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国家治理研究院> 正文

以特色产业助力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潜江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把产业兴旺、产业振兴和农业产业体系分别摆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总要求、“五个振兴”以及现代化农业“三个体系”建设之首,充分体现了产业在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关键地位。近年来,潜江市依托虾-稻特色优势产业,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产业链打造跨行业融合和跨地域联动,持续推动产业向高端延伸,占据产业发展制高点,领跑行业各个领域、各个环节,走出了一条广辐射、强带动、大融合的产业引领发展之路。

创新驱动,引领产业“风向标”

创新是解决当前农业发展瓶颈的唯一出路。在虾-稻产业发展历程中,潜江市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经营创新,探索了一些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和综合解决方案。

技术创新延伸产业链条。围绕解决农业领域科技成果转化难的问题,潜江市成立桂建芳院士专家工作站、湖北省小龙虾产业技术研究院、国家虾蟹体系潜江综合试验站等产学研工作站,并建立2亿元的虾-稻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用于种苗繁育、品牌创建、科研攻关等,填补了种苗繁育、甲壳素等产业化发展的空白。同时,潜江高度重视产业技术标准制定工作,先后发布《潜江龙虾虾稻共作养殖技术规程》等18项技术标准,其中国家行业标准1项、省级地方标准8项,涵盖全产业链的小龙虾标准体系已初步形成,牢牢掌握住虾-稻产业发展的话语权。

模式创新提高产业效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就是农民增收。潜江市首创的“虾稻共作”模式,亩平产虾170公斤以上、水稻600公斤,亩平纯收入6000元以上,是单一种植水稻收入的6倍。“虾稻共作”已成为老百姓的小粮仓、小水库、小银行、小肥料厂。这种模式既解决农村撂荒难题,又体现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要求,真正实现了粮食稳产、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经营创新降低产业成本。成本是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围绕突破“成本地板”,潜江市依托供销社,创办供销社“三农”服务中心,领办各类农民合作社,实行“六统一”管理,即机械施工、种养标准、供应农资、服务管理、产品收购、产品品牌的六统一,推动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种养成本下降15%左右。同时,采取“龙虾宝”“虾农贷”“虾苗保险”等措施,为农民养殖保驾护航。

品牌辐射,打造产业“共同体”

成熟的农业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定要打破行政区划,扩张到更大区域、更大范围,进行更大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潜江市以区域公用品牌创建为载体,推动虾-稻产业向高端延伸,实行跨区域联动发展,打造产业共同体。

高端领跑,增强品牌向心力

潜江市紧盯虾-稻产业发展的核心领域,着力提升潜江虾-稻在高端领域的品牌向心力。为保持潜江龙虾领跑优势,推动龙虾产业与互联网融合,增强潜江小龙虾的吸附和辐射能力,强力推进湖北小龙虾交易中心、湖北虾-稻大数据中心、湖北小龙虾产品检验检测中心、湖北小龙虾良种选育繁育中心、潜江龙虾精深加工中心、潜江龙虾文化创意中心六大中心建设。现在潜江市小龙虾产品还远销欧、美、日、韩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买全国、卖全球的贸易格局。

战略联盟,增强品牌号召力

一方面,形成产业发展联盟,培育壮大潜江龙虾“朋友圈”。制定打造“潜江龙虾”“潜江虾稻”区域公用品牌行动计划,目前,北京市东城区、顺义区等全国43个地区和企业与潜江市签订合作协议,结成潜江虾-稻产业发展合作联盟,共享“潜江龙虾”品牌。另一方面是坚定不移走出去,扩大潜江虾-稻辐射力。面对产业发展的局限和约束,潜江市鼓励支持小龙虾养殖大户、加工企业等到外地拓展建设虾-稻共作标准化示范基地等。

精深加工,增强品牌核心力

精深加工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关键环节,只有做强精深加工,才能换来产业的“高身段”和产品的“高身价”。近年来,潜江市培育了华山、莱克等13家小龙虾本土企业,引进了正大集团、安井食品、周黑鸭等多家知名企业,也吸引了央企国企投资合作,在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拓展了小龙虾产业链条,推动了小龙虾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目前,潜江小龙虾在全国精深加工核心领域遥遥领先,小龙虾加工出口连续14年领跑全国,成为全国唯一的淡水甲壳素精深加工基地。

乡村振兴,牵牢产业“牛鼻子”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只有产业兴旺,乡村振兴才能有依托、有落脚。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潜江虾-稻产业更是“英雄有用武之地”,在更大范围内“大施拳脚”,推动了产业与乡村振兴的无缝连接。

