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能源革命:生态文明建设的引擎

能源革命既是生态文明的表现和表征,又是生态文明的动力和引擎。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突出了实现能源可持续性和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推进能源革命的战略依据

推进能源革命,既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题中之义,又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

维护能源可持续性和文明转型的科学选择。能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必需的燃料和动力,它可分为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两大类。当能源的储与采、产与出、供与求的关系发生波动时,社会经济发展就会面临重大威胁。为了保证可持续发展,必须保证能源的可持续性。可见,能源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和关键性的因素之一。尤其是,由于能源开发利用的对象、重点、方法和方式各不相同,推动形成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不同阶段或不同类型。火的发现和发明开启了从蒙昧、野蛮到文明的历史进程。在此基础上,如果说薪材奠定了农业文明的物质基础,那么,随着从搜集使用薪材转向开采使用煤炭和石油,人类文明就进入到了工业文明时代。薪材具有可持续性高而能效低的特点,与薪材相比,尽管煤炭和石油等石化能源具有较高的能效,但它们是不可再生的,其使用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原料的逐渐短缺。电力和核能进一步推动了工业文明的发展,但其安全隐患和生态弊端一直为人们担心和诟病。现在,人类亟需转向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新的能源具有可持续性和能效双高的特征,随着新能源转换,人类文明将进入太阳能文明的时代。显然,从薪材文明、石化文明转向太阳能文明的历史过程,就是人类不断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就此而论,能源转换机制是推动文明演化的动力机制,为了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我们必须大力推进能源革命。

应对国内能源短缺和节能减排的科学选择。能源蕴藏总量大、人均占有水平低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经过长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形成了全面发展的能源供给体系,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生产生活用能条件显著改善。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同时也面临着能源需求压力巨大、能源供给制约较多、能源生产和消费对生态环境损害严重、能源技术水平总体落后、能源体制僵化等一系列问题。例如,从能源消费总量来看,1981—2014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从5.9×108标准煤增长到42.6×108标准煤,消费总量快速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2016年全年能源消费总量43.6亿吨标准煤,比2015年增长1.4%。从能效来看,我国能源消费量占到世界的22%,而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仅占世界的11.5%。换言之,我国单位能源产出效率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2。从能源结构来看,1981—2012年,我国煤炭消费一直维持在能源消费总量的70%左右。这是造成我们节能减排压力大的重要原因。现在,无论从排放总量还是从人均排放水平来看,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二氧化碳的排放大国。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国敞开口子消费能源尤其是石化能源,不仅会超出我国的生态环境阈值,而且会加重全球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反之,如果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到世界平均水平,每年就可以少用一半能源。节能即减排,少用一半能源,就能大量减少污染物排放。因此,推动能源革命,才能维护和实现我国能源和环境的可持续性。

应对全球能源危机和气化变暖的科学选择。在西方工业化过程中,由于以粗放方式开发和利用能源,致使能源储备量骤降,加速导致了全球性能源危机。值得注意的是,全球的能源体系尤其是能源价格主要由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近年来,国际油价大幅震荡,对世界能源市场造成了深远影响,未来走势充满变数。在这种情况下,地缘政治关系日趋复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为了控制能源市场,美国甚至不惜发动战争。在这个过程中,能源生产和消费国利益分化调整,全球能源治理体系加速重构。同时,为了应对能源危机,世界能源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进入新的活跃期。尤其是在转向“绿色新政”的过程中,世界各国纷纷将发展清洁能源、可持续能源作为重点。但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和生产的成本相对偏高,竞争优势尚未显现。如此一来,化石能源的主体地位短期内难以撼动。此外,由于人们开发和利用能源的方式不当,造成了全球气候变暖等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这样,低碳发展就成为全球共同的选择,也导致了全球能源低碳竞争日趋激烈。围绕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相关后续文件的签订和履约问题,各国展开了激烈的外交角逐。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的野蛮和利己的行为,更是增加了全球低碳发展的不确定性。显然,现行的全球能源体系是不可持续的。对于处于改革开放中的中国来说,只有积极推进能源革命,才能有效应对上述挑战,维护自身的能源安全和生态安全。

