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前沿理论 > 正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面向

【专家论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成为人类观念和实践史上重要的思想事件与行动存在。它既将文化交往、价值塑造、实践创造等议题显现在人类的思想空间,又表明了自身改变现实与自主创建的实践力量。在文化融通、价值凝塑和实践建构的面向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显现了对人类交往理性、价值理性和实践理性的不懈坚守与深度自觉,并以独特的方式彰显了人类巨大的思想建构性和实践创造性。

1、面向文化融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从文化角度而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精神深处的交汇融合、互诠会通。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可以融通,一方面在于二者在实践观、认识论、方法论、社会历史观上均有契合性。从实践观看,前者具有强烈改变世界、超越必然王国的实践关怀,后者崇尚“天之历数在汝躬”“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的重行主义基调。从认识论看,前者肯定现实世界在认识论中的优先地位,后者推崇感性生活世界的基础意义。从方法论看,前者注重系统辩证、整体协调,后者强调天人合一、物我不隔。从社会历史观看,前者强调社会历史发展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后者强调“通古今之变”“在势之必然处见理”。另一方面在于二者有着和而不同的交往自觉。正是在该自觉中,马克思主义突破了时空的间距,在中国这一特定的实践语境中,为自身作为具有永恒历史价值、自觉面向世界和未来的学说提供了经验辩护和事实证明;中国传统文化基于文化融通,批判地反思、发展与更新了自己的传统,实现了自身的现代转型。也正是在该自觉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背离文化融通之旨的“断裂论”“复归论”划清了界线,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不是以马克思主义取代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断裂,也不是以传统文化凌驾马克思主义的隐性复归,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通有无、耦合再造。

2、面向价值凝塑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既有制度层面的诉求,旨在通过优化上层建筑来改变中国的社会制度与面貌;也有价值层面的企盼,意在立足马克思主义价值体系和中国传统价值体系的内在对接,来形成社会向心力与凝聚力。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中华民族以价值期待的方式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价值选择,又糅合自身的价值传统,来改造中国实际、应对中国问题的过程,而每一次改造与应对又是一次价值调适和价值凝塑。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克]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