“三乡工程”,破解“人地钱”难题

大力实施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三乡工程”,推动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与农业农村对接。一方面,推动产业变资本。以虾-稻产业为主体,编制乡村振兴规划,谋划一批虾-稻产业、生态保护、特色小镇、美丽乡村、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乡村振兴项目,通过“产业支撑+土地指标”造血融资模式,争取贷款120亿元,真正实现了产业潜在价值向产业资本的转变。另一方面,推动产业聚人气。潜江市依托虾-稻产业留人、聚人、吸引人,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规模化养殖基地、精深加工带动就业、餐饮连锁就近打工等方式,带动虾-稻产业链就业超过10万人,推动5000人回乡创业。

“华山模式”,破解城镇化建设难题

所谓“华山模式”,即华山公司通过把农民零散的土地以流转、租赁的方式集中起来,进行连片整治,再以倒包给农民的“一转一租一包”方式,建立政府、企业、农户、集体合作共赢的经营体系和“产城互动”的城镇化路径。一是农村变社区。通过迁村腾地、政企共建,加快新型集镇建设,建设“华山综合社区”,完善功能分区,合理布局生产区、生活区,让群众进入集镇生活。二是农民变市民。赵脑村580多户、2200多人整体迁入“华山综合社区”,在分享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基础上实现了向“市民化”的转变。三是农田变景区。发挥虾稻共作基地绿色、生态环境优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农村旧貌换了新颜,初步形成“旱能灌、涝能排、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的美丽宜居格局。

“产业扶贫”,破解造血脱贫难题

莱克集团、华山水产、虾乡稻、元泽农业、昌贵水产、柳伍水产等326家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公司+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共带动贫困户5499户16142人发展生产,实现稳定脱贫。同时,采取“公司+家庭农场+贫困户”等生产组织方式,探索建立示范引领、合作经营、参股分利等利益联接帮带机制,提升贫困户自我发展、自我创业的积极性,既促进了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产业结构优化,也拓宽了贫困户持续增收途径。共先后带动2万人脱贫致富。

“战斗堡垒”,破解人民共享难题

潜江小龙虾产业发展到今天成为致富产业,靠的是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和支撑,靠的是党员干部的带头带动。起初,潜江市部分村民对虾-稻共作有顾虑,不敢养、不愿养、不想养。潜江市村组干部、基层党员等,通过带头种养、宣传政策、制定方案、答疑解惑,逐步转变村民思想,让老百姓们从最初的抵触变成支持。

生态共治,塑造产业“护身符”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是互促并进的关系,潜江在发展虾-稻产业过程中,着力挖掘产业发展的生态价值,以产业生态发展倒逼环境改善,以环境改善保障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环境绿色化。潜江市始终坚持“养虾先养水、好水养好虾”的发展理念,叫响潜江清水虾品牌。大力实施全域水体连通工程,升级主河道、改造分支流、疏通毛细渠、引入汉江水,虾-稻种养基地全部实现“清水灌田”。同时,开展全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畜禽养殖、黑臭水体、沿河垃圾等专项治理行动,实现了虾-稻产业与环境保护完美结合。目前“稻在水中长,虾在稻下游”的绿色生态好风光,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了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带来的生态福利。

种养生态化。虾-稻产业的经济效益教会了潜江人民保护环境,打好“生态”牌。在很多农产品达到价格天花板的情况下,潜江龙虾一枝独秀,平均价格达到38元/公斤,还有生态虾稻最高卖到46元/公斤。这得益于潜江虾-稻生态价值的贡献。潜江市始终坚持不打农药、少施化肥,虾稻共作模式减肥70%以上,减药80%以上。凡是有小龙虾的地方,老百姓都会主动护水、护地、护生态,为小龙虾提供无污染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质量可追溯。潜江市坚持把质量安全作为“生命线”。成立专业小龙检验检测中心,为虾-稻产业质量安全提供专业保障。同时,建立了“龙虾产品质量追溯、养殖环境监管、水质在线监测、疫病远程诊断”四位一体的全程可追溯系统,构建了从池塘到餐桌的小龙虾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实现了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

下一步,潜江市将继续深入推动“潜江龙虾”区域公用品牌可持续发展,为湖北省乃至全国小龙虾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服务和平台,努力实现“代言湖北、引领全国、走向世界”的目标。

【本文作者为湖北省潜江市人民政府市长】

责编:赵鑫洋 / 蔡圣楠(见习)

责任编辑:贺胜兰
标签: 特色产业   高质量   乡村   发展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