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人民智库> 正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各地探索与实践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着力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使得生态文明理念日趋深入人心,绿色发展理念一步步转化为各地各部门的切实行动。

良好的生态环境关系到最普遍的民生福祉,人民对于“绿水青山”的需求逐渐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人民论坛理论研究中心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治理主题,重点搜集与此相关的各地创新生态治理、加强生态文明探索实践的典型案例,对各地加强生态治理创新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进行概括总结,对“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进行深刻反思总结,以期为其他地方生态治理提供参考借鉴。

生态治理的地方实践

江西武宁:“党建+生态”助力绿色发展

江西省武宁县拥有绝美的生态旅游资源,其中以湖岛、山岳、溶洞、温泉等最为著名。良好的生态既得益于自然禀赋,更得益于武宁县多年来绿色发展的思路和多措并举的保护力度。近年来,武宁县依托生态优势和资源特点,出台《关于全面推行“党建+生态建设”工作方案》,提出“抓党建促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发展的新思路,为武宁县打造全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引领绿色发展助力加油。

树立生态导向,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武宁县委牢固树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通过研讨会、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让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保护的同时把它开发利用好,生态优势就能转化为经济优势,走生态经济和谐发展之路。建立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生态产业绩效考核机制,并与各乡镇、县直单位和重点企业签订生态产业目标责任书,把节能减排、空气环境质量、城市环境治理、森林覆盖率和群众满意度等方面25项指标纳入干部政绩和目标考评内容,以科学考核舞动绿色指挥棒。

抓基础,优化基层组织设置全覆盖。武宁县参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群防群治”“十户联防”等有效方式,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保护生态。鼓励干部下基层、到生态建设一线,从全县抽调760多名干部深入一线包挂项目,或到“六大产业”工作组推进产业发展,让干部在生态建设一线得到锻炼和提高。通过发挥党支部的引领作用和党员先锋作用,党的建设实现了工作和效果的“两个全覆盖”。

抓整治,打击生态破坏行为零容忍。为了保护好青山绿水,武宁县以零容忍态度,铁腕治生态,依法打击一切破坏生态的行为。在园区,武宁抬高项目引进环境准入门槛,坚决不引进有污染的企业,现有企业环保不达标的一律关停整改。在湖区,彻底清理网箱、库湾养殖,实行清水养鱼。在城区,全面改造完善污水管网,实施雨污分流,对生活废水进行全面处理,达标排放。在农村,全面推广使用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禁止新、扩、改建规模养殖场,限养区和可养区内不能做到达标排放的一律关停。在山上,全面实行封山育林,严厉打击盗伐林木、无序砍树等行为,对靠山吃山、以砍树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山区群众实行整体搬迁。

浙江安吉: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互促共赢

安吉县作为“中国美丽乡村”的发源地,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始终,积极探索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互促共赢的“安吉模式”,做好“特、富、美、安”四篇文章。

加强顶层设计,明确生态文明建设机制。安吉县突出规划引领,编制《安吉县生态文明建设纲要》,并通过国家环境保护部评审;完善《生态县建设总体规划》,调整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生态人居、生态城市等6大专项规划;制定并严格实施矿产开发、山林开发、水资源利用等控制性详规;15个乡镇和100个行政村编制了生态乡镇、村建设规划,初步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规划。明确指标体系,出台《开展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制定年度实施方案,构建了县级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指标体系。

点“绿”成金、产业融合释放红利。在安吉绿水青山中,生态文明建设渗透到了一产、二产和三产中,着力推进新医药、新材料、新电子和新型环保等新兴产业培育,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编制《绿色金融“十三五”发展专项规划》,充分发挥金融的杠杆作用,在绿色信贷、绿色基金、绿色债券和绿色保险等金融产品方面进行探索,引导资源要素向低污染、低能耗的产业集聚。探索竹林碳汇交易,与国际竹藤组织、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浙江农林大学合作,成立全球首个“竹林碳汇试验示范区”,为全县108万亩竹林资源为点“绿”成金提供了新路径。建立企业、个人等多元投入体系,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建设补助资金。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不同经济成分和各类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经济项目开发。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美丽乡村。安吉县每年安排1.2亿元生态建设和“中国美丽乡村”创建资金,对全县村镇环境进行全方位的改造建设,集中实施道路联网、千库保安、建筑节能、健康人居等工程,重点建设道路沿线景观大道、生活污水处理和垃圾收集系统、企业提标改造、河道整治和违章建筑拆除、房屋立面改造等项目,把整个县域当做一个大乡村来规划,致力于推进环境、空间、产业和文明相互支撑,城乡一体有机链接。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山青水净“双挂钩”行动,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水环境治理。深入推进温室气体减排工作,推进灰霾(PM2.5)、负氧离子等生态综合监测体系及预报预警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网络以及区域空气质量监测评价、信息交流管理体系,联动防控大气污染。

