的逐步打破以及农村土地和宅基地产权改革的推进,也出现了下乡城里人的两栖状态,即某些城里人经常进入乡村创业或提供技术等服务,在城乡两地流动居住。人口城乡两栖对农村经济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应加强制度保障、政策支持,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振兴。

【关键词】人口城乡两栖  农村经济  振兴之路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和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出现了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现象。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迁移,打破了我国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这些进城务工人员在沟通城乡交流、缓解城市劳动力短缺和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双重压力,推动城乡经济发展,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以及缩小城乡差距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由于农村户籍限制,城乡居民在工资和福利待遇等方面差异较大,产生了农闲进城务工和农忙在家务农、节假日返乡、城乡流动居住的人口城乡两栖现象。而与此相反,随着农村经济大发展,机会的增加也吸引了城镇人口携带资金、技术、资源等流向农村,出现下乡城里人的两栖现象。人口城乡两栖状态是现阶段我国重要的人口特征,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亟需探寻在人口城乡两栖状态下的农村经济振兴之路。

人口城乡两栖对乡村振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农民工进城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利弊兼有。从有利方面来看,最为直接的是提高了农村居民收入,提高了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同时,进城务工可以学习到先进技术、了解市场讯息,从而引导农村居民观念更新、促进发展农村手工业或者工商业,生产更多满足现代需求的农副产品。此外,在积累了较多的资金、信息、技术之后,将进一步推动农民工返乡创业,助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从不利方面来看,首先,农民工进城拉大了农村内部居民收入差异,从而吸引更多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使农村空心化不断加重,也使得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农村消费更多体现在农民工返乡期间,农村经济的季节波动加大。其次,大量精壮劳动力进城务工、青年外出求学不愿返乡,导致农村缺少人才和足够劳动力资源。

下乡城里人的两栖生活给农村发展带来机遇。城里人下乡作为当前人口城乡两栖状态的新特点,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第一,城镇人口具有较高的教育水平,能接触到更为前沿的技术,有助于为农村提供资金、技术、教育等,帮助农民提高知识文化水平,从而推动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第二,城市居民对社会经济需求有着更为准确和前沿的把握,可以更好地将市场信息传达给农村居民,从而推动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优势互补。第三,城里人下乡往往是以创业为目的,把其掌握的资金、技术和农村的人力、土地等资源结合,可以更好地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增添更大活力。

鼓励城镇居民尤其是有一技之长的居民下乡创业

在人口城乡两栖状态下,需要协调城乡经济发展,缩小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便是制定相关政策,引导、支持城镇居民下乡创业。一方面,农村居民城乡两栖导致大量人才外出,农村经济发展人才缺口极大,鼓励城镇居民尤其是有一技之长的居民下乡创业,把握农村发展机遇,能够为农村带来新思想、新技术,改善农村经济单一结构,不仅使农林牧副渔产业更适应市场需求,而且能够发展工商业、农家乐、生态旅游等特色经济和乡镇企业。

另一方面,下乡过程中必然存在各类风险,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提供相关支持,降低风险指数,可以更好解决下乡城里人的后顾之忧,鼓励城里人去农村发展。比如,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农副产品的需求急剧扩大,绿色有机食品生产是农村的独特优势所在,但是农业生产是城里人极为陌生的领域,潜在风险较大,在没有充分保障的前提下,城里资金、人才等会望而却步。完善农业生产保险、农业补贴等制度或政策,加上村镇领导干部积极配合、支持,将会吸引更多的城里人下乡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适度放宽农村土地、宅基地对城里人的限制,解除城里人下乡创业的制度藩篱

在城乡两栖的情况下,旧有的土地制度依然限制土地流转,外出农民无法完全将土地提供给其他人使用,这样导致农村实际上存在大量闲置土地,土地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农村最大的资源在于土地,农村集体用地的闲置导致外来资金无法作为有效生产要素,使农村经济发展受限。因此,需要适度放宽农村用地和宅基地等限制,鼓励城里人承包农村土地,提高土地资源使用效率。只有在制度上做到高屋建瓴,以城市帮助农村,完善土地使用、流转制度,解放土地资源,才能实现土地与资本的结合。

此外,现有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本质仍然是小农经济,农村居民以每户为单位的生产模式实际上会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业机械化投入程度低、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只有打破土地流转制度限制,实行农村土地个人规模化承包生产,发展大型种植场、大农场等,才能够使土地使用者愿意投入资金、提高机械化使用率,实现规模经济。同时,土地用途不再单一,可以与资本结合,开拓新经济形式,针对城市居民休闲需求,发展农家乐、生态农场之类的服务业。另外,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医疗、教育服务,增强农村吸引力。当前,我国城市与农村在基础设施、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仍存在巨大差距。这种差距一方面导致大量农村人口外流,另一方面也使得城市资金、人才等对农村望而却步。因此,需要政府以及社会组织等相关部门投入更多资金,完善农村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在“互联网+”背景下积极改善农村网络状态,促进农村与外界沟通,推动农副产品销售。同时,改善农村医疗水平、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缩小城乡养老、医疗、福利等方面差距,从而保障愿意留在农村的居民拥有优质的生活。通过交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大力建设,弥补农村发展劣势,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农村吸引力,从而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并且留住更多的优秀人才。

扶持农村金融发展,为振兴农村经济提供金融支持

一直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就明显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方面,由于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较低,外出务工的农民更多地将资金存入银行,而不是用于扩大再生产和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农业生产者内部资金不足;另一方面,农民外部资金来源较为单一,金融机构一般是农村商业银行,加上农民可抵押资产不足,农业贷款往往是小额,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农业机械化的资金需求。

这样的现状导致农村金融无法有效支持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加大力度扶持农村金融发展。一方面,应扩大农村金融规模,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农民后顾之忧,使其自有资金敢于投入生产,提供优惠政策吸引城市资金流入农村。同时,扩大政策性银行网点,从而多渠道、多方位地发展农村金融,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另一方面,还应努力提高农村金融使用效率,更好发挥金融支持农村发展的作用。需要发挥乡镇干部的引导作用,引进相关人才和优质产业,从而促进农村资金流向最为需要的、最为合适的地方,使农村居民投入—产出比最大化,实现农村经济的帕累托改进,真正做到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振兴的支持作用。

(作者为河北水利电力学院经贸系副教授)

【参考文献】

①李妍:《城乡两栖农民思想动态及其对农村发展的影响》,《农业经济》,2016年第3期。

责编/谷漩    美编/宋扬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赵橙涔]
标签: 之路   农村经济   城乡   振兴   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