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深度贫困县的扶贫攻坚之道

——广西东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的探索与实践

东兰县位于广西西北部,云贵高原南缘,红水河上游。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广西农民运动的发祥地、右江革命根据地腹地,是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领导百色起义的策源地,红七军和人民英雄韦拔群的故乡。解放后仅登记在册的东兰县革命烈士就达2266人,是名副其实的英雄之乡、壮士之园。全县总面积2415平方公里,现辖14个乡镇3613个自然屯,总人口30.79万人。县境内以喀斯特及丘陵地貌为主,土地贫瘠,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68亩。山岭连绵,沟壑纵横,交通闭塞,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且部分村屯农户居住分散,属深度贫困县。据了解,2015年底全县有73个贫困村,共1.72万户贫困户、6.64万贫困人口,脱贫攻坚任务艰巨。

当前,脱贫攻坚是贫困地区最大的民生,是“一号工程”。广西东兰县作为全国社会扶贫创新协作试点县,认真贯彻党中央、自治区精准脱贫系列决策部署,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展开,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16年底,全县实现了1.88万人脱贫,11个贫困村脱贫摘帽目标。

调研表明,东兰县能够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取得亮眼成绩,落实“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要求,其主要做法是:凝心聚力推进 “十大扶贫工程”,创新开发 “五个特色品牌”,做到 “三推进”“六精准”,探索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由一般性扶贫向生态扶贫的转变,做深、做透小县大产业,小县大生态,小县大品牌这一系列文章,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实现了小县的大发展和大跨越。

“十大扶贫工程”,齐抓共管推进“真扶贫”

党建引领党员示范,“四个到户”推动民富。东兰县在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工作中,充分发挥了基层党委的领导作用和基层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以东兰县盛禾富硒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又名勤耕社)为例,合作社党支部注重加强组织建设,通过定期邀请片区党建工作站进行工作指导,开展党员互评、社员评议党员等活动,激发党员干事活力。通过“三共建”,即合作社与片区行政村、广西特色作物研究院党支部的三方共建,使合作社党支部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新引擎。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做到“四个到户”,即扶贫产业规划到户:通过农业专家的实地考察,规划好片区农户适宜种植和发展的果蔬产业,发展最优品种;扶贫政策送到户:基层党员深入片区村群众家中开展政策宣传工作,组织片区农户到合作社观摩学习,带领农户按照统一规划种植作物,推动产业片区联动发展;结对帮扶准确到户:实现“一对一”深度结对帮扶,既做到帮助农户解决当下贫困难题,又保证提供脱贫后的巩固帮扶,切实践行“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产业利益连接到户:合作社通过跨片区协调联动,实现片区产业资源整合互惠,引导贫困农户以土地流转、扶贫帮扶资金入股等方式参加合作社,实现收入叠加。调研期间,合作社支部书记韦盛波向调研组一行介绍了合作社拉丁蜜桔、砂糖桔、富硒米、西瓜等农产品的种植情况,他预计2019年这些农产品产量可达1700多吨,年产值约1100多万元,可带动贫困户人均年增收3000多元。随后调研组一行又参观了烧烤区、垂钓区,韦盛波详细介绍了基地后续打造休闲农业旅游模式的整体规划。东兰县真正做到党委加强领导、党支部凝聚合力、基层党员深度帮扶,助推群众抱团发展携手脱贫。