推进能源革命的系统要求

继党的十八大提出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要求之后,2014年6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出了“四个革命、一个开放”的能源革命总要求:推动能源消费、供给、技术和体制革命,推动能源国际合作。2016年12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依据上述框架安排了我国的能源革命议程。现在,按照上述精神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我们应该分别从消费、供给、技术、体制等方面系统推进能源革命。

推进能源消费革命,建设能源消费节约型社会。开发能源的目的是为了人类的使用,但是,人类消费能源的行为必须考虑到以下几个问题:能源是否具有可持续性,能源的蕴藏含量,能源开发的综合成本等。对可再生能源的消费必须维持在其再生周期范围内,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费必须维持在其技术代替周期范围内,这样,抑制不合理的能源消费、节约能源就成为人类明智的选择。目前,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浪费严重,这是导致能源紧张、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因此,推进能源消费革命,必须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第一,为了抑制不合理的能源消费尤其是高消费,必须有效落实节能优先的方针,将之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坚决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消费强度双控,并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第二,为了改变不合理的能源结构尤其是高耗能问题,必须促进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向低能耗的方向改革,从而倒逼能源消费结构向更加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方向发展。第三,为了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切实履行我国的减排承诺,必须加强节能降耗工作,大力发展节能低碳产业和清洁能源产业,严格控制和推进节能减排,发挥节能与减排的协同促进作用。此外,必须将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效有机统一起来。这样,才能建立起一个能源节约型社会。

推进能源供给革命,建设能源供给多元型社会。能源的供给问题,既包括能源的品种和种类问题,也包括能源的产地和渠道问题。从前者来看,我国能源供给主要以石化能源为主,具有不可持续的特点。从后者来看,我国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能源净出口国变成了现在的能源净进口国,能源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例如,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已经由2000年的27%增加到2015年的59%,这种发展趋势不仅严重威胁到国家的能源安全,而且有可能带来其他的挑战和风险。因此,推进能源消费革命,必须做好以下工作:第一,为了彻底扭转以石化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带来的能源不可持续、气候暖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必须推进散煤治理和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同时,要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促进煤炭绿色生产。第二,为了降低我国能源的对外依存度、确保国家的能源安全,实现增量需求主要依靠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积极开发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地热能,安全高效发展核能。第三,为了有效提升能源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增强供给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必须大力推进能源供给侧改革,运用市场手段严控能源增量、优化能源存量,合理控制能源要素成本。此外,要优化能源生产布局,统筹能源生产与输送。总之,只有大力发展新能源,优化能源供应结构,形成多轮驱动、安全可持续的能源供应体系,才能有效推进能源供给革命。这样,才能建立起一个能源供给多元型社会。

推进能源技术革命,建设能源技术先进型社会。技术革命在能源革命中占据至关重要的位置。从全球范围来看,以清洁低碳、安全高效为特征的能源技术,正在引发全球性的能源变革。从我国现实情况来看,能源技术相对落后是造成我国能效低、污染重等问题的重要原因。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以科技创新带动能源革命和产业升级。目前,我国能源技术革命的重点有以下三点:第一,为了实现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效的目标,必须大力普及先进高效节能技术,鼓励使用高效节能生产设备和生活设施,重点发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将高效节能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发展能源共生机制。第二,为了建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必须大力推进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技术,加快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和新能源的技术开发,促进能源体系向可持续性方向发展。第三,为了促进能源技术成果的转化,必须增强节能环保工程技术和设备制造能力,研发、示范、推广一批节能环保先进技术装备;同时,要加快核电、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新材料、新装备的研发和推广,推进生物质发电、生物质能源、沼气、地热、浅层地温能、海洋能等应用。总之,必须立足于我国国情,紧跟世界能源技术革命新趋势,分类推进能源技术革命,并同其他领域高新技术紧密协同,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这样,才能建立起一个能源技术先进型社会。

