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治理要闻> 正文

对长三角26个城市综合创新能力的测评排名

创新是城市发展理念的核心要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创新也是城市转型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把创新驱动放在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城市发展才能进一步提速增效升级。必须在突破现有条件的基础上,用创新驱动的思维和手段激发经济活力,打开城市发展的新局面。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应当更加注重利用创新引领城市的发展。城市之间综合实力的竞争本质上是创新能力的竞争。要使创新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动力,释放城市发展新动能,必须增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综合创新能力,突出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同时重视各个领域、各种形式的创新。

主要发现

·上海、苏州、南京、杭州综合创新能力位居长三角26城市前列。在综合创新能力得分超过平均水平的11座城市中,有超过半数的城市来自江苏省;浙江省的各城市之间综合创新能力差距较大,杭州是引领浙江省创新发展的主要引擎;安徽省总体创新能力落后于长三角其他省市,但合肥、芜湖等城市正凭借明显的科技创新后发优势向前追赶。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更容易吸引创新要素的集聚,这类城市中,科技创新主体众多,创新人才汇集。同时,这类城市在增加创新资金和人才投入方面也更有潜力,长三角城市群中上海、苏州、杭州、南京、无锡等城市在创新基础力和创新投入力方面的较高得分也印证了这一规律。

·从创新的产出力来看,苏州、上海、杭州的创新产出力领先长三角其他城市。苏州的创新战略布局早,自主创新基础好,创新产出高,其创新能力在江苏省内也独占鳌头。上海、杭州在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带动产业及区域经济产出增长方面也各有优势。

·创新持续力能更直接预测城市创新对地区经济增长的长期贡献能力。近年来,以芜湖为代表的城市积极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利用好自身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了自主创新能力逐渐增强的跨越式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增长和优化转型。南京、杭州的创新持续力水平则分别引领江苏省和浙江省,创新为城市发展提质增速贡献了重要力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这标志着创新驱动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将发挥越来越显著的战略支撑作用,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而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都必须紧紧依靠创新驱动来实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代表的东部地区在发挥科技创新优势,推动创新发展、转型升级迎来了新契机。

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也是引领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区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经历了从乡镇企业到经济国际化,并向高技术和服务经济转型的过程,创新驱动逐渐代替要素驱动演化成长三角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新形势下,长三角城市群对创新驱动区域发展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2016年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将长三角定位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到2020年,基本形成经济充满活力、高端人才汇聚、创新能力跃升、空间利用集约高效的世界级城市群框架。

将长三角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需要升级创新驱动战略,实现区域协同发展。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这就要求长三角城市群在建设全球性科技创新高地的过程中要分工协作,协同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协同发展格局。长三角城市具有地缘地域相依、产业基础相似、发展水平相当的优势,以改革创新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有利于增强区域竞争力。

对长三角城市进行综合创新能力测评,有助于发现该区域创新发展的优势和短板,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更好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布署,推动长三角实现更大跨越式发展、打造新一级全球城市群。为此,人民论坛测评中心针对长三角地区26个城市,从创新基础力、创新投入力、创新产出力、创新持续力四个方面对其创新活动和创新能力进行了分析和挖掘。其中,长三角26个城市包括上海、江苏省9个城市(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浙江省8个城市(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8个城市(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

城市综合创新评价指标的构建与测评方法

人民论坛测评中心在梳理建设创新型城市指标体系、国家创新指数报告、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机遇之城报告、国际竞争力指数报告等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实际情况,构建了适合长三角城市综合创新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从“产、学、研、服”四个方面为切入点衡量长三角26个城市的综合创新状况,以用最适宜的指标来进行尽可能的客观评价为导向,最终搭建了创新基础力、创新投入力、创新产出力、创新持续力四个一级指标。

在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指标的选取上,对于城市综合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可分为三个级别,各个指标具有逐级的覆盖性,第三级指标具有直接的可测量性和数据可得性。一级指标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创新基础力,由产业经济基础、人才基础、研发基础、政策服务基础四个二级指标构成;第二部分为创新投入力,由企业投入、政府与社会投入、人才投入三个二级指标构成;第三部分为创新产出力,由产业化成果、科技成果、地区经济产出三个二级指标构成;第四部分为创新持续力,由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两个二级指标构成。在指标的计算方面,基于具有单调性和凸性特征的指数功效函数,对各三级指标数据分别进行了无量纲化和标准化处理。指标权重的设定主要采取了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相结合的方法。最后,考虑到加权平均包括了个体在总体中的占有份额对均数的影响,即所谓的权重对均数的影响,更为科学合理,我们选用了加权算术平均合成模型。具体指标及权重见表1。

图像 6

测评结果

城市综合创新能力状况

通过对各指标进行计算加总,最终得出了长三角26个城市的综合创新能力得分及其排名(见图1)。根据26个城市综合创新能力测评结果可知:长三角地区城市综合创新能力的平均值为72.22,共有11个城市得分超过均分,分别为上海(86.47)、苏州(83.75)、南京(82.92)、杭州(80.33)、无锡(77.81)、常州(75.09)、合肥(74.94)、宁波(74.85)、镇江(74.14)、芜湖(73.46)、南通(72.80)。

图像 7

根据测评结果可知,上海以及江苏省部分城市的整体综合创新能力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居于领先地位。浙江省各城市之间综合创新能力差距较大,杭州是引领浙江省创新发展的主要引擎。安徽省总体创新能力落后于长三角其他省市,但合肥、芜湖等城市正以明显的科技创新后发优势向前追赶。