特色产业帮扶到户,增收稳定彰显实效。东兰县属南亚热带阔叶林季风气候区,热量丰富,夏长冬短,雨量充沛。良好的气候条件适合多种特色作物生长,核桃、板栗、山油茶、富硒米等品优质好;东兰乌鸡、黑山猪、桑蚕等特色养殖业优势突出,“东兰乌鸡”和“东兰板栗”“东兰黑山猪”分别获得农业部国家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和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为利用好优势资源助力当地农户脱贫致富,东兰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产业发展是脱贫攻坚的动力和关键,强力推进“十百千”产业化扶贫示范项目建设,为贫困户初步打造了“短期能增收、长期能致富”的板栗、油茶、水产品等种植、养殖脱贫致富产业,板栗、桑蚕、富硒墨米等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最终形成一户一项目、一村一品种、一乡一特色、一县一品牌的战略思路。此外,东兰县的产业扶贫注重“两个带动”效用的发挥。一是龙头企业带动。例如,联合广西万寿股集团有限公司、广西梦巴星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东兰县顺达黑山猪生态养殖有限公司等,大力发展东兰乌鸡、黑山猪、肉牛、林下菌草和淡水养殖产业等。主要采取“公司+合作社+养殖户”的养殖模式,龙头公司与养殖户、能人大户、合作社签订合作协议,公司统一提供种苗、饲料、技术服务,统一回购,政府给予养殖基地建设扶持,共同推动户户有产业、家家能增收的愿景实现。在三石镇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基地,种桑养蚕除在标准化蚕房内养护外,也在周边片区的农户家进行,实现“户户养护,家家收益”的增收模式。在基地的小蚕共育室,养蚕户韦爱娣向调研组一行介绍了小蚕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和养护注意事项,农户通过科学养护已实现稳步增收。二是农业大户示范带动。农业大户在乌鸡、板栗、核桃等方面的示范作用带动贫困户脱贫。东兰县通过政府引导、龙头带动、农户行动、规模推动,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的良好效果。

生态旅游多样开发,五色品牌激发动力。东兰人杰地灵,作为全国社会扶贫创新协作试点县,东兰立足先天优势,做强打响红色老区、绿色生态、金色铜鼓、银色长寿、黑色物产“五色品牌”特色,推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红色”革命教育资源集聚。东兰县通过修缮韦拔群及开国将领韦国清、韦杰等的故居,筹建“壮乡英雄文化园管理处”、河池拔群干部学院等红色资源管理、教育机构,打造了一条红色旅游线路,为开展党员教育和学习革命精神提供丰富且聚集的资源。“绿色”生态旅游类型多样。东兰县特殊地貌造就了红水河第一湾、坡豪湖国家湿地公园、红水河生态长廊等自然生态养生旅游观光景区,农户通过规划果蔬种植园,使其成为集采摘、烧烤、垂钓等综合性体验为一体的农业休闲旅游区,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光,增收致富效果明显。“金色”铜鼓民族文化保存完好。东兰县民族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是红水河流域铜鼓文化的主要集聚地,被称为“世界铜鼓之乡”,民间铜鼓与“蚂拐节”民俗文化已被国家确定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项目。在“金色”品牌的带动下,东兰铜鼓文化旅游加快发展。2015年,全县接待游客111.9万人次,旅游项目覆盖贫困人口16610人,占全县贫困人口的25%。“银色”长寿优势突出。2013年,东兰县被授予“中国长寿之乡”,每10万人口中拥有百岁寿星30人,是联合国评定世界长寿之乡标准的4.3倍,且百岁寿星数量呈不断增长趋势。东兰县积极利用这一优势,推动医养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医疗保健等健康服务,延长健康养老服务产业链,“长寿东兰”品牌响亮。“黑色”特色产业打造健康东兰。东兰县盛产的板栗、乌鸡、坡豪湖牌墨米、腊三珍、东兰墨米贡酒等特色产品,由于品质上乘,营养丰富,国内外市场巨大,产品远销国外。生态旅游扶贫工程的开发,对于拉动县域经济增长提速,带动贫困户产业发展增收致富效果显著。

易地搬迁造福于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东兰系“老、少、边、山、穷、库”地区,石漠化严重,生存发展条件恶劣,靠山群众受地质灾害威胁严重,脆弱的生态环境也不利发展生产。且贫困户散居在各村屯,常规扶贫脱贫途径难以奏效。因此,为促进贫困户脱贫摘帽,东兰县实施易地搬迁安置工程,以向阳新城安置工程和三石镇公平村纳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为例,东兰县主要采取在县城和中心城镇周边安置的两种安置方式,解决整村搬迁和分散住户搬迁的难题。向阳新城安置工程项目总投资5.6亿,建设工期3年,完工后将实现1695户7333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的安置工作。新城内汽车站、小学、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建设齐全,将有效改善贫困群众居住生活条件。为保证搬出移民能够“安居”,县政府充分发挥安置地产业发展优势,通过引进和创办企业等方式,引导贫困群众就近进城务工、经商和创业,开创了“无土安置”新模式,确保所有搬迁户能够“乐业”,实现增收致富。2016年,东兰县投资3.65亿元,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13处,搬迁1155户501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47户4538人,占全部搬迁对象的90%以上。易地扶贫安置,不仅改善了贫困群众的居住条件,更为其带去发展生产、展望新生活的机遇和希望,使贫困群众加快脱贫步伐,逐步迈向全面小康。