推进能源体制革命,建设能源体制合理型社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宏观管理、依法治理是影响能源体制的三个基本要素。只有三者达成平衡状态,才能形成合理的能源体制。目前,我国能源体制改革的重点和方向是:第一,为了有效扭转能源价格不合理的问题,必须还原能源商品属性,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能源价格的机制,建立能源消费总量和消耗强度双控的市场化机制,建立健全用能权、碳排放权的初始分配制度,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消费者自由选择、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的能源市场体系。第二,为了保证能源的公有性质和维护有序的能源市场,为了有效克服能源市场的失灵问题,必须加强政府对能源市场的监管。同时,要切实转变政府对能源的监管方式,推动建立能源领域的预算管理制度、有偿使用制度和交易制度,完善节能环保、新能源的税收优惠政策。此外,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能源治理中的主体作用,要建立健全战略谋划、规划实施、政策配套、监管到位的能源科学管理模式。第三,为了依法推进能源革命,要启动能源领域法律法规立改废工作,研究制定节能评估审查等法律法规,修订能源法、电力法、煤炭法等能源法律,建立健全能源法治体系。同时,要强化对浪费能源资源等行为的执法监察和专项督察,依法加大对能源领域贪污腐败的打击力度,以能源法治凝聚能源改革共识。总之,只有深化能源体制改革,才能步上能源发展快车道,并建立起一个能源体制合理型社会。

推进能源革命的国际条件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的能源革命同样需要在对外开放的环境中进行。我们要统筹国内外两个大局,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建立全方位的能源对外开放格局。在开放条件下,我们要切实维护和实现国家的能源安全和生态安全。

打造能源命运共同体。在主要立足国内的前提条件下,我们要加强在能源革命所涉及的各个领域和方面的国际合作,有效利用国际资源,努力打造能源命运共同体。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提出:要“按照立足长远、总体谋划、多元合作、互利共赢的方针,加强能源宽领域、多层次、全产业链合作,构筑连接我国与世界的能源合作网,打造能源合作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在打造能源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需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坚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统一起来。为了保障国内能源供给,我们必须坚持“引进来”,既要引进传统能源和新兴能源,又要引进能源产品和能源技术;同时,要坚持“走出去”,既要促进能源产品、能源设备、能源标准、能源服务、能源企业、能源技术走出去,也要促进传统能源产品和新兴能源产品走出去。进而促进从能源资源向投资、基础设施建设、高技术、金融等领域拓展,从商品进出口向联合研发、联合生产转变。第二,坚持双边机制和多边机制的统一。我们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中推动建立能源俱乐部,加强与成员国的双边能源合作。例如,中国和土库曼斯坦两国成功实施了天然气贸易、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建设等重大合作项目。同时,利用土库曼斯坦的自然地理优势和中国的技术优势,中国积极帮助土库曼斯坦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在“一带一路”的框架下,我们积极推动双边合作。例如,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共建“一带一路”,主要是要构建“1+2+3”合作格局,“1”是以能源合作为主轴,“2”是以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两翼,“3”是以核能、航天卫星、新能源三大高新领域为突破口,最终构建互惠互利、安全可靠、长期友好的中阿能源战略合作关系。第三,推动全球能源治理机制变革,增强我国在国际能源事务上的话语权等权力。我们要共同构建绿色低碳的全球能源治理格局,推动全球绿色发展合作。在此框架内,要有效化解我国能源受到的外部挑战,加强能源战略、规划、政策、管理等方面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把增强我国能源的硬实力、软实力和巧实力统一起来,增加我国在能源商品上的定价权,反对逆全球化的潮流,切实维护国家的能源安全。在这个过程中,能源“走出去”的企业要切实遵守当地的法律,履行当地的社会责任和生态责任,有效化解中国“威胁论”。

打造核安全命运共同体。核能是一种清洁、低碳、高效的能源,是目前替代常规能源尤其是石化能源的重要选择。但是,开发利用核能必须坚持和平的原则与前提。和平开发和利用核能,是实现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如今,国际社会面临着非传统安全问题凸显、核恐怖主义潜在威胁加剧、核材料流失和非法贩运风险上升等核安全问题。因此,必须打造核安全命运共同体。第一,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我们要秉持为发展求安全、以安全促发展的理念,让发展和安全两个目标有机融合,使各国政府和核能企业认识到,任何以牺牲安全为代价的核能发展都难以持续。第二,坚持权利和义务并重。国际社会有责任和义务严格履行联合国有关核问题的决议以及有关核问题的国际公约,切实兑现核问题上的国际承诺。国际社会必须尊重各国和平开发与利用核能的权利,必须尊重各国根据其国情采取最适合自己的核安全政策和举措的权利,必须尊重各国保护核安全敏感信息的权利。第三,坚持自主和协作并重。各国政府必须高度重视本国核安全,要强化政府维护核安全的责任。同时,各国应该加强交流、互鉴共享,共同维护核安全。我们应该以互利共赢为途径寻求普遍核安全。第四,坚持治标和治本并重。核安全问题在表面上是安全问题,实质上却是战争与和平问题,因此,既要做好日常安全工作,又要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热点问题和国际争端,以消除根源为目标全面推进核安全。这样,我们才能把核安全进程引入持续健康的发展轨道,才能为在国内发展核电提供国际安全保障条件。在此前提下,在国内层面开发和利用核能要以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硬约束,把实现核电企业安全生产运行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有机地统一起来,切实防范核电泄露,妥善处理核废料,切实加强国家核电安全监管,有效保证核能设施安全有效运行。

