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治理要闻> 正文

全局性综合创新:国内外实践经验与未来启示

综合创新是我国创新的必由之路,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21世纪创新型国家的制度创新为主要支撑。在具体实践中,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等各领域需要联动融合,如何着眼全局进行综合创新,考验各级政府治理智慧。梳理和比较我国各省市地方政府创新经验,以及国外各领域创新经验,有助于我国地方政府将创新驱动发展的理念落到实处。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夯实创新发展根基,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也是优化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抓手,必须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创新型政党、创新型政府、创新型社会全面建设,加快推进全面创新改革统领经济社会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近年来,面对纷繁复杂的新形势新局面,尤其是“三期叠加”的新风险新挑战,我国各地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地方治理、优化公共服务的战略支撑,把创新作为引领转型跨越发展的强大引擎,不断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改革创新。人民论坛理论研究中心搜集整理国内外推动创新实践的经典案例,并对其中的先进做法和成熟经验进行提炼总结,为今后更好地推动创新找准发力点,为今后各地引领创新、推动创新、服务创新,增强发展动力提供参考借鉴。

综合创新国内实践

上海:以人才工作创新助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人才是推动综合创新的第一资源。上海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创新作为通向未来持续发展的新动力源,坚持以人才工作创新为抓手,坚持把“搭建事业平台、充分发挥作用”作为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的基础性工程和关键性举措,紧紧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一国家战略,聚焦破解推进科技创新人才工作的难题,把“放权松绑”贯穿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全过程,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上求突破、在优化人才发展综合环境上求创新,加快推进人才高地基础上的人才高峰建设,努力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深化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具备高水平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家学者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依靠力量。上海市委组

织部在贯彻落实中央要求、进一步做好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方面作出积极探索。一是搭建全球高层次科技专家信息平台,竖起“人才雷达”;二是推进创新功能型平台建设,筑起科技转化“立交桥”;三是强化市场价值的激励作用,促进科技创新创业专家人才“名利双收”;四是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和行政执法,撑起专家人才创新的“保护伞”;五是提升专家人才服务能级,打开专家人才办事的“方便之门”;六是千方百计纾解实际困难,消除专家人才干事创业的后顾之忧。

加快推进人才高峰建设。一是围绕国家战略聚焦重点领域,坚持选人用人育人的全球视野,着力在上海市有基础有优势的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集聚造就若干能够走在全国前头、走到世界前列的高水平人才。二是突出科学分析、精准遴选,充分发挥人才大数据的综合性、专业性优势,完善更加科学合理的人才创新创造测评体系,探索构建用人主体发现、业内专家认可、大数据测评的高峰人才遴选机制,实现精准选才、择优支持。三是坚持“量身定制、一人一策”,按照“以政策高峰构建人才高峰,以个性化突破解决个案性问题”的思路,围绕事业发展、社会保障、生活便捷、服务措施等方面,系统化解决高峰人才的各项需求,放大政策优化组合的裂变效应。四是充分发挥“国家队”和市场优势;依托中央在沪高校、科研院所,加大定向扶植力度,着力在基础研究领域集聚造就一批具有创新引领力的世界级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大型国企等用人单位主体作用,着力在现代金融、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形成若干人才高峰。

聚焦破解推进科技创新人才工作的难点问题。当前上海科技创新人才工作需要进一步聚焦难点问题,深入思考,认真分析,努力破解。一是加大人才“30条”配套措施的细化支撑力度,加大放权松绑力度。二是直面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有针对性地改进工作,注重集聚青年科技人才。三是放眼全球,积极主动到国际市场上吸引高端人才。四是着力在解放思想和法治保障上下功夫,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成都:以创新“顶层设计”推动城市综合创新

成都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相继提出实施了市场化、法治化、现代化、国际化和强化创新驱动“四化一驱动”的改革路线设计。其中,成都市创新驱动战略部署既包含了观念、文化、科技、金融、商业模式等多个方面创新,又由顶层设计、具体试验区和企业这一创新主体提出了创新“顶层设计”以构建系统化、多样化要素联动的城市综合创新生态体系(见图1)。

图像 30

深圳:以“政府、企业、生态链”复合联动建立综合创新生态体系

将自主创新作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的深圳市正着力建立一个“以政府引导的良好创新环境为基础、以企业主体的高度市场化为根本、以完善的创新生态链为支撑”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

