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如何落实

高质量发展意味着经济发展健康、稳定、可持续,百姓消费更安全、出行更方便、身体更健康、生活更自信,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成就感;意味着单位 GDP的能耗降低、污染减少、附加值提高,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意味着更加均衡、更加协调地发展,不同区域、不同领域、不同群体的发展差距不断减少或消除,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不断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根据国际国内环境变化,特别是我国发展条件和发展阶段变化做出的重大判断。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保持年均9%以上的持续高速增长,部分年份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了两位数以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然而,由于内外部条件的变化,使得我国原有的主要依靠投资和外需拉动、粗放式扩张的增长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迫切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此同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重大转变,高质量发展是化解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有效措施。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为了落实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本文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前提、关键和保证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明确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有助于统一认识、汇集智慧、凝聚力量,共谋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目前,对于高质量发展的理解存在分歧,没有达成共识。十九大报告关于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论断,与十九大报告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判断相一致。这既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突破发展瓶颈的现实选择,也是化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两个一百年”目标挺进的关键时刻做出的历史选择。因此对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可以通过综合以下两个方面加以把握。一是以是否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标准,判断是否是高质量发展。从这一视角而言,高质量发展意味着要突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产品质量不高问题和民生短板问题等。二是通过识别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来界定高质量发展。从这一视角而言,高质量发展意味着解决包括区域发展差距、城乡二元分割及其城乡收入差距、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等问题,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个方面不平衡发展等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还需解决经济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不足等发展不充分的问题。

高质量发展意味着经济发展健康、稳定、可持续,百姓消费更安全、出行更方便、身体更健康、生活更自信,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成就感;意味着单位 GDP的能耗降低、污染减少、附加值提高,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意味着更加均衡、更加协调地发展,不同区域、不同领域、不同群体的发展差距不断减少或消除,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不断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只有实现高质量的发展,才能形成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才能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高质量发展的前提: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2017年12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了经济工作会议。会议明确,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同时强调要统筹规划,有序推进,确保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这三大攻坚战也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当解决的题中之义。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就是要保持经济发展的稳中有进。过去我国发展经济重速度,现在我们不过分重视发展速度,而是着重发展质量,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要速度、完全放弃稳增长,而是说经济增速可以稍微减缓一些,但要更加健康,并且能有效地掌控风险,尤其是金融风险。此次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因此经济运行仍然要保持在合理区间。这既是完成第一个百年目标的需要,也是提升经济发展信心、避免经济失速陷入“硬着陆”风险的需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条件。

因此,为了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首先必须落实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措施。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宏观杠杆率处在可控范围之内。但从微观角度而言,一要对金融、房地产等杠杆率较高的部门,降低杠杆率,引导资金“由虚入实”,同时压降“僵尸企业”杠杆率,鼓励资金向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倾斜。从宏观角度而言,财政政策应提高效率,完善地方政府举债制度,防范地方政府债务水平无序增长;货币政策则应在降低杠杆率政策导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定向倾斜政策,譬如增强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等的扶持力度等。

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启用新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

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基础上,为了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必须改变政绩考核指标体系。过去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偏向GDP,使得地方政府特别重视经济建设,将主要精力和资源用于招商引资、房地产等可以拉动 GDP 增长的方面,对生态建设、社会民生等领域重视不够。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启用新的能够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新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的设计,要贯彻“五大发展理念”,落实“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要有利于化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使其能够引导地方干部将工作目标集中到高质量发展上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应由“六个分体系”组成,包括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以及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工作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考核的有效性,而考核的有效性又取决于考核指标体系设计的科学性,没有科学有效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高质量发展很难落到实处。

