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以优秀传统文化夯实党的作风建设

核心提示: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思想资源,对于提升党的作风建设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文化重视道德修养,可被党员作风建设所利用的道德资源十分丰富。廉政思想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于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示范意义。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有利于培育党员的群众观点。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思想资源,对于提升党的作风建设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文化重视道德修养,可被党员作风建设所利用的道德资源十分丰富。廉政思想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于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示范意义。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有利于培育党员的群众观点。

【关键词】传统文化 作风建设 群众观点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出台八项规定入手,全面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推进反腐败斗争,党的作风建设成效显著,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得到根本好转。在开展党的作风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作用,对于提升作风建设的水平和成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优秀传统文化对党员道德修养提升的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极其重视道德修养,讲道德是传统文化的浓厚底色之一。在中华传统文化里,道德伦理观念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被党员作风建设所利用道德资源十分丰富,例如献身精神、仁爱思想、道德人格等。

传统文化倡导为国为民的献身精神。中国历史上,曾涌现无数忧国忧民的爱国人士,留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人事迹,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精忠报国”的岳飞,“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等。这种高度注重国家民族利益的观念,对于引导党员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自身利益关系,培育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的观念,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仁爱思想。党员的作风更多体现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特别是体现在为服务对象工作的过程中。中华传统文化中,主张以伦理道德约束人的行为,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社会的和谐。从这些思想中汲取营养,有利于改进党员的工作作风。作为儒家伦理的核心,“仁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所谓“仁者爱人”,关键在于严于律己,强化自我的修养,在此基础之上,将仁爱之心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党员在工作中做到了这两点,优良的作风自然就会形成。

传统文化追求道德人格。在儒家的思想中,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人人都应该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孟子曰:“人皆可以为尧舜。”因此,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对于个人的道德人格看得很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受到高度推崇的信条。利用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人格思想,对党员开展作风教育,对于促进党员自觉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具有重要作用。

优秀传统文化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作用

廉政思想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浩如烟海的中华传统典籍中,记载了诸多廉洁自律的思想观念以及事迹。这些廉政思想,对于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示范意义,仍具有现实价值。

传统文化有着“以廉为贵”的价值取向。中华廉政思想源远流长,“以廉为贵”价值取向在传统文化中十分突出。管子把“礼、义、廉、耻”视作“国之四维”,尤其强调廉与耻是“四维之要”。在中国古代诸多政治家、思想家关于廉洁的论述中,都把廉洁看作事关国家兴亡、事关民心向背的大事,因而,在中华传统文化里,廉政文化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为官之道,也是官德的基础。传统文化里的这种廉政思想,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有利于提升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对廉洁自律的认知水平。

传统文化存在重义轻利的观念。中华传统伦理道德有着强烈的“重义轻利”的特点。《论语·里仁》云:“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孟子·告子上》有云:“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在道义和物质财富之间,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永远是道义第一,财富第二。苏轼在《赤壁赋》中所言,“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重义轻利,也不意味着完全违背人性,拒绝正常的物质需求,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种重义轻利、取利有道的观念,对于引导党员树立正确价值观,处理好当官与发财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传统文化充满廉政智慧。通过历史的教育,可以提升党员干部对于反腐倡廉重要性的认识,有助于全社会对于反腐败工作形成共识,更加坚定反腐败斗争的决心。通过大力开展传统文化中廉洁奉公思想和事迹的宣传,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廉政文化氛围,有利于党员干部身体力行,践行廉政准则。同时,古代廉政建设中德治与法治并重、惩处与预防并重、自身监督与群众监督并重等历史经验,可以为当前党风廉政建设提供一些启迪。

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党员群众观点中的作用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党章规定:“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可以说是群众观点的源头,这种“民本”思想对于培育广大党员的群众观点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传统文化推崇民惟邦本的重民思想。中国古代思想家将老百姓放在国家的最高位置。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而为大夫。”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传统文化认为要想国家安定就必须关爱人民,必须为人民谋福利,必须推行人民拥护的政策。这种重民的思想,和我党倡导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具有共通之处。要让党员坚持群众路线,必须让党员首先明白为什么要坚持群众路线,而传统文化中关于重民思想的诸多论述,对于促进党员更加深刻理解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从而更加牢固地树立群众观点,是十分有用、有效的。

传统文化推崇民生为基的养民思想。中国传统民本思想认为,要得到民众发自内心的拥护,最关键的因素是解决民生问题,只有让人民安居乐业、衣食无忧的政权,才能得到民众的拥护。我们党的历史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在这个过程中,从中国古代养民思想中汲取智慧,有利于我们党更好地维护群众利益。所谓“养民”并非指养活人民,而是指与民休息,保养民力,让民众一心一意发展生产,尽可能减少对人民的打扰,减少税赋等对人民的压力。党员学习这种养民思想,有利于让其更加关注群众切身利益,更加关怀群众疾苦,关心群众生产生活,与人民保持血肉联系。

传统文化推崇节用裕民的富民思想。对富裕和幸福生活的追求是人的天性,国家只有尊重这种天性,实行利民富民的政策,让人民富足,才能实现兴旺发达。正如孔子所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没有人民的富足,就不会有国家的富强。广大党员干部在带领群众致富的过程中,一方面,能深刻认识到富民的重要性,把国家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工作主动性、自觉性;另一方面,可以借鉴传统文化中节用裕民等富民思想,更好地带领群众实现美好生活。

新时代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可以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滋养。传统文化里具有丰富的思想资源,无论是在党员道德修养提升、党风廉政建设,还是在党员群众观点培育等方面,都可以发挥十分有效的作用。抓作风建设要返璞归真、固本培元,在加强党性修养的同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为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①智怀、王少农、萧野:《国家力量:传统文化提升国家高度》,北京:华文出版社,2015年。

②张造群:《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角的省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

责编/温祖俊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谷漩]
标签: 作风建设   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