以政府引导的良好创新环境为基础。深圳市政府明确自身正确定位,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不缺位不越位”,通过优化创新机制、金融机制、人才机制和财政税收政策等来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和市场的主导作用。同时,深圳市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相对完善并居于全国领先位置,成为深圳创新生态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营造出了“敢于冒险、追求成功、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

以企业主体的高度市场化为根本。深圳市形成了较完善的市场机制,市场对创新资源的配置有着极高的水平,各类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大展拳脚,集中表现为“六个90%”,即90%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的科研投入来源于企业,90%的专利生产于企业,90%的研发机构建在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另外,深圳市综合创新体系以企业为主的创新载体,实行企业化的管理,与市场直接对接,真正“接了地气”,成为深圳创新生态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

以完善的创新生态链为支撑。深圳市经过30多年的积累,拥有了较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链,可以迅速地将创新产业化,保障了创新的低成本与高效率;拥有了较完备的创新服务体系,形成了种子基金、天使投资、创业投资、担保资金和创投引导资金、产业基金等全链条金融体系,覆盖了创新型中小企业整个生命周期的成长,吸引了全球高端要素资源汇聚深圳,并呈现出“蒲公英式”裂变,让创新创业的种子散播开来(见图2)。

图像 31

北京:以创新群众参与机制模式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群防群治是北京市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创新亮点和特色品牌,更是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与重大安保活动安全的致胜法宝。专群结合、群防群治的平安建设模式、治理创新机制,是北京市新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走好群众路线特别是网上群众路线的一大“特产”。近年来,北京市不断创新推进群众参与平安建设的机制模式,扩大群众有序有效参与,强化群众有组织的参与,在全国率先成立治安志愿者协会,相继涌现出“朝阳群众”“西城大妈”“海淀网友”“丰台劝导队”“东城守望岗”“大兴老街坊”等一大批群众参与的特色品牌。

“朝阳群众”插上“互联网+翅膀”。为了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更好发挥“朝阳群众”作用,北京市朝阳区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以研发的朝阳群众APP系统创新“朝阳群众”组织动员模式,让人人都可以成为比传说中的能力更强更大的“朝阳群众”,同时既实现了人员覆盖规模的增加,又实现了从“离退休人员为主”向“各年龄段群体广泛参与”的转变(见图3)。

图像 32

“西城大妈”为志愿服务注入更多新鲜血液。“西城大妈”戏说自己是“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墙壁”。“管天”就是管鸽子、风筝、小飞机,“管地”就是地上的环境卫生、犄角旮旯、跑冒滴漏,“管墙壁”就是墙上张贴的小广告、乱贴乱画等。其中,“西城大妈”不全是大妈,还有三成的年轻人;“大妈”团队不仅包含了热心参与平安志愿服务的个体志愿者,更是囊括了西城区各类平安志愿服务的团队联盟。“大妈”们是社区的千里眼、顺风耳,一旦发现可疑情况,第一时间向社区和警方提供线索。

“海淀网友”搭建线上互动平台。“海淀网友”由一群热心社会治安的群众组成,他们在电脑手机屏幕之后,向警方提供各类线索,而当案件处理完毕后,他们又“深藏功与名”,海淀区民警也只能用“海淀网友”来形容和概括这一群体。2017年1月,海淀区借助互联网手段,运用网络思维,推动“海淀网友”互动平台正式上线,以新技术新思维新平台来搭建与群众沟通交流的新桥梁。其中,“海淀网友”互动平台是新时期放手发动群众的新载体,是新时期做好群众工作的新模式,是新时期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的新探索,是新时期扩大调动各阶层群众共同参与社会治理的新举措。

“丰台劝导队”保一方平安。“丰台劝导队”如今已经覆盖全区80%以上的社区,“劝导”范围从街面延伸到楼门、家庭,“劝导”内容从市容秩序延伸到安全维稳、文明行为等社区工作的方方面面,成为社区平安的守护人。“丰台劝导队”既是发现劝导不文明行为、维护社区生活秩序、劝解社区各类纠纷的主力军,还是提供破案线索、反恐信息、协助警方破案的重要力量。同时,“丰台劝导队”紧盯可能影响社区周边安全稳定的风吹草动,保障了每个社区的平安与和谐。

