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地方要闻 > 正文

江西大余县: “五步法”深化殡葬改革

破除千年陋俗 引领乡风文明

核心提示: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良好家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家庭、家教、家风,要适应农村家庭结构的深刻变化,切实加强农村家庭文明建设。

近年来,江西省大余县把推进殡葬改革作为贯彻十九大精神,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按照江西省委、省政府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赣州市委、市政府开展“乡风文明行动”的决策部署,在省、市民政等相关部门指导下,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破除千年陋俗的担当,扎实推进殡葬改革工作,特别是2016年以来,针对传统殡葬习俗抬棺游街、开门见坟、重殓厚葬等乱象,在全县集中开展“向陋俗宣战、树文明乡风”暨殡葬改革“零点行动”,取得了立竿见影的历史性成效。截止目前,全县累计回收处置棺木18038具;规划建设农村公益性墓地(骨灰堂)57个,实现乡(镇)、村全覆盖,搬迁坟墓和拆除“活人墓”12584穴。实现了“335”转变:第一个“3”,即棺木回收处置率、火化率、骨灰入葬公墓率“三个100%”;第二个“3”,即群众家中无棺木存放、从业人员无棺木工匠、流通市场无棺木销售“三无”目标;“5”即开门见坟的山变成旅游区、人鬼混居的村变成和谐秀美的景、抬棺游街的城变成创建全国文明城、风水先生变成乡风文明理事会成员、昔日存放棺材的祠堂变成村民的读书房“五大转变”。江西省大余县殡葬改革给全国破了题,国家民政部给予高度肯定,值得在全国推广。

基层干部为群众宣传树立文明新风精神

基层干部为群众宣传树立文明新风精神

江西省大余县殡葬改革的主要做法是推行了“教、堵、疏、管、转”五步工作法。

教,转思想、革陋俗。殡葬改革是一场打破千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必须从思想上“破冰”,搅动思想,教育转化,推动新风尚入脑入心,思想通了改革才能顺利推进。大余县在正式启动“零点行动”之前,连续开展了八个多月广泛宣传、层层发动,让绿色殡葬思想家喻户晓、深入人心。首先让舆论先行,召开全县县、乡、村三级干部动员大会和流动现场会,利用广播电视、宣传车、墙体书画、微信等多种形式,从舆论引导、价值引领、思想渗透入手,全力形成向陋俗宣战、树文明新风的强大“攻势”。出动流动宣传车,长期在城区主干道、公园、广场、体育场等人口密集地广播宣传殡葬改革政策;将宣传文明新风和殡葬改革政策作为扶贫干部入户宣讲重要内容,发放《推行生态安葬倡导绿色殡葬倡议书》11万份;组织乡镇、村(居)充分利用大街小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文明殡葬为主题,创造墙体书画5300余幅,面积达8067平方米,以文化促思想转变,以价值促行动自觉。制作微电影《风水》,编演大余地方戏进村入组巡回演出,同时开设“乡风文明监督哨”和新闻监督热线,曝光反面典型。加强与群众交心。全县广大干部经常性深入群众家里做群众思想工作,特别是对殡葬改革政策不理解、不支持的群众,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真诚和耐心融化“坚冰”。如,大余县要求基层干部坚持用群众语言做工作,告诉群众公墓就是地下的“发达地区”,进了公墓就是进了地下的“北上广深”;进了公墓不会成为孤魂野鬼,就是打麻将都不愁没有牌友;我们信仰的风水就是共产党,共产党才是最大的风水,共产党才不忘初心,始终全心全意带领全国人民过上好日子。就是这样接地气的话,让群众倍感亲切和亮堂,拉近了干部跟群众之间的距离。齐心聚各方合力。千年陋俗根深蒂固。在推进殡葬改革中,一开始大多数群众对迁坟工作不理解、不支持,有些群众认为这样扒“祖坟”的事情很不人道,是“千古罪人”。由此,大余县严格落实党员干部殡葬改革“两报告一承诺”制度,号召全县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带头向陋俗宣战,顶住压力和非议,扎实改作风、提效率、敢担当,以“开弓没有回头箭”的决心和韧劲,坚定不移地向前推进殡葬改革工作。大力开展以党员干部为引领的殡葬改革“十个带头”行动,即:党员带头讲政治、干部带头做表率、名人富人带头树正气、风水先生带头守法纪、享受优惠政策人员带头铭党恩等十类人员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大余县黄龙镇旱田村原村委会主任李志坚老人主动放弃修“活人墓”,把省下来的2万多元用于旅游和补拍婚纱照,还主动加入理事会,产生了很好的反响。正是有了这样一大批党员干部带头,从自身改起,做好亲属、朋友思想工作,营造了干部带头、百姓跟进的良好氛围。通过做通风水先生工作,组织全县风水先生召开殡葬政策法规宣传培训会,引导他们依托自身“特殊身份”在群众中的影响力,深入各家各户宣传释疑。大余县人称“阴间省长”的风水先生钟某,主动请战,自愿担任县殡葬改革领导小组的迁坟顾问,“土工”“八脚”代表曾某多次要求到县殡葬执法队工作,有力影响并很好地引领了群众参与殡葬改革。同时,注重发挥“五老”(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医生、老工人)政治优势,积极向群众宣传殡葬改革政策,帮助群众解开思想疙瘩。团结所有群众包括与乡风文明格格不入的顽固势力,凝聚殡葬改革最广泛力量。

