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北京减量发展的四个着力点

核心提示: 推动北京减量发展的关键在于依托“四个中心”的战略定位,找准北京的国际合作定位和产业定位,加快建立以规模报酬递增为基石的城市创新体系,强化产业融合发展理念,从国家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培育发展新动能,以改革创新驱动北京减量发展。

【摘要】推动北京减量发展的关键在于依托“四个中心”的战略定位,找准北京的国际合作定位和产业定位,加快建立以规模报酬递增为基石的城市创新体系,强化产业融合发展理念,从国家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培育发展新动能,以改革创新驱动北京减量发展。      【关键词】减量发展  城市创新体系  对外开放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识码】A

“减量发展”是推动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减量发展”是贯穿“十三五”时期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其主要特点是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粗放型转向质量效率集约型,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发展模式从集聚资源求增长转向疏解功能谋发展。2018年7月30日,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北京市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重要举措的行动计划》,构建推动减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立足于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和趋势,才能更准确、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到,“减量发展”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

城市的边界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由土地、劳动、资本等有形资源决定的开发边界;另一方面是由知识、技术等无形要素及其衍生品作为要素决定的发展边界。受资源稀缺性和报酬递减规律的制约,作为地理空间概念的城市开发边界是客观存在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严格的“双控三线”明确了北京人口规模、空间布局、产业选择的边界,但收缩城市开发边界不意味着关死城市的发展边界。“双控三线”带来的“有界”约束,并不会束缚或限制知识、技术、信息等无形要素的能力发挥,更不会制约或阻碍高精尖产业体系的增长空间。在开放环境下,城市可以跨过经济活动空间的约束条件,在严格控制城市地理空间扩张蔓延的同时充分延展城市发展边界。然而要实现边界的拓展,就必须要培育“打破边界”的“土壤”。这个“土壤”就是创新。“有界”和“无界”统一的关键在于加快建立以规模报酬递增为基石的城市创新体系,以改革创新驱动北京“减量发展”,寻求经济发展的空间新动力。

加快建设城市创新体系

经济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如果动力问题解决不好,要实现“减量发展”无异于空中楼阁。创新是推动北京经济迈向更高层次、更有质量的发展阶段的“牛鼻子”。城市创新体系在本质上是建立在规模报酬递增基础之上的集成性、系统性、开放性、成长性、互动性的知识创新模式,构建城市创新体系就是要促进无形要素(如知识、技术、信息、文化、制度等)在地方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研发部门、创新中介服务机构之间自由流动和扩散共享,实现持续创新、持续转化的良性循环。

要树立全球视野,对标国际领先水平,在聚集、配置全球创新资源上迈出新步伐,加速融入全球科技创新体系。一方面要加强平台建设,鼓励北京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与国外相关机构合作,围绕重点领域共建联合实验室、联合研究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和先进技术示范推广基地,推动适用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另一方面,要以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需求引导科技创新方向,强化事关发展全局的信息技术领域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全面提高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水平,为“互联网+”人工智能“双引擎”发展规划提供有力支撑,为首都经济赋能。

强化产业融合发展理念,着力推进政府管理创新

当今产业发展趋势是以智能制造为先导,一二三产业逐步融合,大量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涌现,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正在发生变化。政府部门需要强化产业融合发展理念,放宽“互联网+”等新兴行业市场准入管制,促进产业跨界融合发展。一方面推进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用互联网新思维新技术新应用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释放无形要素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提升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完善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通过推进普惠金融和科技金融扩大金融有效供给,真正落实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形成合力,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

在新工业革命背景下,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北京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化网络服务平台建设,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在政务公共数据资源领域的全面应用,加快构建和完善资源共享、部门协同、服务规范的“互联网+政务”信息数据服务平台和电子政务应用体系,以信息化推动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质量提升,以互联网为抓手促进政府管理模式和服务创新。

积极融入以“一带一路”为重点的国家全面对外开放格局

北京是全国首个进入“减量发展”的城市,“减量”是前提,开放促发展。北京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门户和窗口,要责无旁贷承担与“四个中心”战略定位相适应的首都责任,主动融入以“一带一路”为重点的国家全面开放新格局,在发展中将“减量”与对外开放融合。报酬递增来源于分工和专业化带来的规模经济。“一带一路”沿线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产业梯度明显,北京应将自身的科技优势、产能优势、经验与模式优势转化为市场与合作优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要素市场、资本市场、服务市场、技术市场等,促进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实现规模经济和生产率的大幅提升。

北京要发挥科技优势,把创新作为“一带一路”新动力,通过开放创新和合作创新模式,聚焦共性技术,强化合作研究,突破技术瓶颈,推进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鼓励北京有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到科技实力较强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研发中心,通过对外开放联合攻关和协同创新,实现技术链接、资本链接和产业链接,强化跨界融合和系统集成能力。引导鼓励中关村科技园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其他园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接,共建一批特色园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共建园区内创新创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创新型企业。

强化京津冀区域内产业分工和专业化

近年来,产业分工出现新特点,由单一产业向更为细致和高级的产业链分工方向发展,以往的产业单项转移转变为依托包括价值链、物流链、功能链、信息链在内的产业链共建。目前京津冀产业合作以垂直型分工为主,未来京津冀地区产业协作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北京企业外迁,应着力推动产业分工与产业转移按照技术进“链”、企业进“群”、产业进“带”和园区进“圈”的主线,以“缺链补链、短链拉长、弱链加强”为思路,同时在转移过程中对产业链上的资源、技术、知识、资本等生产要素进行合理整合,实施由点到面、由面到网的全方位区域内产业链共建。

对内开放的京津冀最具向心力,对外开放的京津冀最具竞争力。京津冀地区一体化并不意味着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仅仅限于本地区的资源配置,而应顺应全球化背景下科技创新、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新趋势,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积极融入全球产业分工合作。加快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更好地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立足区域、服务全国、辐射全球的世界级城市群,为全方位对外开放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国际经济研究院副教授、博导)

【注:本文系北京社科基金项目“北京城市功能疏解与空间布局研究”(项目编号:13JGC080)阶段性成果】

责编/周素丽 美编/宋扬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谷漩]
标签: 着力点   北京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