“东城守望岗”护一方稳定。目前“东城守望岗”已有7.1万余名治安志愿者,包括由政府出资保障的职业性力量、实名注册的治安志愿者、安全稳定信息员、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员、人民调解员、楼门院长、行业系统志愿者、社会单位力量等八支群防群治队伍。东城区根据社会治安形势需要,在辖区内的主要大街、重点部位、人员密集场所、敏感区域、社区内部、楼门院落等地方合理设置3135个守望岗点位,每个“守望岗”点位做到定人、定岗、定责、定班次,实现了防控全覆盖,用小守望铸就大平安大稳定。

“大兴老街坊”守一方安全。大兴区赋予“大兴老街坊”治理新内涵,发动全区老街坊参与社区平安建设,看守值护、治安巡逻、排查隐患、化解矛盾,盯住了治安的“死角盲区”,助力平安大兴、平安北京建设。

综合创新国外实践

美国:以“国家实验室”制度创新推动科技创新

“国家实验室”制度发源于美国,它是国立科研机构的一种形式,其往往应国家战略需求而建立,体现国家意志,承担国家任务。目前美国拥有一个庞大的国家实验室体系,主要隶属能源部、国防部和国家航空航天局等联邦部委。

大量财政投入为人才和设备提供保障。持续多年的财政高投入,能够确保国家实验室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地投身前沿科技研究,而且还能够保障国家实验室在全球范围聘用一大批优秀人才,有利于催生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美国国家实验室配备了粒子加速器、先进光源、超级计算机等大科学装置,能够让科研人员借助世界一流的“利器”开展前沿探索,而且这些大科学装置的建造和运维成本很高,都是政府出资,这些实验室隶属于政府,有利于前沿科学研究保持稳定的资金支持。

做交叉学科综合性研究。一是美国国家实验室从五个方面保证综合性研究的有序开展:第一,国有民营,将能源部下属17家国家实验室中的16家委托给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基金会等第三方机构管理运营,定期接受政府考核;第二,依托大科学装置,组织科研团队围绕重大前沿科技问题开展多学科、综合性研究;第三,稳定性、高强度支持,每年每家实验室可获得数亿至10多亿美元财政经费;第四,实体化运营,每家实验室拥有固定员工数百至数千人,以及至少同等数量的流动科研人员;第五,开放性、国际化程度高,聘用大量国外优秀人才参与项目。二是美国能源部对国家实验室的要求是更注重科学领域的交叉点,而不是各个学科内部,国家实验室的价值,在于他们能从事高校或民间研究机构难以开展的交叉学科综合性研究。三是国家实验室在科技成果转化链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国家实验室能够把高校、科研院所与产业发展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必要时国家实验室可以介入前瞻新兴技术领域投资、研发乃至中试,通过“国家意志”推动产业技术升级换代。

明确能源部和实验室运营方各自的管理职责。一是重新修订能源部与实验室运营方之间签订的管理和运行合同的内容,明确能源部的职责是监督和考察实验室的战略制定和完成情况,将科研组织、人事管理、经费使用、知识产权管理、物化成果管理等方面的权力交给实验室运营方,保障实验室的自治。二是进一步加强管理能源部某些管理缺位的方面,例如要引导实验室运营方完善大科学装置的开放共享制度,建立合理的成本补偿制度,并且在促进国家实验室与企业合作方面给予更多的引导和激励。

改革能源部的科研管理组织架构。能源部只设一个主管科学和技术的副部长。能源部层面将现有的业务办公室合并成一个科学技术办公室,该办公室下按照大领域设立能源创新、计算创新、生物创新、环境研究、物理创新5个业务办公室。其中,这些业务办公室负责相关领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的资助以及管理,14个从事民用研究的国家实验室由这5个业务办公室统一管理(见图4)。

图像 33

德国: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创新确保创新强国地位

德国是世界领先的制造和出口大国,高效的创新体系对保持强大的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为此,德国出台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鼓励以企业为主体的合作创新,同时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以确保其创新强国地位。

国家战略指明创新方向。德国政府2014年推出“新高技术战略”,重点聚焦全球性挑战,引入更多新主题和资助模式,为德国科研和经济发展进一步明确方向。德国“新高技术战略”共提出6项优先发展任务:数字经济与社会、可持续经济与能源、创新工作环境、健康生活、智能交通、公民安全。“新高技术战略”还包括加强国内外产学研合作、增强经济创新动力、推出有利创新的机制,以及在提高透明度的前提下推动社会各界参与创新对话。

