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破解“供需错配”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表示居民的消费结构在不断升级,“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描述的则是供给端的产业结构不平衡、资源利用不充分等问题。供需错配可以看作是这一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我们可以从供需错配的角度对这一社会主要矛盾进行更深入的解读。中国经济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已经能够基本满足人民的物质生存需求。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供需错配相比,新时代供需错配的最大不同点在于:社会主要矛盾焦点已经从“如何生存”转移到了“如何高质量地生活”上。

供需错配的典型事实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在升级换代。居民的日常消费可以被划分为必需品和非必需品两大类:必需品主要与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求相对应,非必需品则集中反映出消费者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对更高品质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学界,对必需品和非必需品的具体划分标准有两个:一是以收入需求弹性1为临界点;二是将消费性支出与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率进行对比。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993-2016年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的八大类数据可以看出(见表1),“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其他商品和服务”四类属于必需品,它们的收入需求弹性小于1,且其支出增速低于同比收入增速;“医疗保健、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

和居住”四类归为非必需品,它们的收入需求弹性大于1,且其支出增速高于同比收入增速。同时数据显示,1993-2016年间必需品和非必需品支出占可支配收入比例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见图1和图2),主要表现为必需品的支出占可支配收入比呈下降趋势,而非必需品的支出占可支配收入比保持波动上升趋势。

当前中国居民对高端非必需品的需求增长迅速,而供给结构无法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其中非必需品的供需错配矛盾正愈发显著,非必需品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当前中国居民的基础必需品消费地位逐渐下降,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占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均为负数(见表2);与此同时,对高端非必需品的需求增长迅速,其重要性也日益突出。同时表2显示,供给结构无法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即供给端的结构没有出现显著的分化,这种供需矛盾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也直接导致了我国高端品需求的溢出效应。以医疗服务业和教育业为例,我国出国就医人数从2006年的2000万人次上升至2015年的6912万人次,年均增长率达到14.77%;出国留学人数从2006年的4.2万人次上升至2015年的52.37万人次,年均增长率高达32.55%。不可否认,除了国内外医疗、教育服务水平存在的差距,国内供给不足也是引起这一增长的主要原因。

可见,中国经济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已基本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需求之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正逐渐凸显。正如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指出的,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我们必须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着力提升整个供给体系质量,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

图像 2

图像 3

图像 4

造成供需错配的主要原因

第一,国有企业生产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的公有制属性导致其在生产过程中缺乏监督,加之诸多政策上的倾斜,极大弱化了国企提高效率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同时,国有企业大多为领导委任制,中央集权化的管理制度导致国企往往以政绩最大化而非效益最大化为导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国有企业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例如现代企业制度还不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有待完善,国有资本运行效率需进一步提高。

第二,对私营企业的信贷约束限制了私企的产出。与国有企业相比,私营企业受到更严格的信贷限制,私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早已是社会的共识。中共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再三提出,要切实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党的十九大也强调,“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第三,政府对国有企业的补贴政策。目前,低端制造业领域内的国有企业大多面临产能过剩问题,但仍可获得大量补贴。根据证监会发布的2015年末A股上市公司数据,国有企业数量占比不超过50%,却享有61.64%的政府补贴,当中获补贴最多的18家国企占补贴的近20%。由于政府给予低端国有制造业企业的补贴,导致许多连年亏损、资不抵债、主要靠政府补贴维持经营的低效率国有僵尸企业无法及时退出市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度缓慢,资源无法有效地配置到高效率的私营企业。为什么大量国有企业会集聚在产能过剩的产业?我们认为问题症结在于:国有企业是重工业市场中最重要的参与主体。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一直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政策导向,过多的资源集中到重工业领域导致产能过剩。2014-2015年,工信部相继公布的20个产能过剩的行业全部属于工业部门,其中有18个属于重工业。为了使国有企业更好地发挥其在发展中的作用,如何提高政府补贴资源的利用效率是进一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着眼点。

图像 5

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高国有企业的生产效率,解决国有企业生产利用率不充分问题。在中国,国有企业承担了诸多社会责任,国企在参与市场竞争的同时,更要始终对社会和群众负责,它的作用不可替代。所以,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是一项攻坚战。党的十九大已经明确要求,要进一步贯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通过完善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改革国有企业的经营体制、加快国有企业组织架构和经营模式的转变,从而达到推动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的目的。

消除信贷约束扭曲,解决私营企业发展不充分问题。要以优化资源配置为重点,赋予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相同的竞争地位,这体现在资金来源、市场准入、许可证发放等方方面面。十九大报告指出,既要切实实现资本要素的自由流动,建立一个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竞争氛围;又要清理和废除妨碍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私营企业的发展,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

去除补贴扭曲,解决产业间发展不平衡问题。政府部门应把着力点放在合理地进行二次分配上,具体体现在:政府补助要科学地投放到高效率、高质量的生产部门,将钱花在刀刃上,避免资源浪费在产能过剩且效率低下的生产部门。要把提高补贴政策的决策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优化经济结构的攻关期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相信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当前存在的供需错配问题可以得到很好的改善,从而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供需实现动态平衡,同时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

【本文作者分别为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副院长,香港中文大学经济系副教授,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副教授】

责编:李 懿 / 贺胜兰(见习)

责任编辑:张盈盈
标签: 供需   高质量   关键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