堵,禁土葬、收棺木。殡葬改革是天下大难事,是乡风文明建设中的最大“痛点”、最大“短板”、最大“难点”。大余县坚持问题导向,针对违规土葬、乱占耕地、攀比成风、重殓厚葬等突出的殡葬乱象,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魄力革除陈规陋俗,从源头上遏制土葬现象。以歼灭式收缴处置棺木。牢固树立“整治棺木就是节约土地、整治棺木就是保护森林、整治棺木就是推进薄葬”的理念,集中100天时间,开展回收处置棺木和整顿棺木市场行动。每月至少开展一次棺木集中处理行动,直至全面回收。目前,大余县对回收的18038具棺木通过集中焚烧、制作蜂箱、用作砖厂燃料等方式,进行了全面灵活处置。用地毯式整顿土葬用品市场。由县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林业局、城管局等部门协调配合,对全县56家销售棺木、“活人墓”石材以及其他土葬用品的店铺,下达整改通知书,督促店主签订《不再销售土葬用品承诺书》,实现群众家中无棺木存放、从业人员无棺木工匠、流通市场无棺木销售“三无”目标。出台账式管控山主坟主。按照“属地管理、管住山主、清点坟主”的原则,由各乡镇为责任主体,林业、国土、民政等多部门联动,组成县乡村组四级干群队伍,对“三沿六区”范围内的山主坟头分类登记造册。要求山主向村委会签订保证书,并配合存量坟墓迁移,承诺不再允许在其山上兴建坟墓;要求村委会向乡镇、乡镇向县委、县政府签订“军令状”,层层压实责任,坚决杜绝零散坟墓增量。

疏,建公墓、迁坟墓。殡葬改革,既要管住源头,又要畅通出口,坚持疏堵结合,才能标本兼治。建公墓。按照“节地生态、绿色环保、减轻群众负担”的总体要求,全县规划建设县、乡、村三级农村公益性墓地(骨灰堂)57个,每1-2个村建有1个公墓(骨灰堂),实现各乡镇、村公墓(骨灰堂)全覆盖。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推进殡葬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推进生态墓园建设,提供自然葬、树葬、花葬、草坪葬、水景葬等多种生态葬法,尽可能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殡葬服务需求。同时,强化公墓管理,坚决杜绝私埋乱葬、公益性公墓违规经营等现象。迁坟墓。组织精干力量,进村入组对“三沿六区”范围内乱葬坟墓和“活人墓”的事主进行劝导,积极做好政策宣传解释工作,采取激励政策,教育引导事主将乱葬坟墓统一迁入公墓。截止5月8日,全县累计整治坟墓12584穴(其中搬迁坟墓10716穴,拆除“活人墓”1868穴)。转化从业人员。由大余县委政法委牵头,召开殡葬从业人员座谈会,对他们进行普法教育和政策解读,引导全县136名殡葬从业人员签订《殡葬从业承诺书》。对有转岗意愿的从业人员,提供就业信息和岗前培训,分流至公墓管理、葬礼司仪、红白理事会、巡山护林等岗位,帮助其实现再就业。