积极投入增添创新动力。一是推动中小企业创新,为此德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针对中小企业的支持项目,帮助它们迎接和把握数字化、全球化和价值链重塑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二是为进一步加强相关产业合作,德国政府以竞赛形式在国内先后选出15个尖端产业集群,每个集群内的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将围绕该地区确定的核心产业开展合作创新,德国政府总计为此投入6亿欧元。三是为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德国联邦和州政府2016年启动“创新高校”项目,将高校成果转化与创新提升到和教学、科研同样重要的位置。

多管齐下营造创新环境。一是德国联邦劳动局与企业主、工会等共同签订了“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联盟2015-2018”协议,加强双元制教育;德国政府支持的“职业教育4.0”项目旨在让职业教育适应当下数字化和自动化发展需要。二是德国重视对各种社会群体的教育,比如以补贴形式鼓励失业人员接受培训、重返工作岗位,推出针对难民群体的“欢迎课程”以帮助他们与德国中小企业对接。三是德国每年用于公共采购的金额高达350亿欧元,政府为此专门委托成立创新采购中心,为采购提供建议,让公共采购更加偏重创新。四是德国举办大量科学论坛对话、科学年等科技活动,鼓励公民参与讨论,营造有利创新的社会氛围。

以色列:以五大创新路径炼成“创业之国”

2015年,仅有800万人口的以色列新出现了1400家科技公司,越来越多的以色列公司在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上市。同年,以色列初创企业筹集了26亿美元的风投资金,而在人口十倍于以色列的德国同年筹集的风投资金为29亿美元。外国与本国公司共斥资92亿美元收购了104家以色列科技企业,以色列“创业之国”的称号名副其实。其中,以色列的创新生态系统极富活力,吸引了数以百计的跨国公司、中等规模公司以及一些小型初创公司,有的已和以色列企业建立了伙伴关系,有的已在该国建立了组织机构。新型模式百花齐放,创新创业者可以通过以下五种方式把握以色列硅谷——“硅溪”的机遇。

集聚跨国公司在以色列开展研发活动。目前,超过250家外国公司在以色列设立了研发中心。尽管运行研发中心需要投入大量时间与资源,但开展研发活动仍是跨国公司利用以色列创新能力、有效利用科技人才的主要方式。

通过企业并购和战略投资获得技术和人才。以色列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初创企业收购市场。对于吸纳人才、填补技术缺陷、引进创新文化而言,收购初创企业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捷径。许多跨国公司将其收购的以色列企业转型为研发中心和创新实验室,或将收购的初创企业整合到其在该国的现有研发活动中。

构建创新实验室、加速器或其它模式的新型平台。孵化器和创新实验室等早期平台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培育新的创意,便于母公司挑选并进行开发和拓展。大多数的加速器项目都是非盈利的,但也有一些项目要求创业者以公司股权换取跨国公司的技术指导、产品和消费者资源。对跨国公司而言,这种与初创企业的合作方式高度灵活、成本低廉,有助于将新兴公司的新鲜血液注入跨国公司的企业文化中,并巧妙规避一些会阻碍企业快速发展的繁重流程。

将以色列作为管理创新活动的基地。以色列拥有强大的全球联网创新产业,企业可在此建设创新生态系统互联基地,通过在该国的经营活动更加方便快捷地接触关键参与者、决策者及其公司,并与之建立非正式联系。

推动以色列高科技移民。以色列科技公司正在迅速全球化,在国外建立子公司甚至直接向国外迁址。这种企业移民(国外的以色列公司及其子公司,或在国外创办公司的以色列企业家们)通常会在以色列保留开发团队,或成为两国创新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创造了一种促进以色列团队及其技术参与创新的新方式。

新加坡:探索以政府为主导的国家创新体系

廉洁高效的政府、优越的地理位置、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都成为了资源稀少、面积狭小的新加坡成功崛起的重要因素(见图5)。通过优质的航运航空服务、旅游服务和金融服务,新加坡正在慢慢走出一条国家支持下以政府为主导的服务创新之路。

图像 34

创新协调性机构。新加坡于2006年初成立研究、创新和创业理事会(RIEC),主要为政府研究和国家创新政策制定提供咨询。该理事会由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亲自挂帅,理事会下设“国家研究基金会”,以资助长期性的战略科研项目。标准、生产力与创新局(SPRING)作为政府扶持中小企业的重要机构,通过与其他政府部门、商会、行业协会和企业的合作,为中小企业新科技和新产品的研发提供支持;设立企业发展中心,为本地企业提供经营策划、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和特许经营等咨询服务;组建中小企业沙龙,邀请业内专家为中小企业提供咨询指导,定期组织同一行业的管理人士会面,交流管理心得;与本地及海外的科研组织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凭借政府力量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撑。