黑龙江黑河:以“生态发展”带动“绿色崛起”

群山环绕,碧水东流,是黑河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多年来,黑龙江省黑河市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将生态环保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先后下发《决战攻坚实施方案》《攻坚阶段主要任务分解表》《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及《黑河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细化任务,严格追责。近年来,黑河全市各地不断提高环境监测、环境监管能力,污染减排、饮用水源保护、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各项工作进一步推进,在环境应急能力和农村生态创建上取得新突破,以此为基础促进生态产业发展。

开展自然生态修复工作。作为黑龙江省重点林区之一,黑河市的森林和湿地面积分别占黑龙江省地方林业有林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和全省湿地面积的十分之一。优良的生态环境一直是黑河人引以为傲的天然资本。近年来,黑河市坚持“生态发展、绿色崛起”,确定了建设山青水秀、宜居宜业的生态黑河、美丽黑河的发展目标,启动实施“黑河森林生态修复工程”,大力开展“一退三还”、森林抚育、森林资源保护等工作。黑河市实现了连续21个防期没有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的历史性突破。超额完成省下达的造林任务,全年投入资金3000万元,完成造林绿化20.43万亩,绿化村屯120个,森林覆盖率由47.6%提高到48.2%。黑河市已建成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15处,面积达到82万公顷。

改善环保基础设施配备,探索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黑河市的环保工作围绕打造“天蓝、地绿、水清”城市的目标,先后投入约10亿元,完成涉及污水、垃圾、医疗废弃物处理和城市排水管网建设、饮水源保护等环保基础设施项目16项,全市环境基础设施得到大幅提升。2016年,还实施了“黑河蓝”保护工程,加大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力度,让黑河蓝天白云常在,绿水青山永驻。为进一步推进生态市建设,黑河市积极探索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针对农村存在的薄弱环节,黑河市积极开展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着力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重点解决饮用水源地保护、生活垃圾处理和畜禽养殖污染问题;对选址不当、不符合城市规划、不符合产业政策和污染严重的项目实行环保一票否决,狠抓污染物减排问题;大力实施环境绿化美化工程,有效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环境。

创造生态产业,打造绿色增长极。近年来,黑河市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突出寒地黑土、绿色有机、原生态特色,完善绿色农业生产体系,推动黑河高纬寒地生态农业变成绿色粮仓、绿色菜园、绿色厨房,已成功打造一批省著名和国家驰名商标的农产品。加强对俄林业科技合作,全面推进北药种植等林业产业建设;推进矿山环境治理,完成宋集屯、西岗子煤矿环境治理试点项目,三道湾子金矿、一五一煤矿和富宏煤矿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启动实施;围绕养生、跨国旅居养老、边境界江、红色文化、民俗历史、冰雪旅游等特色,打造“红色、绿色、古色、白色、蓝色”交相辉映的特色旅游城市。

福建长汀:稳步推进水土治理,提升农民收入

地处福建省西部、武夷山脉南麓的长汀县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经过一场轰轰烈烈的 “绿色革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被改造为花果飘香、水美林丰的绿洲。长汀县探索出“党政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多策并举、以人为本、持之以恒”的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明显成效,不仅使水土流失面积显著减少,同时,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实现了“百姓富生态美”。

坚持把水土流失治理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长汀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指示,始终坚持把水土流失治理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先后出台了《关于掀起新一轮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高潮推进生态县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等10多个文件,编制了县乡村水土保持综合规划、汀江生态经济走廊建设规划等一系列规划方案,创新封禁护林、社会参与和激励保障机制等。

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科学规划、科学治理。长汀县因地制宜,对植被稀少、水土流失的裸露林地,实行乔灌草立体同步治理,在短时间内覆盖林地,遏制水土流失;对树种结构单一、生物多样性简单、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的林地,进行树种结构调整和补植修复,提高森林质量和生态功能。共采用了低效林改造、草灌乔混交、草牧沼果循环种养、崩岗治理等8种治理模式。长汀县施行“反弹琵琶”的治理理念,变生态系统的逆向演替为顺向进展演替,推动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有机结合,人工治理与自然恢复有机结合,创新实施了“等高草灌带”“老头松”施肥改造、陡坡地“小穴播草”等治理新技术,提高了治理实效。