智力帮扶拔除穷根,提升技能彻底脱贫。东兰县在智慧扶贫工程推进中,着重做好两个抓手的工作:一是以教育扶智为抓手,深入贯彻落实“7+1”教育精准扶贫政策体系。东兰县为全面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强力推动精准扶贫向纵深发展,共投入资金3亿多元实施薄弱学校改造项目、农村中小学校校舍维修改造项目、教师周转房建设等项目建设。调研组参观的国清中学,是韦国清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重点项目之一,学校占地面积140亩,建筑总面积59616 平方米,教学楼、学生宿舍楼、科技实验大楼、图书馆、学生食堂等已建成竣工,目前已正式招生1400余学生,有效缓解了县城区初中教育资源紧缺难题,推进实现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规模化办学,规范化管理,高质量教育的目标。此外,东兰县严格执行优先保障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享受各类教育资助,共落实各类学生资助资金5833.58万元,惠及学生11.51万人次。二是以技能培训为抓手,提高劳务收入。2017年以来,东兰县通过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技工院校结对帮扶贫困家庭“两后生”劳动预备制培训工作及农民工技能提升计划行动等,培育更多贫困户变身为技能型人才,通过增收加速脱贫。

此外,东兰县还强力推进转移就业扶贫、生态补偿扶贫、医疗救助扶贫、社保兜底扶贫、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小额信贷扶贫工程,“十大扶贫工程”共投入5.91亿元,实现4633户18844贫困人口脱贫、11个贫困村脱贫摘帽,成效显著。

三推进六精准,凝心聚力落实“扶真贫”

三推进促发展。第一,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形成小县城大产业发展格局。产业是精准扶贫的动力源和突破口,为彻底转变东兰积贫积弱的落后面貌,东兰县通过科学考察、统一规划,真正做到了家家有项目,户户有产业。按照“核桃抓管护、油茶抓扩种、板栗抓低改、水果抓示范、养殖抓基地”的工作思路,大力发展富硒米、东兰乌鸡等“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力争到2020年实现“人均一亩板栗、一亩核桃、一亩油茶”和“人均一头黑山猪、人均百只东兰乌鸡、户均一头牛”的目标,帮助群众找到绿色脱贫致富增收的强路径。第二,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扶贫开发工作基石。东兰县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全面展开的最大阻碍。因此,东兰县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建立县、乡、村三级基础设施项目库,统筹推进村屯道路建设项目、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项目等,解决了11个脱贫村无公路、1440个贫困户住房困难、4.58万人饮水不安全和1.01万人电能质量不够稳定的问题,为精准扶贫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和经济发展打好基础,做好各项基础保障。第三,推进民生工程建设,落实群众利益保障工作。教育保障方面:一是抓好了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抓好了教育政策的兑现落实。为智慧扶贫,营造“扶贫先扶智”的良好氛围做好前提准备。医疗保障方面:积极引导贫困人口参加医疗保险,为参合农户投大病保险,适当提高贫困户参合人口新农合报销比例。通过医疗救助扶贫工程的推进,整合全县资源,做好各项服务保障措施,着力解决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住房保障方面:重点解决了农村危旧房改造和易地搬迁工作。彻底改变贫困群众生存发展环境,为特困群众脱贫致富打好基础。