创新激励环境。新加坡税务局推出旨在鼓励提高生产力和提高科技创新力的信用基金(PIC)。新加坡政府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以鼓励刺激新加坡国立大学在更深层次和更广范围推进创新创业项目,充分调动大学等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仅如此,新加坡政府还推出《生产力及创新税收优惠计划》,对企业包括购买设备、员工培训、注册专利等在内的六项商业投资行为进行补贴。新加坡国家科技局出台了与私营公司分担科研成本和共担科研风险的科研资助计划和激励计划。此外,新加坡政府采取对等投资的方式与风险投资机构共同资助刚起步的新创企业,并协助新的科技产品进入市场。作为激励,风险投资机构与孵化器可以用股利购买国家研究基金会的股份。

创新教育环境。新加坡的基础教育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商业服务素质,高等教育特别重视国际合作。新加坡有关大学开设了创新与创业硕士学位课程,其教学工厂模式(NYP)一直引领着职业技术教育的方向。此外新加坡政府还专门设立了总额为1亿新元的国家青年基金,成立众多促进青年创业就业的组织,为年轻人免费提供创业指导,以支持更多有创新精神的新加坡青年创业。

创新法治环境。新加坡构建了包括著作权、商标权、工业设计、专利法和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法在内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新加坡分别在2004年和2007年与中国、瑞士等国家签署了知识产权合作备忘录,为新加坡的创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国内国际法治环境。成立隶属律政部的新加坡知识产权局,其作为知识产权主管部门,主要负责草拟和监督相关政策和法律的实施;其下设新加坡商标注册管理部门,通过建立网上商标(e-Trademarks)和网上专利(e-Patents),为申请者提供“一站式”服务;开发了“冲浪 IP”(SURFIP)服务项目,为使用者提供与知识产权相关的内容和网址。新加坡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非常严格,2004年修订的《版权法》将盗版行为划为刑事犯罪的范畴,并在《知识产权法》中设有专门章节来规定知识产权的诉讼程序。

未来启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我们需要增强使命感和忧患意识,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奋起直追、迎头赶上,以人民为中心夯实创新发展的根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期盼与向往。鉴于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波及条条块块的事务,关联改革发展稳定、治理转型建设、中央和地方,需要精准提炼总结国内外推动创新实践的成功经验和有益探索,以资今后推动综合创新、全面深化创新借鉴启示。

加强基础研究,强化结构平衡

创新已经成为社会第一需求,也已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大繁荣、深化改革、治理创新的第一动力。提倡创新往往是容易的,难的是如何创新及其治理。因此,推动综合创新,全面深化创新,格外需要加强创新的基础研究,强化创新的结构平衡。

创新是一种涅槃式变化。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提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了生产体系”。由此可知,创新不仅是内生的,而且还是质变的,甚至还会是革命性变化的。所以,创新就是一种涅槃式变化即“创造性毁灭”,是一种创造性和毁灭性并存的变化,是一种创造“新的”和毁灭“旧的”混合变化,甚至还是一种二者同步有序的变化,是一个看似对立但并不对立,并且合理、和谐的变化过程。创新的本质就是突破,即突破旧的思维定势,旧的常规戒律;创新的核心是“新”,吐新、出新和纳新,它是内容的表现形式和手段的创造,或者是内容的丰富和完善;创新的关键是“创”,即创造性与毁灭性,毁灭旧的、创造“新的”,其中毁灭“旧”的与创造“新”的,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的和波浪式的过程。

创新的成效成败取决于结构平衡。创新在现代社会已经需要一个全新的理念及科学的程序和操作,即不仅需要创新的内容、创新的因素与机理和创新的方法与手段,而且还要有制衡创新的因素和机制;不仅需要突破,而且更需要在打破旧系统平衡的同时又建立一个新平衡系统,以及新旧系统平衡的有效衔接且二者之间不出现真空、断裂和断层,从而达到一种结构平衡。这就意味着创新需要配套设施和平衡机制,而治理创新,就是为创新服务,即为创新创造条件,不至于出现创新与现行社会运行系统脱节、脱钩与脱轨的局面。

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统领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创新工作,把创新提升到五大发展理念之首位,把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此,推动综合创新,全面深化创新,需要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统领。