水土流失治理与提升百姓收入同行。水土流失治理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还绿于山,更在于还富于民。长汀的水土流失治理与发展绿色农业和生态工业相结合的同时,还做到了与改善民生、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相结合。长汀县逐步形成了“以二产带一产促三产”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既增加了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又减轻了生态承载压力和水土流失治理压力。与水土流失治理相结合,长汀启动实施了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美丽乡村等一批生态家园重点项目建设。以“一江两岸”景观修复工程、汀江国家级湿地公园建设、南坑乡村旅游等项目为抓手,大力发展名城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在有条件的已治理区域,配套建设路网、水网,发展水果、花卉苗木、休闲观光旅游等生态产业,促进水保产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海南海口:围绕“大环保”模式多措并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近年来,海南省海口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在生态建设中做好“加法”,在节能减排上做好“减法”,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上做好“乘法”,在根治环境污染上做好“除法”,切实做到保护环境“多还旧账,不欠新账”,努力探索出一条绿色崛起、生态富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构建“大环保”管理模式,建立完善生态环保机制。海口市成立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建立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宏观决策和引导机制,强化各部门环保责任,“大环保”管理模式初步成型。实行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建立起市、区、镇(街)、村(居)四级网格化环境监管执法格局,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环境监管体系。做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将饮用水水源地、自然保护区、湿地等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明确资源利用上限,海口市同时提出生活空间、生产空间、生态空间三类空间的环境质量底线。近三年来,海口市政府累计否决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150多个。

多管齐下改善空气土壤质量,加大环境执法力度。控车、降尘、禁烧(烤)、治企、增绿等措施,是海口市推进大气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在提升大气防治能力方面,全市建成空气质量全覆盖监测网络,且率先在全省完成环境空气质量预警预报系统建设任务,开展北部湾大气联防联治,淘汰黄标车、老旧车。在土壤保护方面,海口市加强土壤环境监管,加强农业污染防治,并规范污泥处理处置。创新环境监管执法机制,开展清理违法违规建设项目、环境执法大练兵、规范危险废物专项执法检查等专项行动,采用“双随机”抽查模式对重点企业进行抽查,对重点区域坚持全天候不间断巡查,集中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切实维护好群众的合法权益,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用“海绵城市”理念治理内河,重视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海口市以“海绵城市”和“经营城市”理念开展生态修复,吸收美舍河的治理经验,海口市31个水体采取清淤疏浚和控源截污等综合治理措施,经过多方努力,全市水环境治理初显成效,多个监测水体水质均有改善。全面加强湿地资源保护与修复,重视海口“水城”风貌,打造独具特色的“国际湿地城市”。不断采取措施保护好东寨港和羊山湿地两块最大的湿地。为保护好东寨港红树林资源,海口市建围网切断外界干扰与破坏,对毁林占地、非法猎捕、违法开发建设等严重“破坏行为”予以严厉打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思考

要树立保护生态就是保护人类的意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类则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目的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人类归根到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在开发自然、利用自然中,人类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的行为方式必须符合自然规律。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对自然界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建设。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要树立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的意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快速发展。但是某些地区、某些领域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导致能源资源、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影响国家的发展后劲。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使得我们反思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正确认识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必须将“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理念牢记于心。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发展道路,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用生态保护的理念促进生产、生活方式变革。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对“两山”关系的认知,大致经历了“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是发展观念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人和自然关系不断调整、趋向和谐的过程。“绿水青山可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却买不到绿水青山。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既会产生矛盾,又可辩证统一。”这是十二年前习近平同志用马克思主义思想认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得出的科学论断。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之路,是一场前无古人的创新之路,是对原有发展观、政绩观、价值观和财富观的全新洗礼,是对传统发展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根本变革,引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迈向新境界。

【执笔:人民智库研究员 贾晓芬 焦 欢(见习)】

(资料来源: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经济报、长江日报网、闽西日报、海口市人民政府网、惠州文明网、黑河新闻网、凤凰网、荆楚网等)

责任编辑:国家治理1
标签: 银山   金山   实践   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