六精准见实效。一是精确规划。东兰县是新一轮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到2020年每年需要脱贫近万人,工作压力大任务艰巨。县委县政府按照经济发展和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水平,主动谋划、科学规划,制定明确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方便脱贫攻坚各项任务和细则的执行和监督。二是精准识别。对贫困户进行摸底,做到扶真贫。按标准划定贫困户和脱贫户,将优惠和倾斜政策准确实施在贫困户上,不浪费扶贫资源,不乱用扶贫资金,真正帮扶到位。三是精细实施。抓住各大扶贫工程的重点难点,细化举措,落实到人,确保各部署任务精准完成,促进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四是精深参与。党员基层干部深入一线、深入农户,传授种养殖技术,跟踪产业项目,及时解决贫困户遇到的难题,为贫困户产业发展、项目实施等保驾护航,做好后盾。五是精心组织。组织建设先行一步,选配得力干将凝心聚力推进扶贫开发的各项工作,发挥党组织和基层党支部引擎作用,带动贫困户加速脱贫。六是精准减贫。按照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做到因人因户施策,做到扶贫有力有效,减贫提质增速。

三点调研启示:破难题辟新路实现“真脱贫”

调研组认为,东兰县在扶贫开发工作推进中,认真落实了党中央关于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的一系列部署和要求,切实做到了“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取得了脱贫攻坚战役的阶段性胜利,其有益探索和宝贵经验,对于深度贫困县脱贫致富工作的开展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任务的完成,有着较大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三点启示:

启示一:精准扶贫需以补短板为突破口,做好基础建设。

“要想富,先修路”。深度贫困地区多为自然条件恶劣、地理位置偏远、交通闭塞的山区,但保存完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当地发展绿色生态、休闲旅游和特色产业提供了巨大潜力,后发优势明显。为使当地红色政治资源、绿色生态健康资源等转化为能脱贫、巧致富的发展资源,实现特色产品、珍稀品种、独特文化输出去,优质企业、先进技术、优秀人才引进来,做好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是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工作的第一步,也是贫困地区推进各项扶贫工程的基础和保障。只有打通公路、架起电网,做好基础建设,补齐发展短板,强化支撑保障体系,才能真正改变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社会事业建设滞后的困窘境况,带领贫困群众奔向小康生活。

启示二:精准扶贫需创新方式手段,用好科技平台提高脱贫效率。

产业扶贫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主要手段,如何使特色产业做到“人有我优”,提高市场竞争力,需积极借力科技平台,运用先进技术助推扶贫脱贫工作开展,真正使农民增收致富走向持续化、稳定化。一方面,可以构建信息服务平台,随时发布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相关信息,使农户及时了解农业动态,科学规划农业生产;整合行业供需信息、物流信息等,使农户密切掌握相关产业市场状态,合理安排产业投入;开辟农村科技学习专区,为农户搭建便捷学习平台,助推农民学技致富。另一方面,可以搭建移动电商平台,以APP、微信等为载体,实现“互联网+特色产品”“互联网+旅游”等营销服务模式,打通农产品电子商务流通渠道,打开国际市场。同时,破除信息壁垒,打通内外,实现信息实时传播与共享,进一步提高地方知名度,打造地方名牌。目前,精准扶贫进入攻坚阶段,增加农技推广服务供给,依靠科技进步支撑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启示三:精准扶贫需重视人才作用,“内部提升,外部引进”双管齐下。

人才资源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贫困地区的致富之路要想走长走远,发挥人才效用是关键。一方面,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当地群众文化水平,蓄积发展势能。通过完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群众提升文化水平、丰富文化生活做足硬件准备。比如,通过开放乡村图书馆、开设农技讲堂等,提高群众农业技能,完善农户知识结构,进一步增强其创新创业发展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大政策优惠和倾斜力度,创造条件、创新方式留住外来人才。提高人才待遇,减小心理落差;做好人才生活保障,解决好其住房及配偶、子女安置工作;设立奖励机制,鼓励人才创新发展;广泛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吸引高校人才走进、扎根。坚定人才强县战略,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在县域经济建设中的作用,积极培育后备力量,储备发展势能,为贫困地区注入新的发展生机,实现深度脱贫。

(执笔:陶建群   刘让兴   刘芋艺   孙易恒)

责编/刘芋艺  孙易恒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孙娜]
标签: 贫困县   攻坚   扶贫   深度