集中统一回收百姓家中置放的棺木

集中统一回收百姓家中置放的棺木

管,建机制、严管理。着眼长远,建立殡葬改革工作的常态化监管机制,着力防止改革“一阵风”的问题。高位推进机制。把殡葬改革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县、乡(镇)两级领导小组,由党政正职任组长、副组长,政法、民政、市场监管、城乡规划建设、国土、林业等部门按照分工依法依规履职。各乡镇设立专门办公室,做到机构、职能、编制、人员、经费“五到位”,全面负责辖区内殡葬改革工作。实行“日调度”“周发布”“月汇报”制度。完善政策体系。出台了《大余县殡葬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年)》《大余县公墓建设规划》《大余县城乡居民死亡火化后进入公墓(骨灰堂)安葬(放)长效管理机制》等30多个配套政策文件,实现殡葬改革管理长效化、制度化、规范化。高效管理服务机制。在全县119个村(居)建立红白理事会,全程指导、操办、监督婚丧嫁娶事宜,提供“一条龙”服务,让群众省心、省钱、省力;成立县乡综合执法队,全面负责辖区殡葬改革执法工作;建立殡葬改革信息员队伍,第一时间收集上报逝者信息,村(居)、乡(镇)及时掌握和红白理事会及时介入引导;成立县乡村三级殡葬(公墓)管理公司,通过向社会购买服务,确保公墓建设有人抓、运营有人管。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县财政统筹专项经费4000万元用于殡葬改革工作。制定补偿标准,对坟墓迁移、启棺火化、棺木回收等进行一次性财政补偿,对乡镇建公墓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每亩奖补资金10-20万元。同时,每年按全县人口2元/人标准保障红白理事会工作经费,按1200元/人的标准发放理事会成员误工补贴,按100万元的标准保障县应急处突综合执法大队工作经费。强化督查问责机制。将殡葬改革纳入单位年终绩效考评,并作为干部提拔使用的重要参考依据,对开展殡葬改革工作考评不达标的,实行“一票否决”制。定期开展工作督查,对县直单位履职情况进行通报,对乡镇搬迁坟墓工作进度进行排名,连续三次排后三位的,问责主要领导。对党员、干部及其直系亲属未按规定执行殡葬政策、干扰殡葬改革、搞封建迷信活动、借机收敛钱财的,由纪委监察委依规依纪严肃处理,对副科以上领导干部一律先免职再处理,一般公职人员停职纠正。建立有奖举报制度。对举报土葬属实的,按1000元/例的标准进行奖励。

转,树新风、促文明。坚持从改革殡葬陋俗突破,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实现从城镇到乡村、从无序到有序、从痛点到亮点、从薄养厚葬到厚养薄葬、从陋俗到文明、从革旧到焕新的质变。推动乡风民风美起来。通过红白理事会全程指导、监督红白喜事操办,使“喜事新办、丧事简办”成为常态,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推动人居环境靓起来。大力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打造干净整洁、功能完备、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实现居家环境全面美化。推动群众内心暖起来。深入开展精准扶贫和“时间银行”养老模式工作,让困难群众生活有质量、有尊严,政府救助、社会关爱、人人互助在乡村蔚然成风。推动百姓钱袋鼓起来。将农民捆绑在标准厂房、光伏发电、乡村车间、乡村旅游、共享农庄等产业上,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创收,形成“家家有产业、人人有事做、个个能挣钱”的良好局面。推动文化氛围浓起来。实施“文化设施”“文化活动”两个全覆盖,让文化浸润灵魂、滋养精神。推动法治新风扬起来。通过法治向基层延伸,坚持依法推进殡葬改革,引导群众遇事找法,信法不信访,大大降低信访率。推动村规民约立起来。各村结合本村实际、家规家训和文化传承,对村规民约进行修改完善,把移风易俗纳入村民自治“小宪法”,使全县村村都有村规民约,户户都有家训家规。推动典型榜样树起来。设立道德讲堂、“壹讲堂”等宣讲阵地,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及时跟踪报道在殡葬改革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让全县人民学有榜样、做有标尺、干有方向、赶有目标。

通过扎实开展殡葬改革,千年陋俗改了。群众对文明新风深刻认同,原先搭建灵棚、抬棺游街、抛撒冥纸、吹奏哀乐的“抬棺游丧”陋俗和“屋边坟”“路边坟”等乱埋乱葬现象已不复存在。社会风气好了。昔日堆放棺木的祠堂,变成了村民阅读的书屋;“神乎其神”的风水先生,成为了乡风文明带头人。网络祭祀、鲜花祭扫、栽种绿植、踏青遥祭等文明低碳的现代祭扫方式成为新风尚。土木资源省了。牢固树立绿色节约理念,建设新型节地生态墓区,推行绿色殡葬,大余县每年可节约大量土地,减少木材浪费,保护了绿水青山。群众负担轻了。通过实行丧事简办,群众人均安葬花费可节省两、三万元,大余县每年可节约四、五千万元左右的民间资金。城乡环境美了。实行火葬后,减少了纸钱污染,消失了噪声扰民,原来到处白花花、明晃晃的“山上豪宅”被铲平复绿。将乱埋乱葬区变成乡村旅游景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园林化、艺术化、个性化墓区,美化了乡村环境。森林火灾少了。通过大力推行鲜花祭祀、网上祭祀等文明祭祀方式,倡导扫墓不烧纸钱、不打爆竹,大大减少了清明、冬至期间山上的火灾隐患和火灾事故。

文明乡风是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有力保障。地方风俗具有较强的伦理品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作为农村风俗的改革,移风易俗不仅考量着农村的文明程度,也是衡量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尺度。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良好家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家庭、家教、家风,要适应农村家庭结构的深刻变化,切实加强农村家庭文明建设。

(作者: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网地方部副主任 刘让兴)

[责任编辑:王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