上海是长三角区域核心城市,也是长三角创新网络中的关键节点和枢纽,科技创新已成为上海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决定性因素。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拥有优越的创新基础,具有集聚辐射国内外各种资源、技术、人才、企业的独特能力。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上海在新世纪以来率先转向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轨道,创新生态不断完善。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调研时对上海提出了“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全新要求。 2016年,国务院批准《上海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方案》,方案中明确提出4项主要任务以及7项改革措施,上海正在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

江苏省以建设创新型省份为目标,明确将创新驱动作为核心战略。经过多年努力,江苏创新驱动发展取得重大进展,涌现出以南京、苏州为代表的一批创新能力居长三角前列的城市。南京是全国唯一的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近年来,南京抢抓国家发展重大战略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苏州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苏州工业园区作为全国首个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区域,是江苏省改革开放转型发展排头兵。近年来,苏州在创新载体平台打造、科技人才引进、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等方面,不断谋新招、使硬招,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持续引领全省的创新发展格局。

浙江各城市之间综合创新能力差距较大,杭州是引领浙江省创新发展的主要引擎,同时也是长三角地区创新驱动增长最具潜力的城市之一。2016年,浙江省提出《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的若干意见》,2017年,杭州出台了《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科技创新、加快创新活力之城建设的若干意见》,杭州的创新发展得到多重政策利好的助推。而对于浙江省内部各城市之间差距较大这一现象,创新要素在各城市之间的供给不平衡是引发该现象的可能原因之一,如何实现区域协同创新,补齐科技创新短板是该省面临的主要问题。

安徽省各城市总体创新能力虽落后于长三角其他省市,但合肥、芜湖等城市正以显著的科技创新后发优势向前追赶。近年来,安徽省先后设立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激发潜在创新能力和创新活力,加快建设科技强省和创新型省份,其中合肥、芜湖既是引领安徽全省创新的两个主要城市,也是长三角城市群当中以显著的科技创新后发优势向前追赶的代表城市。

城市创新基础力状况

从各城市的创新基础力得分来看,南京(88.15)位于榜首,上海(85.27)、无锡(79.24)、苏州(77.88)、杭州(77.65)、合肥(74.16)、镇江(73.78)、常州(73.34)、宁波(71.56)、泰州(70.54)、扬州(70.40)得分都高于平均值70.34。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排名位于前列的城市具有的共同特点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产业基础好,高校和企业研发机构等科技创新主体集聚,能吸引各类创新人才,有良好的创新创业政策及服务环境。而这些城市的优势又各不相同,大致可以分为创新基础各方面均领先的城市、高校等创新主体丰富的城市、制造业等产业基础雄厚的城市三类。

图像 8

第一类城市为创新基础力各方面均领先的城市,代表是南京、上海,这类城市地区生产总值位于全国前列,有能力投入巨额资金支持科技创新发展,产业结构也更加适宜创新型企业的建立和成长,高等院校等科技创新主体众多,科研人才储备丰富。因此,这类城市的创新基础非常深厚。

南京位居城市创新基础力榜单之首,既得益于产业结构优化,更在于人才资源优势。南京产业结构显著提升,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以上,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达到90%以上,基本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都市现代农业特色发展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同时南京在创新发展方面也制定了更高目标。明确到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52.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另一方面,科教人才资源丰富是南京的最大优势,也是南京发展最大的潜力。教育部公布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中,江苏15所高校入选,其中12所在南京。

上海城市创新基础力排名第二,上海具有国际化程度高、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层级较高、科技基础设施完备、人才资源丰富,以及城市区位优势明显等特点,在国内较早实施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备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基础和潜力。上海市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吸引和带动社会资本参与小微企业创新发展;鼓励企业建设高水平企业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建立自主技术创新体系;支持高成长型企业上市、重组和并购,助推企业做大做强。同时上海市促进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间协作。如推动产学研各类创新主体协同发展,以学研平台、产研平台和产学研联盟等为载体,探索建立各类创新主体参与协同创新的信用机制、责任机制、统筹协调机制。

第二类城市为高校等创新主体丰富的城市,代表是合肥。合肥的普通高等学校数量在长三角区域排第二位,仅次于上海。科教资源雄厚,拥有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代表的一批重点高校,高素质人才聚集,科研平台实力不俗,为合肥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早在2014年,合肥市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开篇就赋予了技能人才重要的地位。合肥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提出,到2020年,合肥市要培养和造就总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人才队伍,建设对接长三角、联动中西部的科技创新中心、产业培育中心、人才聚集中心,把合肥打造成现代化创新之城、区域性人才之都。

第三类城市为制造业等产业基础雄厚的城市,代表是无锡和苏州。苏州和无锡的传统优势产业均为制造业,作为曾经产业发展的主力,发达的制造业为两市奠定了良好的工业基础。如今,这些企业又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推进转型升级、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力量。如苏州作为全国第二大工业城市,产业基础好、规模大、门类全,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2016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1.45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47.2%。苏州制造也正在从数量扩展向质量效益提高的战略性转变,加快推进制造业向中高端攀升,通过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十百千万”计划,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突出抓好服务型制造集聚基地、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建设,培育壮大新业态和新经济。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盈盈
标签: 长三角   能力   城市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