加强党的领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及创新驱动发展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强化创新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的战略定位,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夯实创新发展之基,努力建设一个强大的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强化政府统领功能,以创新思维、创新理念、创新方式建设一个强有力的创新型政府,持续推动政府治理创新、监管创新、服务创新、审批创新、行政执法创新、机构改革创新,不断突出政府在综合创新工作的中枢地位和统领功能,通过“国家名义”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国家战略,通过“国家方式”统领整合综合创新实践中的军队高校、科研院所、市场企业、创新个体等多元主体的创新工作,通过“国家财富”加大对前瞻新兴技术领域研发乃至中试的投资力度,通过“国家意志”持续推动产业技术转型升级与革新换代。

加强体制改革,强化制度建设

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综合创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键在于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因此,推动综合创新,全面深化创新,必须加强创新体制改革,强化创新制度体系建设。

深化创新管理体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约限制阻碍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好地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统领作用,推动改革和创新的深度融合,打通全面创新改革的通道,以深化改革释放创新活力,不断推动综合创新,加快建立健全国家创新体系,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强化创新制度体系建设。关注整体推进、全面配套,强调路径选择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不断优化政府制度供给以实现政府制度供给“精致化”;建立健全创新动力机制,改革完善人才发展机制,构建完善有利于创新的政策环境,培育营造创新生态系统,改革优化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家与公众平等畅通对话的科技议事制度,建立重大科研项目“公众知情告知书”制度,对于民生相关的重大工程、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科技应用问题和科技伦理议题要建立评审制度,建立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的科技决策信息反馈回应制度;建立完善颠覆性技术创新培育机制探索新的颠覆性技术创新支持方式,建立基础前沿交叉综合性研究稳定支持体系,建立常态化颠覆性技术创新识别机制,建立公私合作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立以人为本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释放市场力量,强化企业主体

市场是推动综合创新的重要因素,企业是推动综合创新的主体。因此,推动综合创新,全面深化创新,必须释放市场创新力量,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

释放市场创新力量,需要进一步理顺政府、市场和企业的关系。合理界定政府、市场与企业的边界,遵循市场规律,放宽市场准入门槛,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扩大积极有效的市场参与,通过向市场“放权”培育“有效能动的好市场”,更好地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企业的主导驱动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引领服务作用,让三者形成一个充满内生活力的复合整体,不断释放政府、市场、企业活力。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坚持企业是推动综合创新的最大市场主体,发挥企业的主导驱动作用,创造条件要让企业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要激发企业创新动力,着力培育骨干龙头企业,助力推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快速成长,着力培育企业创新支撑网络;要着力营造企业创新所需的成熟、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打造健全、合理的法律法规和良好的政策环境,创新提供企业自身技术水平;要着力强调企业家这一创新市场新主体,想方设法调动企业家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以焕发企业家创新创业激情和活力。

加强人才建设,强化教育投入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因此,推动综合创新,全面深化创新,必须加强创新人才建设,强化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投入。

加强创新人才建设。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特殊工种人才;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要探索引才用才新机制,让本土人才“活起来”,让高端人才“引得进”,让紧缺人才“下得去”;坚持党管人才以加强对人才工作的统一领导,切实把好人才的政治关以加强人才政治素养、专业技能、综合素质教育。

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拓宽财政性教育经费来源渠道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切实提高公共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所占比重;中央财政要充分发挥表率作用,进一步加大对地方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转移支付力度;要合理安排使用财政教育经费,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加强自主创新,强化交流合作

自主创新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命运的关键之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因此,推动综合创新,全面深化创新,必须加强自主创新,强化交流合作。

不断加强自主创新,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把自主创新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好地结合起来,要着力推进产学研结合以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激励机制、市场环境,要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和领军人才,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和环境。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引进高端人才。要坚持自主创新与国际交流合作相结合、并行推进;要坚持创新型人才自主培养和对外引进相结合,灵活引进海外高端人才以推动我国科研机构参与世界科技前沿课题研究,切实增强自主研发能力。

【执笔:人民智库研究员 王礼鹏】

(资料来自新华网、中国人才网、中国网、东方网、凤凰网、经济观察报、南方日报、上观新闻,以及《世界创新发展报告2016》《美国国家实验室的改革动向及启示》《深圳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对北京的启示》,等等)

责任编辑:国家治理1
标签: 全局性   启示   实践   经验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