总之,只有在核安全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框架中,我们才能有效地推进国际能源合作,推动能源革命,最终建设一个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推进能源革命的保障措施

加快推进能源革命,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更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

确立推进能源革命的国策地位。为了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先后将计划生育、节约资源、环境保护确立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这些基本国策的确立,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总体政策上的规范和引导。现在,为了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维护国家的能源安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提出,必须“把推进能源革命作为能源发展的国策”。其实,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能源革命上升为整个国家发展的基本国策,从而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的基本国策体系。为此,要通过规划、标准和统计等管理方式,进一步强化能源领域的宏观管理。第一,在贯彻落实《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的基础上,根据能源发展的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抓紧制定2030年后能源革命战略,研究“十四五”及其以后的能源规划,对能源领域未来可能存在的问题、挑战、趋势和走向提出科学的预判,强化能源革命的战略意图,如此才能保证系统性、长期性、预期性和有效性的能源革命。第二,要健全节能标准体系,修订一批能效标准,只要是落后的都要加快修订,定期更新并真正执行。要提高企业、建筑、交通的节能标准,实现重点行业、设备节能标准全覆盖。在能源企业的生产经营中,要严格遵循节能减排标准,实行绿色生产和绿色经营。在此基础上,要开展节能标准化和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示范建设。第三,为了客观反映能源的生产、进出口、库存、购进、消费和能源单耗等情况,要完善能源统计制度,重点是完善能源计量体系和能源消费统计指标体系,完善企业联网直报系统,依法加大统计数据审核和加强统计数据质量管理,确保统计数据客观真实并且有效衔接。要加强能源统计的分析和执法力度,为有关能源的决策和管理服务,从而进一步深化能源监督管理体系。

弘扬推进能源革命的主流价值地位。社会成员的意识和行为是影响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将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同时推进对能源革命的认识,将其纳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一方面,由于能源也存在着阈值,明智的抉择有助于节约能源,因此,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加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积极培育节约文化,推动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少年积极养成以节约为导向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推动节约型社会建设,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能源消费新格局。为此,我们必须把节约高效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弘扬中华民族“取之有节、用之有度”的传统美德,切实纠正奢靡之风,反对高消费,使节约能源成为全社会的美德,使节约蔚然成风,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另一方面,不合理的能源结构是造成和影响全球气候问题的重要因素,因此,面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和节能减排的现实压力,有必要把“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要求进一步在主流价值观中予以强化,使之成为全社会的美德。《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提出,必须“把‘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理念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观宣传教育加以推广、弘扬”。为此,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是十分必要的,需准确阐述能源革命的战略思想,将“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观念融入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各方面和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对于广大的能源企业,要大力弘扬“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积极有效地防范被既得利益集团腐蚀、拉拢的风险和危险,依法严厉打击能源领域的老虎、耗子和苍蝇。这样,才能保证能源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推进能源革命的主力军。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在推进能源革命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此外,还必须积极推动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大力发展智慧能源,推进“互联网+节能减排”和“互联网+智慧能源”的发展,在坚持生态导向的前提下,积极推动能源领域的技术模式、产业模式和商业模式的创新。

【本文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北京市宣传文化高层次人才培养资助项目“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工作室”负责人;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专项课题“习近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研究”(项目批准号:18VSJ006)的阶段性成果】

责编:赵鑫洋 / 蔡圣楠(见习)

责任编辑:贺胜兰
标签: 文明建设   革命   生态   能源   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