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国家治理研究院> 正文

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逻辑起点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在此过程中,农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只有实现农业振兴,才能逐步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为乡村振兴创造有利条件。

乡村振兴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逻辑起点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我国农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能够促进城市和乡村协调发展,实现农业产业振兴。2018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由此可以看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贯穿乡村振兴的主旋律,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经之路。

农业产业振兴要求实施农业供给侧改革。针对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实践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必须坚持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思路的结合,系统地推动乡村振兴的步伐。乡村振兴首先必须是农业产业振兴,只有依靠农业产业振兴,才能不断提升我国农业的生产力。由于我国农业具有弱质性的特征,农业经营风险较大,很多企业不愿意投资农业产业,这导致我国农业发展面临较大的资源瓶颈,阻碍农业产业振兴目标的实现。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只有通过农业供给侧改革,进一步优化我国农业资源配置,吸引更多社会资源支持农业发展,集中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提升农业产出效率,才能推动农业产业振兴。

农村生态振兴要求实施农业供给侧改革。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针,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要以农村生态振兴为重要突破口,在农村生态振兴的战略背景下,要改革传统的农业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集中精力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淘汰高农药投入、高化肥投入的生产方式,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全方位调整和变革,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结构性矛盾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现实依据

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社会对于农产品的需求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但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农业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还面临着一些结构性矛盾,成为阻碍我国农业振兴的重要因素和深化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现实依据。

农产品的结构性矛盾。第一,农产品供需结构性矛盾。近年来,由于国家政策的倾斜,我国主要农副产品,无论是在总量上,还是在品种上都呈增长趋势,农产品总量不足的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农产品供求关系实现了基本平衡。但是,在不同品种的供求关系中又出现了新的矛盾,且供过于求与供不应求矛盾并存。一些农产品国内生产不足,绿色、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对进口的依赖程度依然较大。相反,国内生产的一些普通农产品每年都会发生滞销现象。这充分反映出我国优质农产品面临供不应求的矛盾,普通农产品面临供过于求的矛盾。第二,农产品价格结构性矛盾。近年来,我国主要农产品出现了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局面,农产品价格出现国内外倒挂现象,国内农产品的价格远远高于国际农产品,很容易导致国内农产品滞销,不利于国内农产品的出口。第三,农产品质量的结构性矛盾。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还相对较低,质量安全标准体系还不完善,导致国内农产品出口面临严峻的质量标准门槛,这降低了国内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农业生产经营的结构性矛盾。第一,农业分散经营与农业产业化的矛盾。农业振兴必须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经济,实现农业发展的规模效应。但受长期小农经济的影响,我国农业生产方式主要采取的农户或家庭生产模式。加之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和农产品技术含量低,导致我国农业生产的特点为规模小、碎片化、不集中,不能实现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结构产业化、规模化程度低,直接导致农业生产成本高、市场竞争力差,这将严重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转型升级。第二,农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的矛盾。由于一些地区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较为薄弱,加之当地政府缺乏对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有效宣传和引导,导致目前农业发展过程中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呈现出一定的分离态势,背离了生态振兴对我国农业发展的要求。

农民收入增长的结构性矛盾。农民收入增长状况是衡量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指标,但目前我国农民在农业方面的收入也陷入了结构性矛盾。第一,农业生产的投入成本高。当前一些农业生产资料,例如化肥、农药、种子的价格、农业机械工具等方面的价格呈现出不断上涨的态势,其涨幅高于农产品价格的涨幅。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农民在农业生产投入方面的成本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这压缩了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第二,农产品附加值低。我国一些农村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较为滞后,农产品深加工产业落后,农产品附加值不高,使得农民难以获得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增量收益。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思路

要着力解决我国农业的结构性矛盾,必须提升农业的运作效率和产业集中度,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主要方向。

增加农民收入是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主要目标。第一,进一步落实扶持政策。农民是否增收是衡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标准。要以此为目标,结合区位优势,做好当地农业扶持工作,在基础建设、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提供资金扶持、技术指导及政策倾斜,真正做到农民增收有路子、农村创业有方向、农业发展有奔头。第二,生产优质农产品。要在优势农产品生产和经营上下功夫,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调整农产品生产品种,将生产优质农产品作为主要的农业经营方向。第三,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发挥财政、税收等手段在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鼓励企业、创业先锋到农村创办农产品加工厂,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拓展农民增收的渠道。

提高农业供给质量是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主攻方向。第一,发展绿色农业。要紧跟消费需求变化,以市场为导向,倡导我国农业产业向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绿色农业方向发展,改变目前靠农药化肥支撑的产业增长模式,促进我国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资源消耗低的绿色农业产业。第二,发展特色农业。根据地方特色发展特色农业小镇、特色农业村庄,鼓励创办家庭农场、发展乡村民宿,举办特色农产品旅游节等活动,拓展多种农业功能,促使优质农产品直接对接消费者,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第三,强化农业的绿色质量标准。进一步完善绿色农业评价标准体系,完善农产品绿色检测指标和技术,推动绿色农业质量评价的标准化、体系化。

农业产业体制创新是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保障。第一,推进农业供给体制创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在体制机制上进行创新,从供给端入手,减少供给侧对农业资源的错配和低效供给,促使农产品供给不断从“量”向“质”转变。第二,推动农业资源配置创新。强化政府涉农资源整合和政策协调配套,打好政策“组合拳”。第三,提升农业发展的市场化水平。遵循“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让市场决定农产品价格,充分发挥市场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统筹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构建农业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实现国内农产品“走出去”的战略目标。

(作者为中央财经大学信息学院博士后)

责任编辑:王驰
标签: 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