高质量发展的保证:实施六项具体措施

一要促进创业、创新,解决实体经济科技含量不够高、市场主体不够活跃的问题。首先,要加快创新发展步伐,促进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实体经济的发展。其次,要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通过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激发国有企业的活力。尊重各类市场主体的平等产权,激发民企的活力。第三,通过放宽市场准入、促进自由贸易和提升对外投资水平促进对外开放,通过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提高经济社会的活力,从而促进创新。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三项推动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部署:一是更加注重进口;二是更加注重服务贸易,旨在加大金融业开放力度;三是更加注重对外投资,促进资本项目的开放。

二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生产效率不高的问题。一方面要继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另一方面要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重点在“破”(破除无效供给,清理僵尸企业)“立”(建立新的有活力的企业)“降”(降成本)上下功夫。大力培育新动能,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改善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大力破除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努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就是通过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进质量、效率和动力的三大变革。

三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我国存在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发展不平衡问题,针对这一状况应根据具体情况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要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发挥比较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深化改革助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规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等创新引领的示范区域,形成东部地区优化发展的制高点,支持东部地区率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中央政府的协调作用,强化东中西部在发挥各自独特发展优势的基础上,建立起更加有效的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新机制。

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角度来看,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滞后于城镇,是不平衡发展的重要内容。要通过乡村振兴战略消除制约城乡一体化发展、融合发展的短板。从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角度来看,农业现代化是短板。要深化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借鉴欧美日本韩国等发达经济体的做法,强化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乡村战略,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实施“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战略,助推农业经济发展;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惠及更多农民;通过土地整治更有效地服务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二是通过科技创新形成一批优质耕地,为农业土地利用的优质建设、优质利用、特殊保护创造良好条件。

四要加大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税收制度的改革,解决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贫困现象是民生问题中最突出的短板,解决贫困问题有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不仅如此,解决贫困问题还有助于解决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促进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共同富裕的目标。正因为解决贫困问题具有重大意义,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庄严承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是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可以采取八个方面的措施助推打赢脱贫攻坚战:一是科学制定阶段性脱贫攻坚任务,积小胜为大胜、全胜;二是集中优势兵力精准攻坚,对不同致贫原因分类施策;三是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力度,多措并举形成脱贫攻坚的合力;四是积极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完善社会扶贫的激励机制;五是加大贫困人口脱贫内生动力的培育力度,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六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三产融合;七是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意识;八是加强考核督查工作,确保脱贫攻坚工作落到实处。通过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抑制较高收入人群收入过快增长的势头、提高较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保障极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存需要。

五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环境保护得到空前的重视。以大气、水、土壤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为重点,我国环境治理进程进一步加快。然而,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污染物排放量依然处于高位,环境压力仍然巨大。污染物排放的三大源头是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和生活、城市生活。目前,只有城市生活这个源头得到了有效控制。为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采取综合性防治污染的措施,要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治理转变;更多地采取奖励性措施,减少惩罚性措施;更多地采取“污染者付费、第三方治理”模式,改变单一的“谁污染、谁治理”模式,提高污染治理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3年5月24日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在这方面,最重要的是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随后,国家统计局、中央组织部等四部门发布了《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和《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至此“一个办法、两个体系”的评价考核制度形成。在实践中,还需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综合指标纳入评价考核办法指标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

六要提高保障、改善民生,解决民生短板的问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变成现实,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多体民生之艰,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成就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集中体现在民生事业的发展上,因此要千方百计地通过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就业、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等措施切实保障和解决民生问题。除了前文谈到的解决贫困问题以外,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解决好性别歧视、身份歧视问题,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在教育方面,本次会议十分关注“择校热”、婴幼儿照护、早期教育等问题。因此,今后相关政策和教育资源应逐步向学前教育延伸。本次会议还提出,要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进一步贯彻落实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精神,切实解决老百姓住房难、住房贵的问题。

推动高质量发展,从方法论角度而言,应当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我们坚信,只要我们思想上重视、认识上到位、方法上科学、措施上得当,就一定能够顺利推进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有效化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如期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本文作者为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责编:赵博艺 / 张盈盈

责任编辑:张盈盈
标签: 高质量   根本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