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学术前沿 > 成果首发 > 正文

建设新时代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看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摘要】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所作报告中,阐述了对于我们所处时代方位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成为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现代化宏伟事业的战略性认识依据和设计指导方略的关键性原点。在新时代,面对以“不平衡”为关键特征的社会主要矛盾,我们在创新与奋斗中过程中,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牢牢把握关于基本国情和我国国际地位的正确认识,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紧紧结合于生命线、幸福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坚持不懈的长期奋斗中,保持我们“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关键词】新时代  社会矛盾  新判断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现代化经济体系

【中图分类号】 F123.16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6619/j.cnki.rmltxsqy.2017.21.101

贾康,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导。研究方向为财政税收与国民经济的理论。主要著作有《新供给:经济学理论的中国创新》《新供给经济学》《供给侧改革:新供给简明读本》《供给侧改革十讲》《中国的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等。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所作的报告中,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科学标定了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些重要论断,成为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现代化宏伟事业的战略性认识依据和设计指导方略的关键性原点。

“新时代”:与时俱进中的历史方位新判断、新指南

报告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个新时代的显著标志,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历经近百年的奋斗,终于使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标志)、富起来(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发展成果为支撑),到强起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前后实现全面小康,并将乘势在2035年前后基本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历史飞跃。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化“中国梦”目标。

这一关于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与历史起点的新判断,也对应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确立及其基本方略的系统化设计。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与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将成为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不平衡”:关于我国社会矛盾的新判断、新分析

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后,以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的表述为标志,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回归了党的八大认识框架,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至今已36年。基于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新判断,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新判断。这一重要判断意义重大,对于我们在新时代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具有统领和指导全局的理论支柱作用。

从基础理论层面分析,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即以解放生产力形成有效供给来不断满足社会需求。原来在十一届六中全会上所形成的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抓住了这个供需的“对立统一”关系,指引我们坚定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三步走”现代化战略。而十九大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矛盾的新判断,在延续原来需求与供给间对立统一认识框架的基础上,顺应新时代,明确地把原来的定义表述,转化为需求侧更综合、更具概括性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时把供给侧回应需求所存在的问题,表述为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可进一步具体分析:“充分”与否,是动态变化中更偏于总量描述的概念;而“平衡”与否,是动态变化中直指结构状态的更偏于质量描述的概念。原来的表述中关于不充分的问题,已由“落后的社会生产”指明,而新的表述中,是把这一不充分问题,放在了从属于不平衡的位置上,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中,最为关键的是“不平衡”,这是新时代我们必须追求的“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发展中必须牢牢把握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关于新表述可展开的这方面新的分析认识,其政策含义是十分清晰的:其逻辑指向是与最高决策层业已反复强调、十九大报告称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之“主线”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方针一脉相承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主线

既然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清晰地聚焦于发展的“不平衡”这一关键性问题,那么总体上把握的现代化战略方针的主线,就必须顺理成章地紧扣以优化结构来化解矛盾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后近四十年的超常规发展,在取得一系列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矛盾累积隐患叠加的复杂局面,集中体现为种种结构失衡问题。为进一步大踏步跟上时代,突破“行百里者半九十”的现代化瓶颈期即关键的冲关期,必须在“目标定向”与“问题导向”下,着力以供给侧性改革和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来化解“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的潜在威胁,在制度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收入分配结构、人文与生态结构等方面,有效地克服“不平衡”的问题。

以往的宏观“需求管理”,更多地侧重的是总量问题,而现在必须强调的“供给管理”,更多地侧重的是结构优化问题。依“主线”而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为以改革为核心、以现代化为主轴攻坚克难的制度供给创新,以及以制度创新打开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的巨大潜力空间,形成动力体系和供给体系转型升级的系统工程式创新,它将以“全要素生产率”支撑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在追赶—赶超路径上,继续实现超常规发展。这样才能于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动态过程中,实现在2020年全面小康,之后更进一步对接2035年前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2050年达到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总之,深化供给侧改革,就是我们着力化解社会主要矛盾而为现代化“中国梦”奋斗的主线。

变化中的不变:对我国基本国情和国际地位保持清醒头脑

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一强调意味深长。在新时代面对以“不平衡”为关键特征的社会主要矛盾,我们在创新与奋斗中过程中,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牢牢把握关于基本国情和我国国际地位的正确认识,也就是要牢牢立足“几代、十几代、甚至可能几十代人”才能走完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并“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紧紧结合于生命线、幸福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坚持不懈的长期奋斗中,保持我们“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共产党人的远大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关于这一未来“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美好社会何时实现,目前还无法以算命先生式的预测在时间表上来量化,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揭示的“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却在对这个理想彼岸逐步到达的“前进定力”问题上,给予了我们最基本的指导。在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大潮流与长远趋势的同时,马克思1859年1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清楚地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既表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业已形成的蓬勃生命力,也表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上难以避免的种种不成熟。如把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位的十九大报告重申和强调的“两个没有变”结合起来认识,“两个决不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是在时时提醒我们:中国现代化的新长征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理性对接,只能在遵循社会发展基本规律而长期不懈的奋斗中形成,我们当下所处的新时代,又是基本国情和国际定位尚未发生根本变化的时代,我们要紧紧扭住党的基本路线实现可持续发展“一百年不动摇”。这是我们在学习领会十九大指导精神推进现代化事业时所必须稳稳站定的马克思主义原则立场和共产党人的党性立场。

Build a Modern Economic System in the New Era

——On 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anging Social Conflicts

Jia Kang

Abstract: In his report delivered at the Nine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Comrade Xi Jinping, on behalf of the Eighteen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expounded China's current historic period and the new judgment about China's major social conflicts, which has become the basis of understanding the strategy for promoting the grand cause of modernization through the main line of deepening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as well as the key origin of the ensuing design of guidelines. As we innovate and work hard in face of the main social conflicts featuring "unbalanced"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we must keep a sober mind; firmly grasp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China's basic conditions and international status; combine the main line of deepening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closely with the lifeline and people's happiness; and have a "very strong determination to move forward" in all our unremitting endeavors on the road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 New era, Social conflicts, New judgment,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Modern economic system

责 编∕杨昀赟

[责任编辑:杨昀赟]
标签: 新时代   现代化   体系   建设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