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高校思政教育如何实现“供求平衡”

核心提示: 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维应用于高校思政工作,从“供需”平衡出发,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通,高校思政教育也必须要为青年学生提供多元的教育“产品”,以迎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不断提升思政教育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摘要】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维应用于高校思政工作,从“供需”平衡出发,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通,高校思政教育也必须要为青年学生提供多元的教育“产品”,以迎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不断提升思政教育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思政教育 教育效果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适应经济新常态、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通过合理供给资本、人力、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方式,加大其利用效率,矫正资源配置中的不合理现象,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思维,就是要让供给和需求相互匹配,达到供需平衡的状态。这样的思维也可以应用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当中,从“供需”平衡出发,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优化高校思政教育模式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共通之处

高校思政育人工作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二者是具有共通之处的。在高校思政育人的过程中,供给主体主要包括高校和教师,需求主体就是青年学生。在不同时期,青年学生的教育需求有所不同,因此,育人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之间需要时刻保持互动,高校要根据不同的环境,选择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高校的思政育人工作只能着眼于当下,对未来变化的形势缺乏判断。同时,高校在思政育人管理过程中,只能保持短暂的供需平衡,很难达到动态平衡的状态。

影响动态平衡的因素主要来自于供给侧。任何社会个体的外在行为都是其内心精神状况的反映。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是一项具有社会性的教育活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青年学生形成符合当下时代发展及个体自我发展要求的思想品格。有效的思政教育能够挖掘青年学生的行动潜力。

当前,各种社会思潮频频显现,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青年学生很可能迷失方向。在这个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引导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思政育人的理论体系、学科体系、实践过程作为一个逻辑整体,需要适应社会及时代的变革,以保证其育人效果。因此,可以运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逻辑来优化高校思政育人供给管理,保证供给内容、供给方法能够与青年学生的需求一致,实现“供需”动态平衡。

高校思政教育存在供需配置不对等、运行机制不畅、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影响,这实际上是对传统需求侧发展模式的一种纠正,在需求侧背景下,政府主导改革,主导资源配置。而当下的高校思政育人模式与需求侧发展相似,均是强调资源的投入。但这种育人范式存在一些问题。

供需配置不对等,思政教育主题虚化。一方面,传统的思政教育供给过剩,另一方面,能够适应青年学生需求的高品质思政教育供给不足。长期以来,高校在思政育人体系中都比较注重意识形态的问题,一些高校无法迎合青年学生的需求,在思政育人“产品”的供给上创新性不足。这样的方式明显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部分青年学生对思政教育缺乏兴趣,学习过程流于形式。在主题设置方面,一些高校的思政教育基本上还是保持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关注度不足,很多教育主题远离青年学生的生活,思政教育效果不佳。

边际效应递减,思政教育的权威性不强。当前,“灌输式”教育方式是思政教育的主要供给模式,而要想使“灌输式”教育产生效果,必然要求教育主体具备知识、道德、智力上的优势,即教师的教育内容在青年学生眼中是权威的。权威是思政教育的起点和支撑点,但在信息时代,教师的理念、思维等方面不见得比青年学生更具优势。网络时代,权威的树立极其困难,人人均有自己的想法,人人均是自己的权威。因此,教育过程就可能出现边际效应递减的情况,权威的教育方式逐渐弱化。思政教育必须要紧扣青年学生需求,建立能够与青年学生学习生活相一致的、具备一定“亲和力”的教育模式。但目前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存在僵化趋势,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的思政教育注定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思政教育的创新动力不足,覆盖面不广。高校思政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教育青年学生积极奉献社会,让他们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将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完整的人”。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与方法,关注点主要放在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动态等方面,对于学生毕业之后的走向、人格理想等问题关注度不够,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教育意识不强。因而,一些学校思政教育的创新力不足,覆盖面有限。

结合青年需求,优化高校思政教育模式

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通,高校思政教育也必须要为青年学生提供多元的教育“产品”,以迎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要建构全方位、专业化的思政队伍,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保障思政教育“产品”的高质量供给。

注重高校思政教育的全面性。高校的思政教育必须立足于促进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从立德树人到创新创业,从理论教育到实践教育,从专业教育到文化教育的全覆盖。换言之,只要有学生的地方,就应该有思政教育的“身影”。必须提升思政教育的号召力和感召力,为青年学生的思想、素质、就业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

在过去,思政学科教学主要集中于意识形态、革命史、马克思主义哲学等方面。如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思政学科发展必须全面、多元,在保持既有学科体系的基础上,根据人才发展需求、学生特点及各学校的办学特色,坚持做好思政教育的“校本教材”编撰,推动校本思政学科体系的发展。要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的思政“产品”供给,让思政教育赶上学生的学习、生活节奏。

注重高校思政教育线下线上联动发展。首先,要提升高校教师的网络素养。互联网已经深入到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新媒体技术也对高校思政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教师及学校行政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互联网及新媒体的作用,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便利性、即时性和交互性等优势,结合形势做好育人工作。其次,要充分利用线上功能开展育人工作。各高校可以建立专门的思政教育网站,打造内容丰富、操作便捷、运行灵活的互动平台。利用微信、微博随时随地与学生进行交流,畅通师生对话渠道,及时关注和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要做好线下育人活动。特别是在师生面对面的教育活动中,要及时回应、解答学生的困惑,引导其健康成长,实现线下线上教育的互联互通。

关注青年学生对思政教育“产品”的个性化需求。高校必须要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关注学生的实际想法。在提升思政教育质量和效率的过程中,还需要尊重青年学生的教育需求,贴近青年学生实际,提供能够满足学生个性要求的思政“产品”。当前,青年学生对思政“产品”的需求呈多元化特点:有的需要思政教育解决其精神困惑;有的需要思政教育能够促进其职业发展;有的需要思政教育能够助其发挥个人价值;有的需要思政教育能够解决其情感问题,等等。高校必须要关注学生的具体问题,从具体问题入手,做好分析、引导工作。只有赢得学生的支持与认可,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作者为湖北工业大学讲师)

【参考文献】

①黄敦兵:《试述供给侧改革思维在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创新实践中的价值》,《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8期。

②张珺、周方舒:《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青年思政教育路径创新研究》,《改革与开放》,2017年第2期。

责编/潘丽莉 赵橙涔(见习)

美编/王梦雅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温祖俊]
标签: 思政   供求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