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引领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中国经济历史新方位作出的重大科学判断。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特别强调,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且“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所谓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要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变成现实的发展。相对于高速度增长而言,当前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实质就是发展质量不高。新时代破解发展难题,必须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方向。高质量发展就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战略引领下的发展。

高速度、低质量的发展催生新发展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令世人瞩目,同时增长质量不高也成为大家的共识,经济发展中的质量问题已相当严峻。如果问题不能得到改善,不仅将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继,还将带来各种严重的社会后果。

创新能力不足仍然是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在航天、高铁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取得了一批有影响的科技成果,如天宫、蛟龙、天眼、墨子、大飞机等,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但仍缺乏足够的基础创新、自主创新和知名品牌,科技成果转化率、科技进步贡献率与发达国家仍有不小差距,很多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先导性战略、高技术领域科技力量更是薄弱,一些关键产业、关键部门的原始创新能力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不相称。在我国大量的外贸出口产品中,大多数仍然是初级产品,“中国制造”要转变为“中国创造”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尤其是,近年来低成本资源和要素投入形成的驱动力明显减弱,传统比较优势日益削弱,经济发展动力缺乏,依靠增加要素投入和出口拉动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发展动力必须转向创新驱动,形成先发新优势,实现创新引领发展,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打造新引擎、构建新支撑。

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突出

虽然我国经济建设与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相比,现在的发展仍然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一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重视城市作为经济发展中心的带动作用,城镇化比率明显提高,但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依然突出,广大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水平与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分化现象日趋明显。尽管中央政府通过开发西部、振兴东北、中部崛起等大战略,在政策上给以各种支持和优惠,但东部地区发展仍然领先于全国,中部和西部地区处于追赶型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则相对滞后。三是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民生问题凸显,社会矛盾突出。四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不平衡,精神文明建设滞后,人的现代化跟不上经济的现代化。除此之外,还有诸如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发展不平衡等,这些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如果不能得到相应解决,将会成为未来发展的羁绊。

生态环境恶化,人与自然不和谐加剧

支撑我国长期以来经济高增长奇迹的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由于大量的资源投入,引发了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环境承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线,生态环境整体功能下降,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减弱,加剧了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国家生态安全令人担忧。

多年来,国家大力推进环境保护,取得积极成效。但从总体上看,环境保护仍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质量差、污染物排放量大、生态受损严重、环境风险高隐患多,提供优质生态产品的能力不足,环境保护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同时,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管护的思想仍普遍存在,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和局部利益的现象在一些地区依然严重,边治理边破坏、点上治理面上破坏的现象时常发生。此外,生态保护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健全、法制不完善、基础薄弱、力量不足也是重要原因。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要求日益强烈,生态环境恶化及其对人民健康的影响已成为突出的民生问题。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生态短板的现实要求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长远需要,正倒逼我们必须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对外开放总体水平不高

当前,我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展,利用外资、对外投资、货物和服务贸易稳居世界前列,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双向开放格局正在形成。但是,我们也要正确判断对外开放面临的新形势,即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肩负着更多的国际责任和担当。

与在世界经济中扮演的新角色相比,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总体上还不高,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还不够强,应对国际经贸摩擦、争取国际经济话语权的能力还比较弱,运用国际经贸规则的本领也不够强。从结构上看,各部门发展不平衡,货物贸易发展速度较快且规模较大,占世界货物贸易的比重不断提高,而服务业的开放速度相对较为缓慢,服务贸易占世界服务贸易的比重较小;从利用外资的质量来看,量的增加与质的提高极不平衡,存在重规模轻效益、重引进轻消化等问题;在开放格局上存在“海强陆弱”“主要向东开放”的局面,国际国内发展大势催生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贫富差距较大、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问题突出

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贫富差距也在逐步扩大。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2003年为0.479,2008年达到最高点0.491。虽然此后逐年下降,但仍高于0.4,即基尼系数的国际红色警戒线,其中,2016年的基尼系数是0.465。而在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仅在0.3左右。

当前,收入差距在区域之间、城镇居民内部、城乡居民之间都比较大。在收入差距扩大的同时,还面临财产差距扩大的问题,而且这一问题正变得越来越严重,居民在财产方面的差距也是衡量贫富差距状况的重要内容。有数据分析表明,中国的财产差距扩大速度远远超过收入差距扩大的速度。贫富差距过大带来的问题还体现在获取资源的能力、获得公共服务的机会和质量的不平等,以致带来机会的不平等,最终导致社会分化,不同阶层之间沟通不足,阶层固化加剧,贫穷与富裕的代际传递。这有悖于社会主义的本质,也不符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更与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相背离。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提出新课题,新课题催生新理念,新理念引领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是对中国发展经验、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和新提炼,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理念的升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战略引领。

创新发展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

创新发展解决的是高质量发展中的动力问题。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不仅被置于首位,其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被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发展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打造创新先发优势、实现创新引领发展,并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

理论创新属“脑动力”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也是各类创新的思想灵魂和方法来源,当今社会的竞争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实现理论创新必须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制度创新属“原动力”创新,是持续创新的保障,能够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也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核心是国家治理创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科技创新属“主动力”创新,是全面创新的重中之重,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尤为密切,科学技术作为“乘数”作用到劳动力、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中,科技创新的“乘数效应”越大,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就越大,发展质量也就越高;文化创新是“软实力”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为各类创新活动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这四大创新指明了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思路、创新方向。

协调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协调发展解决的是高质量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根据实际情况,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着力推进协调发展,在促进城乡协调、区域协调等发展的同时,努力在一些战略重点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以带动全局的发展。

通过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区域发展格局优化重塑,拓展发展新空间,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通过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注重大区域的协调发展,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加大力度支持老少边贫地区发展,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优化发展,通过跨区域的协调发展,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和质量。当前实施的“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都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资源要素在更宽的范围内优化配置的重要举措。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

没有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只是一句空话。绿色发展注重解决的是高质量发展中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绿色发展就是要树立与时代和实践发展相适应的新的发展理念,遵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规律,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

打破片面追求GDP、拼资源拼投入、重城市轻农村、先污染后治理、重效率轻公平等陈旧发展模式,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推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强化突出环境问题治理,持续推进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等重大生态工程,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开放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开放发展解决的是高质量发展中的内外联动问题,目标是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发展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开放发展理念包含主动开放、双向开放、公平开放、全方位开放、共赢开放等,将全方位升级我国开放型经济。

主动开放,是把开放作为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多边和区域层面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在重塑经贸规则等重大议题上,发出中国声音,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积极参与和引领重要议题讨论和新规则的制定,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开放;双向开放,是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格局;公平开放,是构建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通过法律、法规建设,提供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市场环境,实现各类企业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全方位开放,要加大西部开放力度,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将西部地区打造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点,进一步拓展陆海通道,并进一步扩大中部地区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对外开放,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共赢开放,不是零和博弈的“你输我赢”,而是非零和博弈的“互利共赢”,通过国际交流合作,建设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共享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追求

共享发展解决的是高质量发展中的公平正义问题。没有共享发展,就容易丧失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共享发展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共享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都根植于“人”,“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意味着要更加注重人自身的全面发展。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贫富差距;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聚焦深度贫困地区推进脱贫攻坚;大力促进就业创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加强社会建设,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本文作者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博导;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共享发展理念与中国实践研究”(项目批准号:15ZDC005)的阶段性成果】

责编:赵博艺 / 李 懿

责任编辑:张盈盈
标签: 新发   高质量   理念   战略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