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前沿理论 > 正文

改革开放重塑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角色

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改变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命运。40年来,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这二者始终相伴而进,相辅相成。这正是改革开放能够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开放来说,它不仅为改革提供了应遵循的方向和原则,而且使得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在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变化中,意义最为深远的莫过于改变了中国对全球化的态度和在其中的角色定位。正是在开放的影响、推动下,中国对待经济全球化,由游离其外到积极拥抱,由一般的参与者转变为积极的推动者、引领者。

改革开放促使中国拥抱经济全球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对外开放的过程也就是不断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使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它“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交往”。从近代以来世界历史的进程来看,“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经济全球化的动力源于进步与开放。自人类文明出现以来,凡有生命力的文明都是追求进步的,为此就要开放。她通过开放不断学习、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从而使自己的根基更坚固、枝叶更茂盛。如果将古代欧亚大陆及北非的诸文明同美洲的文明相对比,可以发现,地理大发现之前,欧亚非的文明一直存在着相互交流、融合的进程,与之相应,这些地区的生产力水平、文化水平及国家治理水平要高许多。对照之下,南美洲的印加帝国虽然幅员辽阔、存续数百年,但是由于缺少同其他文明的交流,连成熟的文字都没有产生,人们交流信息除了口传外,就是通过结绳记事。

经济全球化进程开启500多年来,其间虽遭遇不少挫折,比如两次世界大战、1929—1933年大危机、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对抗,但大趋势是明显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已经同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等进程交织在一起,相互促进。对任何民族和国家来说,要想使自己不被开除,就必须跟上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的步伐,而这也就意味着必须顺应全球化大潮。当前出现的反全球化或逆全球化只是一时的现象或逆流,算不上是大趋势或潮流,并不意味着全球化的倒退,至多是使全球化进程受阻、放缓。全球化与反全球化的动力与本质是大不相同的。全球化虽然存在着问题,但却符合人类进步的方向,有利于增进人类的福祉,尤其是它有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这些同盟军,使之生命力更强。而反全球化虽然貌似公正,但却与人类进步方向相背,特别是没有现代化等力量的支持。实际上,就是在反全球化思潮甚嚣尘上的近些年,信息化、网络化建设仍在突飞猛进,移动互联网使地球每个角落发生的事情分秒间就传到世界各地,世界已经成了“地球屋”。信息网络化飞速发展,再加上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各国、各地区间的信息、资金、货物、人员等要素的流动更加便捷、通畅,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度明显提升。

改革开放之前,社会主义中国对西方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一直持否定、排斥态度。中国重返联合国并同美国等西方大国改善关系后,并没有在经济上同它们所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进程相连接。当然,在冷战对抗时期,全球化并不是国际社会关注的核心问题,西方主导的基于市场经济的全球化进程与苏联主导的基于计划经济的“准全球化”进程并行且处于激烈博弈之中。

对外开放的开启使得中国早于多数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拥抱基于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冷战的结局表明,苏联主导的“准全球化”进程缺乏生命力,而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取得的经济发展成就表明,拥抱经济全球化是正确的抉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确立,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表明中国在拥抱全球化上已经告别曾经有过的“疑虑”和“忐忑”。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